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8-02-12任小强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健康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任小强

摘 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认清楚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一般都是12~15岁,他们的心理总体发展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对自己期望值很高,但看待事物不全面,容易和学生、老师产生矛盾。老师要正视这些情况,既要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和建议,又要积极地正面引导。遵循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挖掘思想根源,通过改变学生的内因以达到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长远

发展。

關键词:健康;心理健康;情绪;心理障碍

一、研究目的

我国现行教育中,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衡量孩子的主要标准是学习成绩。整个社会的倾向也是如此。而这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这一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种社会倾向的作用下,老师和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高成绩,而孩子们永远处于一种紧张、高压的学习状态下,如果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成长的畸形和人格的扭曲。尤其是现在中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逆反心理:不听话,对着干。而厌学、早恋、自卑、孤独和人际关系差等心理问题略为次之。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和关注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根源

其内因有三点:其一,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走向独立生活,然而由于学校、家庭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他们想独立而又无能力独立。其二,中学生第二性征的发育趋向成熟,使他们处于早恋与迟自立的两难境地。其三,他们自身的社会经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水平还未达到统一。如此多的对立和冲突,使学生极易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困惑、空虚、焦虑等情绪,更为严重的导致自杀或杀人的可怕行为。

其外因有两点:其一,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缺陷因素。家长和老师往往误认为孩子听话,不惹事即可,只看到了学习成绩的好坏或者说对文化课的学习这一方面完全蒙住了老师和家长的眼睛,遮盖了孩子的很多消极面。而多数家长评判教育成功的标准是考出好成绩,上重点大学。家长为了荣耀和面子为孩子施加学习的压力。学校要显示自己的实力和教学成果给学生加课、补课,更是为孩子施加了压力。学生的互相竞争也会产生压力。这几方面加在一起无疑使孩子承担了这个年龄段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只能适得其反。这些都成为导致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其二,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在网吧人们很容易发现,上网者以中学生为主,尤其是节假日,孩子们沉浸在网络游戏和一些不健康而且有强烈诱惑力的图片和音乐中,越玩越上瘾。大量事实证明,网络不良信息不仅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更能毒害人的心灵,这种毒害对青少年尤为明显,被人们称为“精神鸦片”。

以上大量的内外因充分说明了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已经成为中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新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总体指导思想,其观念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要真正落实和体现“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必须把心理健康放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位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良性循环。学校和家长可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教育片,举行好人好事的宣传、展览,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达到对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和锻炼。体育教学本身是一个“课堂小社会”。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加以修正;才能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及各种能力来适应社会。教育教学中,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获得成功与挫折、胜利与失败的体验,只有在这些体验中认识事物,认识社会去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融于社会。

四、结论

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和探索,构筑心理健康的理想长城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要充分探讨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注意观察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风貌和习惯养成变化,不断总结经验建立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指导体系。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热情积极地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正错误。必要时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如何适当地宣泄、走出情绪低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周卫勇.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