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典医籍中解析胰腺癌诊治

2018-02-13闫娇娇范焕芳

江苏中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厥阴中焦素问

闫娇娇 范焕芳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2.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二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据《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胰腺癌发病率位于男性恶性肿瘤第8位,死亡率位于人群恶性肿瘤第7位[1]。本病在古代医籍文献中并无明确病名,其典型症状为腹痛、黄疸、消瘦乏力、腹部包块和腹水,据此通常将其归为“积聚”“伏梁”“黄疸”范畴[2]。《黄帝内经》《难经》中提到,“伏梁”多是由气血凝结而成的腹部痞块[3]。胰腺癌中腹痛、腹胀、腹部包块见于“癥”“积”范畴;目黄、皮肤黄染、瘙痒则见于“黄疸”[4]。笔者通过查阅中医经典古籍文献,结合近代医家的一些临床经验,将胰腺癌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方药等解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寒热错杂 胰腺癌上腹饱胀不适、疼痛、食欲不振、腹泻症状均符合厥阴病表现,而厥阴病本质为肝阳虚,肝主升发,为阴尽阳生之脏,肝阳乃春生少阳之气,始萌未盛,易受戕伐而致肝阳虚,形成脏寒。然又内寄相火,郁而化热,易成寒热错杂之症。

1.2 气机失调 《灵枢·百病始生》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指出积聚成因与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有关。

1.3 瘀阻胆道 胰腺癌并发梗阻性黄疸多是由于肝气郁结、湿热内蕴、气血瘀滞致使胆成为不清之府,从而变化发展出现黄疸。如《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言:“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瘀……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曰瘀黄。”

1.4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是积聚形成的基本病机。《卫生宝鉴》曰:“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积聚结块。”《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积聚总论》中言:“《素问》曰:积聚……癥瘕坚硬、腹满,皆太阴湿土,乃脾胃中气,积聚之根也。”

1.5 正虚邪恋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医宗必读·积聚》云:“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指出正气亏损,外来之邪乘虚而入,羁留不去而致积聚[5]。

2 诊法

《内经》中确立了四诊合参,并积累了一些积聚类疾病的诊断经验,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2.1 脉诊 《内经》关于积证脉象有诸多论述。关于寸口脉诊法在积聚病的应用,《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指出积聚所在脏腑与脉象的关系。

2.2 按诊 按诊是诊断积聚的主要方法之一。《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是指通过按诊可以辨别伏梁病的性状。《灵枢·刺节真邪》曰:“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日以益大,则为骨瘤。”通过按诊判断积聚的软硬程度,从而预测其病变部位及其病情发展。

2.3 问诊 《素问·三部九候论》载:“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指出接诊时问诊的重要性。《灵枢·百病始生》言:“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不得散而积成矣。”指出通过问诊,可得出饮食不调、起居不节为积聚的成因之一。

2.4 望诊 《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指出通过观察疾病的外在症状,来推理相应脏腑的病理变化。《灵枢·五色》曰:“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指出色的聚、散可以作为积聚形成与否的判断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载有对黄疸的论述,如“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指出胰腺癌并发梗阻性黄疸可以通过观察皮肤、眼睛、尿色来判断。

3 治则方药

3.1 治疗原则 关于积聚治疗原则,《内经》中言:“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菀陈则除之”。《内经》还认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即治疗积聚之证不可过用大毒之品,否则耗伤人体正气[6]。对于黄疸,《金匮要略》曰:“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指出总的治疗原则为祛湿退黄。且黄疸病多可累及肝胆,少阳失和,肝失疏泄,从而胆汁不循胆道,故治疗黄疸也可从疏泄肝胆气机方面着手。

3.2 主要治法及经典方剂

3.2.1 清上温下法——乌梅丸 刘渡舟[7]183指出,厥阴病病因病机为“厥阴疏泄不利,气机失调,以致寒热格拒上下,阴阳气不相顺接,并进而影响脾胃不和,升降失常”,与胰腺癌常见的上腹饱胀不适、腹痛、食欲下降的症状颇为相符。《伤寒杂病论》中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取乌梅敛肝柔肝,当归养肝血,两者同补肝体;附子温补阳气,帮助恢复肝阳;党参健脾益气;因肝阳易郁而化火,遂加清泻火热之黄连、黄柏,黄连之清泻配以附子之温引,可使邪热散尽;干姜、川椒温中,使中焦寒湿得以温化;细辛、黄柏合用起沉寒,清湿热;桂枝温心阳,推动阳气上升[8]。方中寒热并用,调和阴阳,消痞散结,可改善胰腺癌患者疼痛、食欲不振的症状。

