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方法谈
2018-02-12刘德阳
刘德阳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深悟语文课程资源,引领学生感受美。课程资源是学生接触到的直接的文本资源,其承载的重要功能和发挥的优势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二是借给学生一双慧眼去寻找美。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用眼睛去发现美,从心灵深处感受生活中的美。三是超越文本与生活去创造美。老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说和写的结合,既向學生讲授说的重要性,同时又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通过说和写将生活中遇到的美好事物表述出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在学生的心中撒下美丽的种子,从而在春风细雨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关键词:审美情趣;感受;寻找;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王世德先生在《美学词典》中指出:文字教育是语文中最主要的教育方式,通过文字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教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优秀品德。因此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老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悟语文课程资源,引领学生感受美
课程资源是学生接触到的直接的文本资源,其承载的重要功能和发挥的优势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育也是审美教育,而小学生往往由于受年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局限,阅读或理解课程资源时常常会“见美而不知美”。此时更能凸显小学语文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提问“这地方美吗?”“美!真美!”我又问“美在哪里?”通过问题去引发学生的思考,感受美丽的画卷。通过课文插图、PPT让学生去欣赏、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川、河流之壮美;让一名学生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去想象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课程资源中还有很多的社会生活中的美,“狼牙山五壮士”为民族解放而牺牲之壮美,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豪美……通过教师的引领,深悟这些语文课程资源,学生的思想将会受到洗礼,心灵将会得到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借给学生一双慧眼去寻找美
在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时,还要借给学生一双慧眼,引领他们去发现身边美的事物,自觉陶冶在美的情景中,激发其潜藏的审美萌芽因素。老师不仅要鼓励学生不断地开拓思维进行大胆的创新,同时还要注意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正确的方法传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意。
在教学《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时,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风吹来,江南春草萌生,相信很快就会呈现一片绿油油的景象,这美好的春色唤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不由地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重归故里呢?从而使学生通过寻找文本中的美寻找家乡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要注重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写一篇“我爱我的校园美”或“我爱我的家乡美”的作文,并指导学生:校园有哪些美的东西?美在哪里?为什么美?……通过寻找,切实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超越文本与生活去创造美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是使小学生不断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来创造美。教师要重视说、写对美育的作用,要在读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重点,指导学生练说、练写,让学生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通过朗读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水之美,物产丰富之美,同时根据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沙群岛、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一特点,认真指导学生反复赏析、品读、诵读,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引导他们重视爱与美的内在联系。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心不是一片贫瘠的荒原,而是一片等待开发的绿洲;审美情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盛开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王世德.美学词典[M].知识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