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柴胡桂姜汤*

2018-02-12董雄飞郑科研王冬燕宋海红永年区中医院河北邯郸05750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500

江西中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姜汤太阴干姜

★ 董雄飞 郑科研 王冬燕 宋海红(.永年区中医院 河北 邯郸 05750;.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济南 500)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杂病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并附有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方药组成:柴胡半斤,黄芩3两,桂枝去皮3两,天花粉4两,干姜2两,牡蛎2两先煎,炙甘草2两。后世医家对本方证归经、病位、病机争议博多,认识不一。已故著名伤寒大家胡希恕把此方归为半表半里虚寒证,属厥阴病范围,认为本方病机为“侧重于祛寒逐饮,温下寒而清上热”。临床应用以“抓主症”为原则,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提出体质辨证,认为本方适用人群体格中等或偏瘦,表情淡漠,疲惫貌,易汗出,多失眠,易惊吓,脐跳明显,口干渴但饮水不解渴,腹泻或大便不成形,上腹部按压不适等”。笔者总结近5年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文献和自己临证体会,以方解、病位、病性、病机、典型病例介绍本方,以飨同道。

1 理论基础

1.1 方解 方中柴胡、黄芩用量与小柴胡剂量相同,故历代医家多认为本方由小柴胡汤化载而来,具有和解少阳,清解半表半里未尽之余邪,此观点已成为共识,栝楼根即天花粉,配伍牡蛎,见于《伤寒杂病论》中瓜蒌牡蛎散,栝楼根味甘微苦微寒,清热生津止渴,牡蛎质重味咸寒,软坚散结,清热安神,(煅)收敛固涩。本方于瓜蒌牡蛎散相比,瓜蒌倍于牡蛎,增加了生津止渴的作用,刘震营等[1]认为两药配伍滋阴泻火、敛汗生津、化痰散结。仝小林[2]中用瓜蒌牡蛎散治愈盗汗医案,患者表现阴虚热盛,而夜间多汗,牡蛎30~60g,甚者120g,天花粉60g,1月后,汗出正常,说明瓜蒌牡蛎散治疗热性汗出有明显效果,符合本方条文但头汗出。对于桂枝干姜的配伍刘渡舟[3]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肝脾同治,寒热并用,清肝胆之热的同时又温脾胃之寒。徐维浓等[4]认为桂枝、干姜配伍针对太阴脾寒,桂枝既可解表又可以温中补阳,干姜为太阴脾经虚寒之要药,符合刘老观点。笔者认为桂枝、干姜温阳化饮,为温化痰饮之要药,如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小青龙汤中的姜辛味。桂枝甘草配伍辛甘化阳,见于《伤寒杂病论》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宋金著名医家成无己结合《黄帝内经》理论,从五味合化角度分析《伤寒杂病论》的方药,明确提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开启五味合化配伍的先河[5]。余森豪等[6]认为张仲景治病重视扶养病家自身阳气,体现在药物上的配伍上,如桂枝甘草汤中桂枝、甘草配伍温通阳气。甘草干姜汤中甘草、干姜配伍温中止呕等,诸如此类,不再一一赘述。

1.2 病位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位之争由来已久,历代医家认识不一,以刘渡舟为代表的提出胆热脾寒,如徐维浓等[7]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来,具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乃少阳病小柴胡汤证,同时伴有“下利”太阴病主证,属于少阳太阴合并。李利荣[8]认同王春生观点:“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肝郁胆热,脾虚有寒之证,方中干姜甘草健脾阳,以方测证,必有大便溏薄症候,并同意柴胡桂枝干姜汤乃小柴胡汤之类方。”何鲲鹏[9]认为本方病位在少阳太阴合并,乃少阳邪热与太阴寒湿,寒热湿滞肠道,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满意效果。以胡希恕为代表的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病位在半表半里阴证,归六经中的厥阴病范畴。冯世纶等[10]和鲍艳举[11]继承胡老学术思想,认为本方与小柴胡汤病位同属半表半里,但小柴胡汤属于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属于半表半里阴证,与厥阴病提纲符合。笔者更倾向于胡老的学术思想,两者都属于半表半里病,但小柴胡汤属于阳热证,而柴胡桂枝汤属于但寒不热或寒多微热证,阴证本无热,但半表半里阴证不同于少阴证和太阴证,邪气没有直接直接出路,故容易寒邪郁久化热,而出现但寒不热或寒多微热证。