3.2.2 辛开苦降法——半夏泻心汤 《内经》中最早提到辛开苦降法的运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胰腺癌患者既有心下痞满,遇寒而痛或痛甚,脉沉弦或弦紧等偏虚寒的一面,也有嘈杂反酸、大便秘结、烦热、舌红苔黄或黄腻等偏热的一面,此寒热错杂之证实为寒郁日久,气机不畅,清阳不能升发,寒湿阻遏发为阴火,故选用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起源于《伤寒杂病论》,本方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9]。半夏泻心汤主症中除有心下痞塞,还伴有恶心、呕吐等胃气不降,以及肠鸣下利等脾气不升之症。“心下即胃之上脘,地处中焦……为上下交界,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10],“中焦不治,故阴邪得逆于下而阳邪遂阻于上,阳上阴下,是为不交之痞”[11]。方中半夏、干姜辛开而温,以散中焦之寒;黄芩、黄连苦寒,以降胃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调和脾胃,补中益气,恢复中焦气机升降,此为辛开苦降、甘温调补之法[7]96。

3.2.3 宣畅气机法——小柴胡汤 气机不调为胰腺癌发病的病机之一,故治疗上选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此方调畅全身气机,使邪无定处,适用于胰腺癌伴发热、恶心、呕吐等症。《伤寒论》第96条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小柴胡汤主之。”从小柴胡汤主症中可反映出其致病特点为少阳枢机不利,胆内郁热,脾胃失调,治宜和解少阳,使邪去病除[12]。方中柴胡配黄芩,柴胡疏泄少阳经腑邪热,黄芩清少阳胆腑郁火,二药相配,经腑同治,使气机调畅,胆腑清和;半夏配生姜,一助柴胡、黄芩祛邪散郁,二可降逆止呕、调和脾胃,三可化痰逐饮以畅达三焦;人参、甘草、大枣相伍,一者扶正祛邪,二者防柴胡、黄芩苦寒之性损伤脾胃[13]。

3.2.4 利胆祛湿法——茵陈蒿汤 关于黄疸,中医多认为与肝胆的疏泄功能有关,肝郁气滞、湿热内蕴从而导致胆管不畅,胆汁瘀滞而发为黄疸,故选用湿热黄疸代表方剂茵陈蒿汤,以疏肝利胆、清热祛湿退黄。关于茵陈蒿汤,《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其中“无汗”“小便不利”为湿热之邪郁阻三焦,体内湿邪不能宣泄,其病机为湿热郁结肝胆,胆热液泄,胆汁泛溢肌肤[14]167。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兼有疏肝利胆之作用;栀子通泄三焦湿热,利小便;大黄泄热逐瘀。三药共用清胆腑瘀热,疏肝胆气机,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3.2.5 暖肝温胃法——吴茱萸汤 中焦脾胃虚弱为胰腺癌发病的基本病机,胰腺癌患者多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脾胃虚寒症状,故选用吴茱萸汤以调和脾胃,温补中焦虚寒。《伤寒论三注·卷四》载:“然则仲景立吴茱萸汤……盖脾胃既虚,则阳退而阴寒独盛,与辛热之气相宜,况土虚木必乘,乘之不下泄,必上逆,自然之理也。”“土虚木乘”即为病机。第309条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病机为少阴病,寒入中焦脾胃,胃气上逆,如《医宗金鉴》载:“名曰少阴病,主厥阴药者……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汤之辛热,迅散以通阳也。”此处论述中病机都为肝胃两寒,浊阴上逆。方中吴茱萸性辛苦而温,暖肝温胃,散寒降浊,为君药;生姜性辛温,温中、降逆、止呕;人参、大枣性甘温、甘平,调和脾胃,温补中焦虚寒[14]166。

3.2.6 温中补虚法——大建中汤、理中汤 大建中汤适用于中焦虚寒引起的腹痛。《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曰:“上中二焦所以受寒邪者,皆由于中气素虚也。虚则阳气不布,而所积者为寒饮,所冲者为寒气,所湿者有影无形,为寒痛。故取辛热之品以散其邪,甘温之品以培其土,则中州已圮而复立矣,故名曰大建中。”指出阳气亏虚,中焦感寒,寒气上犯心胸为本证的病机特点,此与胰腺癌病机相一致。《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大建中汤主之。”此处“寒”指因阳气亏虚而感,并非指寒邪,最终致“呕不能饮食”[15]。方中蜀椒、干姜温补中焦阳气,祛寒外出,人参、饴糖起到补气缓中之效,全方温补中焦阳气,使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促进体内阴寒之邪散尽[16]。

理中汤是中焦虚寒性病证的代表方,主治脾胃虚弱,正气亏损,寒邪稽留人体,可用于化疗后腹泻、腹胀、乏力、面黄、食欲不振、脉无力者,还可用于其他消化系统肿瘤引起的腹泻[17]。关于理中汤,《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主治太阴虚寒下利,寒湿停滞,阻碍气机,致使清浊之气升降逆乱,出现吐利并见;第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宜理中丸”,多为久病后中焦虚寒,脾失健运,水湿之邪留滞成痰,“喜唾”则因肺寒不能布散水气,聚而成饮。可见,理中丸主治上逆下陷症,其病机多为脾阳亏虚、升降逆乱,“上逆”症状表现为呕吐、胸痹、头痛、吐涎沫等,“下陷”则表现为下利[18]。方中人参、炙甘草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燥湿健脾,全方共奏温助中阳、调和脾胃之效,故张仲景谓“理中者,理中焦”。

猜你喜欢

厥阴中焦素问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厥阴病篇再论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