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感体验,建构单位量的内涵认知
2018-02-12徐鹤林
徐鹤林
摘 要:知识信息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任何训练和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而无从谈起。为此,教师就需要重新调整、定位自己对单位量的不断认知,通过积极地探寻生活中的资源,整合教材中的素材,选择最为妥帖的认知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基于此,提出要借力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官认知;强化操作加工,促发学生的明晰量感;链接生活之源,固化学生的量化表象,帮助学生建立起高效的内涵认知。
关键词:丰富认知;强化操作;链接生活;可感体验
在数学教学体系下,很多教师都认为单位量的内容只是一种知识和信息的存在,对于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发展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继而在意识深处就没有真正重视这一教学内容。事实上,知识信息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学生数学能力地发展就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任何训练和发展就成为了空中楼阁,而无从谈起。为此,教师就需要重新调整、定位自己对单位量的认知,通过积极地探寻生活中的资源,整合教材中的素材,选择最为妥帖的认知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借力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官认知
單位量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与问题分析、比较思考等思维活动相联系,而不是机械地走形式,让学生体验强烈的感官刺激,对单位量有较为多元的理解。
体积单位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开始教学的。它是二维概念向三维概念跨越的“量”。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认知按顺向推理学习体积单位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然而与长度和面积单位的教学顺序有所不同的是,体积单位首先认识的是较小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再着重学习立方分米。在教材中,对1立方分米的教学通常是将棱长化成厘米,计算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学生对1立方分米的认知只能停留在初步感知和简单计算上,对1立方分米的空间认识模糊,更无法掌握1立方分米的概念了,在后面解决 “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能切多少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等问题时自然就会错误很多。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与书包、文具盒等的大小差别。随后学生动手实践用尺测量每个棱长,得出每个面都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此时教师相机小结教材中对1立方分米的规定,学生理解起来会相对容易很多,对1立方分米一定会有深刻的认识体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展开机械而生硬地教学,而是紧扣教学内容,选择了与文本资源相匹配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具体可感的实践活动中,激活学生的内在认知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感官体验,将原本机械的知识认知转化为实践性强、氛围浓郁的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操作加工,促发学生的明晰量感
学生好动的个性特点,注定了对动手操作的兴趣有增无减。对于单位量的教学而言,加强实际操作可以形成强烈的感官体验,增强学生对抽象化概念、定义的理解,强化对单位量的内化和吸收。
对小学生来说,虽然不需要对单位质量有精准把握,但量感的形成和必要的认识还是需要的。以1千克为例,怎样才能让学生形成量感呢?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准备1千克食盐、1千克黄豆、1千克水的实物,让学生在掂一掂、拎一拎中初步体验1千克的轻重概念;然后,学生参与“看谁猜得对”的体验活动,拎一拎不足1千克和超过1千克的物品,并根据前面积累的手感对相近物体进行判断。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从物体的外形、体积等多维度对物化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猜测,实现了对1千克的深刻把握。最后,组织学生对小袋面粉、大瓶饮料等一些接近整千克数的物体进行判断并称量验证,进而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认真思考中准确地把握1千克质量的大小。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遵循了“脑记千遍,不如手动一遍”的道理,引导学生在形成初步认知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实践操作,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认知基础,形成清晰的量化体验,为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奠定基础。
三、链接生活之源,固化学生的量化表象
表象是抽象的结果,是对数学概念所形成的印象,是学生记忆和理解数学问题的支撑。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因此,教师就需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成具体的表象,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单位量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记忆表象,以便学生认识和掌握单位量的意义和本质,更好地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面积这种量存在于面,而学生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有面。但这些物体的面通常不太大,一般以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为计量单位。所以学生对平方米的感悟就会相对模糊。即便生活中面积以平方米计量的情形很多,学生在遇到填写单位:一间教室60( )时,还是屡屡出现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也存在的联系。在交流分享中,学生得出也存在100倍的关系后,再尝试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拼出1平方米。在学生明确1平方米的大小的基础上,再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于1平方米。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继而在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中对1平方米有了深刻理解,并有效进行内化,从而在意识深处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为以后利用1平方米的表象和模型作为中介来判断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总而言之,没有对单位量的准确认识,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体验就会停留在原始性的层面上。只有充分借助于实践活动、生活体验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