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预设与课堂实效的生成

2018-02-12曹春梅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预设成果现实

曹春梅

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初中语文的教学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根据教学文本、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进行课前的设计。因为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成果的前提与保证。只有把课前设计发挥好,并注意把教师的调控有效结合,才能生成教学成果的最大化,把每一节变成知识的海洋、思想的盛宴、交流的平台,把语文教学变成一种艺术。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教学设想的内容生成实际的教学成果。我认为要注意下列问题:

一、要注意教学成果生成的学生思维的生长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回答或讨论问题时常常会提出一些知识性或者是经过简单思维而演绎出的结论,这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生长点,而这些生长点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教学预设,这对教师的教学技巧、知识水平、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调控能力都是一种挑战。教师在课堂中一旦发现教学成果的生长点,及时捕捉并加以开发利用。如在上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行》一课时,课前备课中我已根据教材文本预设了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的介绍,有学生结合课文中元方对友人的称呼提问“君”是敬称吗?我回答是对人的礼貌称呼,学生又问元方对长辈为什么不用“尊君”称呼呢?问题的提出是我课前预设没想到的,于是就这一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最终我引导出对人的敬称是针对长辈、有德之人或博学之人。因此敬辞和谦辞都有它的语言环境,对它的使用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价值取向。这样的课堂生成成果,赋予了语文课更大的张力和更大的社会教育意义。

二、要注意把教师融入教学成果生成的环境中

教学成果生成的环境既需要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并与学生共享学习的成果与学习的快乐。新课程强调问题的生成。“解决一个问题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跟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如果我们漠视了“生成”的环境,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出现信马由韁、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比如,在上《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简短的课本剧,作为老师,我对他们的表演进行了充满情感的旁白,与同学的表演和观看融合在一起,特别是用苍老而又哀婉的语调渲染了“要好好儿活”,从而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挑战的坚强态度。

三、要注意把教学设想和教学成果生成与学生的需求有机融合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对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科学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引路人和服务者。在教学的预设中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能力层次和心理阶段,做出科学的预判,并设计出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策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及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做出调整。

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们可以同样设计赏析“春天之美”的五幅图画,但不要生硬地去领着学生分析,而是采用让学生通过补充“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的句式,学生要完成这一问题必须进行依托教材文本的探究与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点拨与指导。学生的分析与教师的重点指导相结合,在分析问题的实践中,无疑就会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也包括应试素养。

四、应注意教学设计和教学成果在多元解读中有机融合

新的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的照本宣科,而应当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开拓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分析不同问题的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敞开他们对世界认识的视野;活跃他们内心世界真实的表达能力。因此从初中语文教学开始就当提供多元视角、多维空间、多样情感,在多元解读中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在解读完文本字词的基础上,第一步,教师提出“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是什么?对这一局部社会的描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这是学生在文本解读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与作者生活背景的简单分析就能得出结论。第二步,来一段历史时空穿越,如果你是那个“渔人”,进入了桃花源,你会最终选择留下还是“停数日,辞去”。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有主张留下并设想如何融入当地人生活的;有主张无法承受生活的单调而最终离开的;有主张引导当地人走向现实文明的……这些学生不同观点的表达体现了学生真实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第三步,“渔人”生活的社会环境远没有比桃花源中的人人平等、安乐幸福、和谐安定的社会好,“渔人”为什么要“停数日,辞去”?学生的思维回到了现实的空间、现实的需要、现实的牵挂。学生既沉醉于文学作品的思想魅力和艺术效果中,又不得不回归当时的社会现状下,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对学生的心灵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多元的思维碰撞下,教师得出了理性的认识和供学生参考的意见:我们可以逃避现实,但现实要求我们要勇敢面对。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从桃花源的美好到现实的不如意,再到我们应当行动起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改造我们的社会,建立理想大同社会。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不同观点交融在一起,最终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供参考的人生选择,体现了多元融合的过程。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精心设计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把教学设想生成为教学成果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在教学成果的生成中,教师应当以发现者的姿态把握学生个性化的思想火花,从而加以调控与拓展,唯有如此,学生的学习主体生命才会得到重视与开发,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语文课堂才充满活力。愿我们能够在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间搭起思维的桥梁,引导我们的学生走向个性化成就的彼岸。

猜你喜欢

预设成果现实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现实的困惑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