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情感引导润泽低段教学

2018-02-12张凤雪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内涵方法

张凤雪

摘 要:著名教师海姆·G·吉诺特曾说:“孩子从体验中学习,他们就像尚且湿软的水泥,所听到的每字每句都会在它们身上留下印记。”学生在学校中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交流和情感表达。如果课间孩子们在走廊来回奔跑,密集的脚步声和尖锐刺耳的叫声让我们不胜其烦,老师该怎么处理?不同性格的教师会对这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我相信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沟通,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感受,一定可以让孩子更加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建议。在家庭教育中有情感引导的概念,其实对于小学低段的教学也可以借鉴情感引导的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

关键词:情感引导;内涵;方法

一、情感引导的内涵

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这点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哭闹、吵嚷、冷暴力对待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从小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可能父母也不会。情感引导是在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准确地教会他这种情绪叫做什么,然后明白该怎么处理。

二、情感引导的方法

那么在同孩子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情感引导呢?首先,建立情感纽带。情感纽带的关键在于互动,陪孩子一起玩,给孩子提供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有选择的权利,这样会逐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互动会对彼此关系产生影响。其次,同情的力量。同情就是理解、感受孩子的感受,在情感上给予孩子肯定,“妈妈理解你,现在你很伤心、气愤”等话语,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或者加以管教。但是在这种时候,你更应该除了给予同情之外什么都不做。当孩子在情绪上慢慢缓下来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去探讨解决方法。再次,深入了解孩子的性格。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实施情感引导上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给予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情感的引导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语文教学中,借鉴情感引导的方式,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个人认为教学情感引导可以分为课前约定、课堂观察、聆听、体察并理解学生的感受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课前约定】

课堂开始就清晰准确地告诉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对于课堂要求要与学生约定。比如:今天學“多、少、高、低”等词语,课堂约定是不可以到处乱跑,也不能大喊大叫,约定的长期保持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堂观察】

在授课过程中,要再次提示学生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现在完成了什么,每节课成就如同操作游戏步骤一般,有明确目标,学习中对达成目标的同学给予积极反馈,对于违反课堂要求的学生给予提示说明,让他认识到自己此刻的行为违反了课堂约定。

另外,对于讲解的内容要对学生进行观察,课堂表现积极的一般可以掌握教学的内容,课堂中经常躲避参与的一般会影响课堂内容的掌握,需要重点观察。观察的本质是关注,人因关注而成长,对于低段学生更是如此,老师的关注度会一定程度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察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对于课堂上未能全部接受所学的学生,可以在合适时间给予单独的辅导,尤其是学习方式的辅导。

【聆听】

在课堂和课后,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可以停下来,看着学生的眼睛聆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表达受到重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与人交流过程中也是如此,要用心聆听。

【体察并理解学生的感受】

“这个问题我感觉你没懂,你需要老师的帮助吗?”“我能感受到你很难过,可以说说吗?”……在和学生交流中,改变强硬的命令口吻,把学生当成自己家的孩子一般,使用亲人的口吻去交谈,以此判断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

交流中准确地说出学生的感受,他会觉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会情绪平复较快。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回到家中将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中遇到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学会怎么做。在引导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遇到问题时多使用“那你看看咱们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来激发学生的潜力,对于学生的观点积极给予反馈,如“太好了,你的这个想法就叫做分享!”“太好了,你的这个想法就是感恩!”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渗透、心灵的交融。课堂教学即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相信对于情感引导的借鉴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

内涵方法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学习方法
内涵漫画
可能是方法不对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用对方法才能瘦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