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开始落实体育锻炼
2018-02-12张娟
张娟
摘 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体育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基础体能素质,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综合发展。根据多年的经验,立足于小学体育课堂,简要地探讨有关创新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创新;小学体育;体育锻炼;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体育是基础课程,能丰富学生的课外体验,帮助学生锻炼基础体能素质。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小学体育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改进。
一、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
1.重视体能素质教育
对比其他高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来说,小学的体育课程更倾向于开发学生的基础体能,让学生认识到在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体能需求,并根据自身的需求情况进行基础锻炼。学生在体能锻炼中还能塑造团队精神并形成合作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行为认知和综合感知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是以体能素质培养为教学发展的中心特点,积极启蒙和开发学生的基础体能素质。
2.以学生为教育主体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育而言,无论什么课程,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在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体质为基础上的体育教学模式,才会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教学方法的开展下和教学课程安排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主体需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把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相结合。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体能素质和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3.学生要积极参与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训练体能素质的教育学科,立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所以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要锻炼学生的身体。如果脱离学生的参与,那么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需要采取和学生行为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相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在体育项目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力度,达到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目的。
二、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缺少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当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锻炼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年纪小,对于体育教学内容不是能理解,教师不能盲目的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强迫小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喜欢上体育这门学科。
2.教学方式缺少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良好的師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不能为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而把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教室里,要把学生带出去走走,去课外活动,释放孩子的天性,当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密切注意每个学生的动向,确保学生的安全。
三、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1.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选择上,必须结合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以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和理解能力为依据,尝试使用阶段性教学方法、积累式教学方法和反复式教学方法,不断地引导学生、深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理解,达到提高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的目的。
2.研究学生的行为活动,加强互动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小学生的行为特点,重视学生个体行为的观察,在保障课堂教学秩序和学生安全的先决条件下,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互动性。
3.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兴趣
要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特别是一些相对比较枯燥的体能训练项目,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把体育项目和游戏玩法相结合,形成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小学生产生学习锻炼的意识。
4.多元化评价辅助,增强学生自信
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勇气,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体能潜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优势。而且积极的多元化评价,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维持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健康人格。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创新和改善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提高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塑造良好的教学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基础体能的发展,发现学生体能素质的潜质,完善当前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汤红娟.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6(15):78.
[3]王任.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