APP下载

关于中医药能否续写辉煌的思考与微假说*

2018-02-13

西部中医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西医中医药医学

李 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目前,中医是否科学遭到国内外的严重质疑,极大程度阻碍了中医的国际化发展。所谓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客观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也是对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命题)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命题)的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客观论证,而非主观验证,可证伪性是判断科学与否的重要依据。本文立足于物理学的角度,通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以及公理化方法、逻辑和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对中药的理论化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设想。

1 中医药面临的国内外与危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国[1-2]人民的共同福祉,但目前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考验[3-4]。

从国内讲,从最初鲁迅批判它为“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开始,一个世纪以来,中医数次遭受质疑。以往的争论基本上限于思想界、医学界和政界,而后期的质疑却发生在西医占据绝对优势、中医全面萎缩的大背景下,要求中医彻底退出医疗体系。长时间的争论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伪科学”[5-6]的中医究竟有多大价值?在西医主导的今天,中医的存在对于中国社会还有多大贡献?假如完全抛弃中医,带来的究竟是损失还是利益?最有发言权的应是经过中医治疗后的所有患者。而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企图利用“以华制华”的手段来消灭中国文化,民国政府开展的“废止中医案”运动让中医危在旦夕。

此外几点更是让人苦不堪言。第一说中医的节奏不够快,严重了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及其他各个方面。第二说中药长得不够美、味道不够甜,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胃口与心情。

但中医药数千年的发展历程难道不足以证明她的价值性、科学性、可行性与实用性吗?

2 中医药的哲学与破杀危

优良的品质是中医追求的一种哲学观念,就好比西医提倡的双盲试验[7-9]。关于中医的节奏较慢、伪科学问题,用如下假设来表达、陈述自己的观点。因为中医是尊崇客观天文地理等现象的规律性产物。

3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简史[10-11]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这一文字是以去声读之。“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为有别于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此时期的中医名称是为了和西医做对比。时至193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近现代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等,这些词汇均为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就起源意义而言,两千多年前,《汉书》里记录的那个“中医”概念,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最高境界。

中医药的起源、时间、地点、人物、天文地理、社会背景、气候文化以及政治关系等都是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必要因素。正所谓时间谱写历史,历史铸就文化。事物的相互关联性,恰如其分地将古代历史规律性、逻辑性串联了起来。

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如《帝王世纪》有:“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淮南子·修务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干苦,令民之所避就”等。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早期医疗实践与巫医争论甚为显著。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是经验积累与理论形成阶段。

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80—221年),中医学术的整理得到提高,是我国医药学取得重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医疗实践领域不断扩大。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2—960年),医学集大成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医疗方式和医药知识,有些还形成了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文献,有医学家的传承与发展。

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医学全面发展。北宋诸帝多关注医学,甚至亲自征集医方,医治病人,编撰医书,知识分子仕途不通,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思想指引下,改变了过去以医为小技、为耻之观念,壮大了“儒医”队伍,促进了医学理论水平与技术的普及。

辽夏金元时期(公元907—1368年),医学争鸣与少数民族医学融合。战争的掳掠十分凶残,但在客观或主观要求上,促进了医药卫生知识和技术的交流。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中医学发展的革新倾向。

清代(公元1644—1911年),医学发展促进科普,同时出现医学发展中的思想阻力。

20世纪[12-13]中医学发展历程。20世纪前50年,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大权基本上由国外留学回国的西医人士所控制。而人数数十倍于西医的中医,则完全处于在野无权地位,这种状况导致了推崇西医科学,排斥中医甚至废止中医的局面。具体表现为:20世纪前50年中国医学文化思潮为西医在朝,中医在野及中西医汇通学派评估、毛泽东关注中医中药、中医工作的巨大胜利、中医发展融入西医学理问题、中西医结合科研模式等。

中医学发展新视野。中西医结合继承研究中国传统医学,50多年来取得了丰富成果,为世界医学的一些重要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灵感,从而促使许多现代科学家对中医药的重视与参与研究,中西医的合作研究正在改变着陈旧的观念。

当代中医药发展进程。2011年至2016年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14-16]试点工作顺利完成。2016年2月22日,随着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通知的印发,中医药文化产业模式[17]由此焕然一新。

4 中医药的多角度多方向分析

从起源到当下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艰辛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到如今中医药再一次被历史选中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作为一名中国人,在中医药的发展问题上,我们应该持传承和发展以及爱护的态度[18-19]。

从哲学角度讲,对国人而言最好的回答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对外国人而言却似乎应该是知其然知其所以不然。究其原因,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核心是文化的深度认知感和高度认同感。

从中医药学角度讲,中医药是天文地理自然规律等进化和选择的产物,犹如生物钟是可以自己改变和养成的科学规律一样。中医是时间、地点、人物、山川、河流、湖泊、沼泽、生态、天文、地理、气候及自然衍化等多版块、多角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这还不足以回答“伪科学”的话,那么基于数千年被自然和历史选择下来的“中医学”“达尔文进化论”或许能起到更好的解释和说明作用。

中医是“0.5+0.5=1”科学、“1 圆”科学、表观科学、代谢科学、动静效应、反应科学、感知科学、公式科学、观察学、环境科学、逻辑科学、平衡学、人文科学、融合科学、审美学、生态科学、时间效应、属性科学、数字化、调和效应、微观科学、文化价值、物网科学、系统科学、协调学、嗅觉学、循环科学、艺术学、抑制促进学、意象学、语言学、自然科学等多角度多方向共同作用下的有机融合体。

中药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其自身有多重属性,会因为定义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科学且合理的解释。属性一,中医的角度:性(寒、热、温、凉、平)、味(酸、苦、甘、辛、咸、涩)、归经(肝、心、脾、肺、肾、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心包);属性二,化学的角度:依据一为链状化合物、碳环化合物(脂环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依据二为常见官能团烯烃、醇、酚、醚、醛、酮等;属性三,植物学的角度:界、门、纲、目、科、属、种。

5 中医药的微假说

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假说:中医的科学化发展会出现一个第三方,现在暂且用“星医谱”来代号之。

基于物理化学的假说:中药的数字化研究将会发现能够计算出包含所有化合物种类和分配比的一整套规律性公式。现在暂且用“星药谱”来代号之。

基于时代发展的假说:未来的中医药发展是多学派相互作用、互相渗透、在发展中继承、在传承中发展且融入“互联网+”的新态势。

6 中医药的新生力量

未来中药定会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对此进行诠释:“映像”通常意义上一般被译为“反映”,一个独立于意识的客观现实存在并认为人类意识有能力反映这个现实;“微”词义上是微观的意思,却深化了从一个新的角度、新格局去梳理不一样的哲学思维。而“植”即是植物亦即本草。表面上看微植即是从微观的世界去探寻植物的奥秘。深层含义却是这个大数据大格局时代不仅仅是放大格局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以崭新的角度,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和开拓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相同,而属性差异的崭新方向。

7 小结

中医是博大精深的。与科学技术不甚发达甚至不发达亦或是谈不上科学技术的昨天相比,当今时代的中医[20-21]已疯狂到对于任何利用到当今现代科学技术(模糊数学理论、量化分析、计算机技术等)的思维方式与课题研究都是一种进步。

猜你喜欢

西医中医药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医学的进步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