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的几点启示

2018-02-12高锦艳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高锦艳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以及分析能力。因此,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想要使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得以实现,就需要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带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阅读面得到不断拓展,进而促使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所谓高效课堂,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获得最高的教学成效,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然而,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却出现了力不从心、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的困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成效,这需要教师从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找原因,并逐渐进行改革与完善,以此带动学生的阅读学习热情,进而实现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充分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模式并非是学生在教师的强迫下被动学习知识,而应该是积极自主地接受知识。所以,在开展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将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主的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阅读,并在产生疑惑的时候能够主动地提出来,以请求教师的帮助。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因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够体会到文章抒发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出来。并不拘泥于知识,激励学生解读情感、分析细节[1]。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具创造性的收获,提出教师所想不到的想法,进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将学生带入阅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优秀的文章,每篇文章中蕴含着作者内敛且深厚的情感[2]。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然后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情境当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并把握作者的情感,进而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解读文章起伏变化的情感。此时,学生就能够和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关于《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程开始阶段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那么谁能说一说每个民族都有哪些特有的节日呢?”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后,注意力自然会被教师吸引过来,并纷纷讨论着他们所知道的不同民族的特有节日,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藏族的赛马会等,当学生的兴趣正浓时,教师就可以引出今天的主题:“你们听说过泼水节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傣族人民是如何庆祝泼水节的。”学生在教师创建的庆祝节日的情境中,自己能够积极参与到文章的阅读学习中,从而能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并深刻体会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欢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带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以其自身独特的教学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并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级教育教学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3]。通过對知识的有效整合,将阅读教学以多样化、视听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被充分带动起来,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关于《美丽的丹顶鹤》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成效。首先,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有关丹顶鹤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资料,利用课间时间展示给大家,以此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采用PPT的教学方式,讲解课文的脉络与解构,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已成为教育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想要实现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就需要教师充分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将学生带入阅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带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得到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欣欣.加强阅读指导,实现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9):51.

[2]孙丽君.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课堂四重奏方案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231.

[3]苏碧霞.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瓶颈与对策[J].学周刊,2013(21):166.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