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
2018-02-13易鸣
易鸣
(贵州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畜禽品种改良站,毕节 553100)
0 引言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高品质猪肉制品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传统生猪养殖生产的肉制品,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消费标准。因此,要求对生猪养殖领域及时做出改变,及时转变传统养殖模式,积极发展生态猪养殖技术,提高猪肉品质,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畜牧养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 生态猪养殖技术
1.1 科学选择放养地
贵州省毕节市具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在发展生态猪养殖技术时,主要依靠林地资源开展生猪放养养殖。生态猪放养地主要选择天然林地,通常天然林优于原始林,阔叶林优于针叶林和天然林。有条件的地区应该选择经济林下放养生猪。放养地周围5 km内不存在较大污染源,地势坡度不得超过20°。同时,要确保放养地通风良好,背风向阳,避免太过潮湿,林地植被对生猪养殖无毒无害。生猪放养前,应该对林地进行清理,将林地中容易对生猪造成伤害的荆棘、有毒有害的杂草及时去除,减少生猪养殖中不必要的损伤和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条件的养殖户应该选择在林地周围有隔离带的区域放养,没有条件的养殖户应该在林地周围建设篱笆或者使用铁丝网将林地围绕起来,避免猪逃跑。
1.2 生猪放养
通常所有猪品种均可以进行林下养殖,但考虑到市场需求、品种生产性能以及肉质等多方面因素,应该坚持以地方品种为主。通常放养生猪应该选择适应性强、耐粗饲、觅食能力好、抗逆性强、生长速度较快的猪品种。在放养养殖中,一定要严格控制猪的体重,如果猪日龄过大,体重过大,在猪舍内已经形成生活习性,放养到林地后,适应能力较差,增长速度较慢,容易引起多种疾病。体重过小、日龄过小的猪,由于机体生长发育不完善,抵抗外界不利因素能力较弱,很容易导致放养失败。通常放养猪体重应该在20 kg以上,20 kg以上的猪各项机体逐渐完善,对外界的多种应激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不容易发病。同时,该时期也是生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长速度较快。
1.3 放养程序
首先,放养前的训练。在放养前,应该建立训练场,将准备放养的猪集中在放养地的一个训练场内,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白天使猪群在训练场内自由活动,晚上将猪群赶回养殖舍内,通过反复1~2周的训练,就能达到放养状态[1];其次,在进行训练中,训练人员一定要耐心仔细,不能粗暴对待放养猪。在放养林地内还应该固定投喂地点,定时定量的投喂猪饲料;最后,在放养区内的合适地点放置饲料槽、水槽,选择固定的时间,统一口令信息,逐步使放养猪形成条件反射,这对提高猪群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有很大帮助。
1.4 放养管理
第一,提供高品质饲料。对于刚放养的生猪,由于采食能力较差,生猪在户外采食的饲料,难以满足自身机体营养需求,因此要结合放养生猪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相应的饲料,确保放养管理的针对性;第二,驱虫处理。由于放养猪在野外活动,与野外环境接触较为频繁,很容易受到多种寄生虫侵袭,而导致感染寄生虫疾病,因此在生态猪养殖中,在做好林地全面卫生消毒的同时,还应该制定严格的体内和体表寄生虫驱虫计划,定时在猪饲料、饮用水中添加驱虫药物。在驱虫期间,应该做好猪的粪便清理工作,将养殖区域内生猪排放的粪便及时清理,堆积发酵,以杀灭粪便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虫、虫卵以及成虫[2];第三,科学免疫。生态猪在生长中,由于自然环境接触频繁,外界应激因素较多,随时可能受到多种致病原侵袭而导致出现疫病,且生猪放养周期相对较长,通常为10~12个月,为防范生猪疫病的传播流行。在进行林地放养养殖前,一定要对辖区范围内的动物疫病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多种疫病的流行病学,并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疫苗免疫计划。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提高猪群抵抗能力,确保放养成功;第四,合理分群。生猪放养养殖中合理分群,能确保生猪都食用饲料,确保生猪个头整齐,生长均匀。另外,还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掌握生猪的整体放养情况,以便及时出栏、全部出栏。分群通常按照猪年龄大小、体重大小、性别不同,进行科学分群;第五,分区放牧。为加速林地植被的生长,应该将林地划分为若干区域,猪群在一个区域放牧完毕后,才能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使林地各个区域有休养生息的时间,保证放养地植被生长和环境干燥;第六,种植优质牧草。在放养地通过人工种植优质牧草,能为生猪生长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来源,确保饲料营养价值充分全面,满足生猪的生长需求。同时,在放养地种植牧草,还能进一步提高地面植被覆盖程度,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加速林木生长;第七,专人管理。生态猪放养养殖中应该委派专人进行科学化管理,密切跟踪猪群的吃料、采食、精神状态、体重变化情况,及时掌握生猪的放养生长情况和疾病发生情况。
2 发展趋势
2.1 种养结合
通过近年对各个地区生态猪养殖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生态猪养殖趋势逐渐变得科学化、合理化。养殖模式逐渐由放养养殖向种羊养殖模式转变[3]。该种养殖模式是按照“养猪-粪便-肥田-促进农作物生长-菜叶”的循环模式进行,该种模式能很好地实现以养促种、以种促养的目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该种养殖模式能有效解决生态猪养殖中粪便处理难、处理不到位的问题,同时也为农田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来源,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协调发展。
2.2 品种改良
本地生态猪口感风味良好,但生态猪生长速度较为缓慢,瘦肉率较低。在生态猪养殖中,为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加速生态中生长、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瘦肉率,就需要做好品种改良工作。通过引进国外优良种猪和本地母猪进行杂交选育,进一步提高生态猪的瘦肉率生长速度,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对生态猪肉制品的需求。此外,在今后猪品种改良过中,随着基因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品种改良可以深入猪基因层面,通过将猪品种中的不利基因去除、添加有利基因,以提高生态猪生长速度,增加瘦肉率。
3 结束语
生态猪养殖技术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养殖技术,通常采用放养养殖,将猪群安置在户外,让猪群自由活动,保障生猪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生猪保持放养状态,并且在养殖中投喂绿色无公害的自然属性饲料。在整个养殖环节,从养殖环境中的卫生处理到水源前期使用和后期投放,都严格按照绿色生产标准进行处理,确保整个养殖过程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