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开展慎独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8-02-12梁东升史琢琮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德育

梁东升+史琢琮

内容摘要:当前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网络的广泛运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品质提高等德育教育产生了极大冲击,在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冲击下,在班级中开展“慎独”教育,不失为一种辅助开展德育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 德育 慎独教育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说,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而就年龄结构而言,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依然偏向年轻,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10—19岁群体占比为19.4%。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20%,英国为15%,中国仅为2%,这说明绝大部分中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消遣、聊天,视网络为“玩具”。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在农民工进城潮流的影响下,农村学生也纷纷涌入县城读书,有的家长在城市买房、租房陪读,有的学生则从小就开始住校、寄宿。这些孩子绝大部分处于家庭监管不到位,甚至无监管的状态,学校教育难以企及,形成教育的盲区。这时网络游戏,网上交友常常成为他们的首选,绝大部分中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消遣、聊天,视网络为“玩具”,并逐渐由校外渗透到校内,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不小的冲击。

针对当前毗邻农村的城镇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在中学生中开展“慎独”教育,不失为解决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对传统德育教育造成不小冲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慎独”思想渊源

“慎独”最早见于《礼记》,在《礼记·中庸》中有如下一段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即是顺着人的本性行事。这段话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是“‘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这段话的核心是“君子甚其独”,“君子甚其独”的思想其实在《礼记·大学》里也有过相关阐述,这些论述的关键词就是“慎独”,由此而引申出一个成语“君子慎独”,意思是有修为的君子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这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经过长期休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后世学者在对《礼记》进行研究、译注的时候,曾对“慎独”思想进行过深入、精辟的阐述、引申。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慎独”做了通俗简洁的解释: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慎独思想是我国儒家文化的精华体现,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在无人监督之境人们容易放松自我而提出的。其价值在于激发了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能动性,其作用在于主体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超越。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几千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二.中学生“慎独”教育实践探索

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尤其在当前网络等新媒体冲击下,针对中学生面对网络中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诱惑,辨别能力不强、自律性不高的现实,引入“慎独”思想,开展慎独教育,具有极大的德育教育的功效。学校教育中开展“慎独”教育,应从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入手,达到自我教育之目的。可通过以下途径去实施:

1.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成才信念

志在蓝天者,不贪棘窠,志在大海者,不恋沟渠。只有我们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他们就会随时以这个理想来警策自己,要实现这个理想,就要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勤奋惜时,知难而進,永不言弃,从而自觉摈弃低级趣味,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通过历史上生动具体的自小立志,严格自律,最终成才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如我国南朝宋人自小就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壮志,为此他长期勤学苦练,自励自强,最终真成了一代赫赫名将。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自幼勤苦研学,采取“自督读书”之法,每天限定读书卷数,并在读完后再抄写一遍,还坚持做笔记,写心得。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周恩来同志从小树立“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严格要求自己,洁身自好,终成世界一代伟人,也成为当世道德的楷模。只有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有了坚定地信念,学生才能抵制住网络中良莠不齐、形形色色的诱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才有了现实基础。

2.认知层面造势,多种渠道入手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事物的发展常要经历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次。因此,教育者应首先从认知层面大力造势,培养中学生对慎独的认识,通过《论语》《礼记》学习课堂,主题班会,校园文艺活动,田径运动会,周晨会等不同场所,不同形式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慎独的认知。通过”慎独”名人言行,如清朝廉吏叶存仁离任前拒收部属送礼:“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一个”畏己知”,体现了“慎独”修为的极高境界。被誉为”官场楷模”,“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他的四句遗嘱传世百年,让后代受益终生,没出一个败家之子,其首句即是“慎独则心安”,称“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在他的居所悬挂醒目匾额,上书“慎独”二字,以警己自勉。以此引导学生见贤思齐,自律自省,做到有无监督一个样,校内校外一个样,把“慎独”真正内化为学生主体的自觉行动。

3.制度公约保障,他律内化为自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中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律能力是自我教育的必要保障。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的飞跃期,这为自律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利时机,因而我们要充分重视,及时引导,并通过一定的制度保障,促其由“他律”内化为“自律”。比如通过开学伊始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让其行有所依,言有所据,通过学习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号召大家从自身做起,提高网络道德,成立“自律监督小组”,撰写“自律心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辩论会等等,把对制度的领悟,落实到行动上,习惯成自然。使其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自觉道德行为。进而引导他们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道德境界。

4.借力网络平台,促进慎独实践

“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海量的信息存储,强大的搜索引擎,灵活的线上支付对人们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方面,网络具有鲜明的“独立”个性和“自由”特性,他始终在虚拟与现实间快速切换。目前还无法对网络实现完全监管,这就给网络欺诈,网络暴力,谣传色情等垃圾信息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传播的通道,也常常让涉世不深,又喜欢猎奇撷趣的青少年“落网”。为此有些学校不得不要求学生远离网络,甚至严令禁止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进校园,更时有学校收缴学生手机并当众砸毁的视频报道。他们费尽心力想给学生围起一片“净土”,孰不知他们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将与网络密不可分,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转变方式,变“堵”为“疏”,进而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主动出击,化弊为利,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交流成长的“第二课堂”,成为道德修养的“砺刀石”,自律教育的“实战场”。比如,我们可以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校园网站,让典型发声,让专家讲评。既便于沟通交流,又便于监督指导,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网络的真正作用与价值。进而规范自我,严格自律,文明上网,将慎独实践和在实践中慎独有机结合起来,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学校德育中渗透慎独教育,既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塑造高尚人格,又能弥补当前教育的一些缺失。同时也应认识到,慎独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老师不懈的努力与坚持,同时,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全力支持;需要家长,教师,学生三方密切配合,沟通协作,才能使慎独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不断把素质教育改革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论语》,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2.《礼记译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3.《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刘日.实践荣辱观在慎独[J].思想教育工作研究,2007,(5).

5.赵焕林.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辽宁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6).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70年德育:在回望中前行
“阳光银行”德育活动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