1.3 病性 依据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方药组成可见柴胡、黄芩、天花粉、牡蛎药味同属寒性药,桂枝、甘草、干姜药味同属热性药,药物组成属于寒热并用。黄宇新等[12]抓住“口苦、便溏”两者主症,认为口苦属少阳病提纲之一,而便溏属于太阴虚寒,总体属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柴胡桂枝干姜汤扶正去屑,和解阴阳,直入少阳、太阴并以少阳为枢机,使邪从阴出阳,少阳气和,太阴生津功能恢复,和解胆热脾寒饮邪。丁红平[13]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属于上热下寒,其临证所见症状繁多,但不外乎寒热两端,并总结出上热证见:口苦,晨起明显,口干欲饮,咽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耳鸣,失眠多梦,心烦,但头汗出,上半身燥热等,下寒可见:纳差,疲倦,脘腹、腰部冷痛,进食生冷食物后加重,关节痛,手足厥冷,颈背腰部冷痛,或下半身畏寒等。笔者临证也根据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要原则,下寒可以是大便不成形也可以是大便偏干,但必须有下寒的症状,如下肢怕冷,或胃脘部不适,平时怕吃生冷东西,无论何种疾病,只要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均可取得满意效果,可以根据病情合方,如下肢浮肿伴血虚者何用当归芍药散,有瘀血证的合并桂枝茯苓丸(汤)。

1.4 病机 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认识博多,概括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或兼表证,或兼太阴虚寒,或兼伤津,或兼气化失常等。马永剑[14]认同丁象宸的观点,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无水饮停滞,而有津液损伤。并从4方面阐述:(1)条文叙述分析:如“渴而不呕”是针对“渴而呕”而言,“渴而呕”说明水饮内停,如五苓散,而柴胡桂枝干姜汤为“渴而不呕”说明没有水饮内停,而是津液损伤。(2)从药物的组成与剂量分析:如柴胡半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配合桂枝、干姜共为疏泄少阳、清热生津散结之功。(3)从小柴胡汤加减分析:如“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说明郁热伤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说明水饮停聚,三焦决渎失调。(4)结合仲师用药规律:仲师治疗水饮内停之小便不利皆用茯苓,如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等以茯苓利水渗湿。石立鹏等[15]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枢机,外散风寒而内温陈寒治予和解少阳,温消痰饮,对于痹证有淤血的合桂枝茯苓丸,痰饮证明显者合五苓散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笔者倾向于少阳病兼饮邪内结,饮邪有有形与无形,有轻重之分,桂枝、干姜、炙甘草配伍辛甘化阳,温运痰饮,结合“胸胁满微结”症属于痰饮轻症。

2 典型病例

笔者临证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口干或口苦,大便不成形,失眠或不失眠为主症。个人认为单独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机会不多,并根据实际情况合方,笔者更偏向胡老的观点。胡老临证提出几个合方,如血虚浮肿合当归芍药散,腹胀满饮食不好合半夏厚朴汤,小便不利,大便溏,小腹胀合五苓散,浮肿或有汗合防己黄芪汤,肝区疼痛或左侧少腹痛合桂枝茯苓丸,肝区疼痛不明显或胸痛合旋覆花汤,头痛、头晕,吐涎沫合吴茱萸汤。近来连用此方治疗母子二人,疗效确切,现描述如下。

