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同类项》教学案例
2018-02-12汪进
汪进
一、案例背景
现实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普遍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每天只是重复着数字、图形的呆板练习,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喜欢数学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规律、在练习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二、案例分析
苏科版七年级第三章第4节“合并同类项”看似是一节很简单的内容,但越简单的东西越难教好。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以数硬币的游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妙用,进而引申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归纳的过程,逐步渗透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描述
(一)【问题情景】
老师家里有一个零钱罐,你能帮助老师数一数零钱罐里有多少钱吗?不同于常规数学课的开场白,一下子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不少学生愿意上台帮助老师。老师选取一名学生上台展示数硬币的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很高,设计问题的时候预料到学生会很自然地将硬币进行分类,但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方法学生并没有感悟到。
学生上台后很自然地将硬币按照一角、五角、一元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我让学生观察台上同学数硬币的过程,并适时提问:这位同学数硬币的方法是什么?(先将硬币进行分类)。为什么要先分类?
设计意图:分类思想在学生过往学习中已经有所体现,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直观地感受分类方法,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便利,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进一步提问:分类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在實际生活中也经常应用分类的方法解决问题,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事例进一步巩固对分类思想的认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分类思想方法为研究、处理问题带来的便利。
(二)【建构活动】
1.在下列整式中找出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整式,并进行分类。
2a,5ab2,3a,5,-9x2y3,-3ab2,5x2y3,-2。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分类,由于教师没有指明分类的标准,因此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让学生说出各自的分类标准,并且加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之前问题情境的影响下,学生很自然地进行分类的尝试,分类的标准不确定,所以学生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及时指导分类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以开放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1)a2与-2a2 (2)a2b与ab2 (3)-3mn与3nm
(4)abc与ac (5)-2.1与12 (6)x与y
3.编一编:
(1)与2mn2是同类项的可以是 。
(2)你能说出一个含有两个字母的单项式和它的同类项吗?
(3)利用同类项的知识,用m2nb与-3man4编制一道试题。
设计意图:两组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紧紧抓住同类项的本质,从半开放到全开放到问题设计,充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案例反思
1.设置情景,感受分类
本节课我一开始就设置了数硬币的情景,就是为了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的实践中真实、直观地感受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好处,也为新课做好铺垫。
2.尝试分类,引入新课
“开放性”的教学策略在现阶段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的锻炼价值日益凸显,让学生在不断积极思索过程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呈现了多种分类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敢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3.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本节课课堂教学中,所有概念的引入(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问题的导引,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经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最后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同类项的巩固练习设计中,采用了半开放→全开放→设计问题,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课的效果较好,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注:此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初中数学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立项编号为R-a/2018/0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