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中动物常见疾病发生与防治
2018-02-13杨帆
杨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67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伊犁 835304)
0 引言
畜牧养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由于动物养殖规模比较集中,养殖环境容易恶化,很容易受到外界多种因素和自身因素影响,导致动物疫病发生。养殖场出现动物疫病后,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处理,势必会造成大量动物发病死亡。某些传染性动物疫病还会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严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安全,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因此,养殖户应该充分重视常见动物疫病的发生和防治,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确保动物健康生长,以提高养殖场经济效益。
1 常见疾病种类
1.1 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是动物养殖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疾病,该类疾病在动物群体中一旦发生,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向整个猪群传播蔓延,造成严重危害。由于动物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多样,不仅可以通过动物之间的接触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空气水源、污染的饲料用具进行传播,某些传染性疫病还可以通过人为因素进行传播。造成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病原主要是某些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传染。传染性疫病在发病前,常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由于不同病原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不同,潜伏期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潜伏期内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常被养殖户忽视。待养殖场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后,表示病情已经严重发生,防控难度逐渐增大,某些传染性疫病的发生,还与饲养管理有密切联系。养殖场饲养密度过大、卫生环境不良、圈舍潮湿不堪、通风不佳、饲料营养价值单一、向动物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时,就会使多种致病原传播流行,产生严重的致病性,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2 寄生虫疾病
寄生虫疾病是动物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种疾病属于慢性感染的传染性疫病。常见的病原主要为蠕虫、线虫、原虫、节肢动物等[1]。由于寄生虫的寄生途径不同,将动物寄生虫疾病划分为体内寄生虫病和体表寄生虫病。但不论何种寄生虫病,均以消耗动物机体营养物质满足自身营养需求,蠕虫、原虫、线虫主要寄生在动物体内,消耗动物体内的脏器组织、体液、细胞,导致动物身体逐渐消瘦,饲料利用率下降,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节肢类动物主要寄生在动物体表,通过刺吸动物体表液体获取相应的营养物质。节肢类动物在动物体表繁殖、行进过程中,会导致动物体表皮肤搔痒难耐,引起皮肤损伤,常会引起继发感染。由于节肢动物的刺吸和爬行行为,导致动物体表瘙痒难耐,影响动物正常采食和饮水,身体逐渐消瘦,严重的衰竭而死。
1.3 非传染性疾病
动物养殖中某些疫病常不具备传染性,只会在单个动物群体内发生,该类疾病被称为非传染性疾病。按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途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以及产科疾病。内科疾病主要包括各个脏器器官的应激性病变;外科疾病主要包括体表皮肤创伤;生殖系统疾病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系列疾病,这类疾病主要包括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病变等。出现生殖系统疾病后,会严重影响动物的繁殖能力,导致养殖场的繁殖效率低下,繁殖动物利用效率下降,不利于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2 发病原因
2.1 环境因素
动物养殖中,如果周围环境发生突变,很可能导致动物出现环境应激,而引发一系列传染性疾病或非传染性疾病。由于动物是一种比较敏感的群体,一旦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就会明确作出反应。某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动物针对环境变化不能及时作出调整,使机体新陈代谢受到影响,机体代谢紊乱,健康失衡,诱发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环境因素改变是导致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导致某些传染性疫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在动物养殖中,很多养殖户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不注重配置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工艺设备和防控措施,饲养基地建设不合理,饲养管理不恰当,药物使用不科学,给致病原提供了大量传播流行的途径。很多饲养管理人员在进行疾病防控时,不注重科学用药,动物一出现临床症状,就随意使用抗生素,多剂量、多种类使用抗生素,使某些致病原的耐药性不断增加[2],而某些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疾病使用抗生素无效,进一步加重了病情发展,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3 防治对策
3.1 做好养殖场管理,预防动物疾病
养殖户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养殖原则,做好养殖场内部科学管理,保持养殖场内外部环境清洁卫生。同时,还应该制定严格的清理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养殖舍进行清扫,保证圈舍内部空气清新,及时将圈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排出,降低致病原含量。另外,还应该强化养殖环境卫生消毒,轮换使用多种消毒剂,切实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整个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
3.2 构建完善的疫病监测机制
强化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是防控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主要措施。动物防疫部门应该重点做好辖区范围内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针对本地区疫病流行特点与流行趋势,制定完善的疫苗免疫措施,并引导养殖户科学做好动物免疫工作。养殖户应该科学养殖动物,外来动物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到达养殖场后制定一定的隔离观察期,确保健康后才能混群养殖。养殖场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出入制度,禁止非饲养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外来车辆和饲养管理人员进入养殖场均应该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经过全面检查,消毒合格后,才能进入养殖区域,从根源上杜绝人为携带致病原导致疾病发生的可能。
3.3 加强疫情处置力度
如果发生动物疫病后,应该立即上报当地畜牧兽医站,由当地畜牧兽医进行专门的诊治,明确病原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防控[3]。对于某些重特大传染性疫病,还应该及时将病情上报上级政府部门,由上级政府部门下达封锁命令,对整个养殖场进行封锁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患病动物。此外,还应该引导养殖户科学使用兽药,在没有明确致病原的前提下,禁止随意使用多种抗生素,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增加,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加剧疫情传播流行。
4 结束语
养殖场内部一旦发生某些传染性疫病,就会在较短时间内向整个动物群体传播流行,如果防控不及时,将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现象,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深入分析畜牧养殖中常见疾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以提高疫病防控效果,保证畜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