2.1 病例1 患者杜某,女,67岁,因头部不适伴行走倾斜感2年于2017年6月10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自述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不适,伴行走倾斜感,无言语謇涩、无肢体麻木,无头痛、头晕,多出门诊中药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痛经活络等治疗,未见明显疗效。查体:BP 125/70mmHg,下肢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可,生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闭目站立试验阳性。既往慢性肾小球肾炎10余年,未系统治疗,食道癌2年余,上级医院保守治疗。辅助检查:头颅MRI示:两侧额叶皮下层、右侧侧脑室前角旁多发缺血灶3右侧颞顶叶皮下异物。邀余会诊,刻下见:自觉头部不适,行走时倾斜感,出汗,以上半身出现明显,口干,夜间睡醒时明显,饮水后可缓解,下肢浮肿,睡眠差,小便可,大便不成形,1~2次/d,小便可,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12g、黄芩12g、天花粉20g、牡蛎30g、桂枝10g、干姜10g、炙甘草6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茯苓30g、白术10g、猪苓10g、党参10g、清半夏10g、生姜三片(自备)、大枣5个(自备),7剂日一剂,水煎服。2017年6月18日复诊:口干、睡眠差、大便不成形好转,余症未见好转,见效守方,上方14水煎日一剂,出院。2017年7月2日门诊复查,头部不适好转,行走倾斜感好转,口干明显好转,睡眠可,大便成形,舌质暗红,脉同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处方如下:柴胡12g、黄芩12g、天花粉20g、牡蛎30g、桂枝10g、干姜10g、炙甘草6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茯苓30g、白术10g、猪苓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生姜三片(自备)、大枣5个(自备),7剂日一剂,水煎服。2017年7月9日门诊复查,患者自述头部不适明显好转,行走倾斜感明显好转,下肢浮肿明显好转,无口干,眠可,大便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按:小脑梗死多属中医的“中风”范畴,病机多认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如镇肝熄风汤,气虚血瘀着补阳还五汤,但该患者素体脾阳虚,多处求医治病而无效故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而出现上热下寒,患者素有慢性肾炎故下肢轻度浮肿,故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黄煌老师认为柴胡证的“往来寒热”中的往来可以理解为病程迁延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故而方中加入清半夏、党参组成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活血利水的功效。杨明月等[16]提出当归芍药散对肾病电解质紊乱的调节作用,认为该方能很好的调节人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水肿的复发。三方合用切入病机,故固疾很快取得满意效果,半月后复诊倾斜感明显好转。

2.2 病例2 患者张某,男,35岁,主因间断腹痛半年于2017年8月1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由其母亲杜某介绍而来,刻下症见:间断脐腹疼痛,每遇受风或扇电扇时脐腹疼痛,平时无腹痛,大便不成形,1次/日,夜间醒来口干,上半身出汗,纳差,小便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证属半表半里阴证,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北柴胡12g、黄芩12g、天花粉20g、牡蛎30g、桂枝10g、干姜10g、炙甘草10g、白芍20g,5剂颗粒剂,开水冲服。2017年8月6日无腹痛,口干明显好转,出汗好转,眠可,守方7剂愈。

按:《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患者腹痛时作、大便不成形属太阴病,上半身汗出、夜间醒来口干、大便不成形、眠差属于上热,总体属于上热下寒证,该患者应为少阳太阴合并,根据胡老理论归为厥阴病范畴,故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加芍药汤加减,聂文彬[17]认为桂枝加芍药汤乃桂枝汤倍芍药,白芍加倍取其酸敛,制约桂枝辛散之性,重在养阴合阳。患者5剂后明显好转,扇电扇后没有明显的腹痛,继5剂愈。

3 总结

两个病例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只要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病皆可加减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上热下寒证,上热下寒临床不难辨别,如上热为口苦、口干等,下寒为大便稀、不成形、下肢怕冷等,并结合体质、宿疾等灵活加减或合方,但也应鉴别其他上热下寒证,如乌梅丸、麻黄升麻汤、泻心汤类方等。

猜你喜欢

姜汤太阴干姜
我学会了煮姜汤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口腔溃疡喝点姜汤
台州姜汤面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