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张型心肌病病儿51例精准诊疗分析

2018-02-12

精准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病儿移植手术射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 430022 1 儿科; 2 心外科)

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左心室扩大、收缩功能减低为特征的心肌疾病,随着病情进展,心肌病变可逐渐累及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导致病儿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死亡率高、预后较差[1]。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小儿心肌病发生率为(1.1~1.2)/10万,婴儿发生率高于年长儿8~12倍,DCM占小儿心肌病的51%~59%[2]。目前DCM的病因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遗传、病毒感染、药物诱发、心律失常、代谢内分泌异常等相关,目前研究表明具有家族史的病儿比例占20%~30%[3-5]。DCM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而心脏移植治疗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6]。自从1967年KANTROWITZ医生创造性地完成了世界首例儿童心脏移植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儿童心脏移植的数量稳步上升。心脏移植已经逐渐成为治疗儿童终末期心脏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远期生存率也很可观[7]。本研究收集了近3年本院收治的DCM病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进行内科综合治疗和外科心脏移植手术的病儿,综合分析探讨DCM的精准治疗方法,为儿童心肌病的诊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DCM病儿51例。病儿均符合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WHO/ISFC)提出的DCM诊断参考标准[8],心脏移植适应证的选择严格遵循国际儿童心脏移植的入选标准[9]。

1.2 研究方法

对病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 果

51例病儿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1个月~13岁;原发性DCM 43例,继发性DCM 8例。51例DCM病儿均接受了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后期6例进行心脏移植手术,3例死于心力衰竭,42例继续随访中。42例随访治疗病儿中,11例病儿取得了较好疗效,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心脏较前缩小、射血分数较前好转,28例病儿相对稳定,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射血分数、心脏大小均轻微改善,3例病儿恢复不佳,心力衰竭症状逐渐加重,射血分数、心脏大小均无明显改善,其中1例病儿后期出现心脏血栓,仍继续保守治疗中。

6例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的病儿中,男3例,女3例;年龄7~13岁。术前诊断原发性DCM 5例,继发性DCM 1例,其中1例曾接受心脏手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原发性DCM病儿检测到致病基因突变(Chr6:118880109 c.25C>T),该基因致病性分析显示疾病表型为DCM 1P型,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6例心脏移植病儿移植前均经由内科保守治疗,但心力衰竭症状持续加重,心功能进行性下降,临床主诉主要为胸闷、气促、乏力。其中5例原发性DC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范围5.3~6.4 cm,射血分数范围为10%~26%,另外1例DCM继发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血栓,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7.9 cm,射血分数为17%。6例病儿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后,目前均生存良好,心功能正常,心脏彩超示病儿左心室射血分数移植前为10%~26%,移植后提升到58%~68%。

3 讨 论

DCM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左心室增大及收缩功能减低(射血分数<45%,缩短分数<25%),通过临床表现及心脏彩超检查一般可确诊。但是在心脏彩超检查时应注意排除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主动脉缩窄、心脏瓣膜病、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等疾病,这些疾病也可以引起左心室增大及收缩功能减低,还应注意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左心室心肌致密化相区别。

DCM病儿中,仅有30%~40%可明确诊断病因,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肌炎、神经肌肉疾病、家族性心肌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先天性畸形,其他病因有营养缺乏、化学与物理因素、中毒、药物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等[10-12]。其病因类型的不同也决定了预后的不同,其中心肌炎、遗传代谢病预后较好,而原发性DCM、神经肌肉性疾病以及家族性DCM病儿预后较差。

DCM的治疗主要为控制心力衰竭,除了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营养心肌及对症处理外,β受体阻滞剂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13]。β受体阻滞剂可上调心肌内β受体密度,改善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肌耗氧量,影响细胞因子和心肌基因表达,从而改善心功能。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大剂量,卡维地洛作为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有非选择性 β受体阻断作用,同时又具有扩血管作用,可使心血管事件死亡率降低,且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心室重塑和室性心律失常也有良好疗效[14-15]。

炎症是儿童DCM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损伤均可引起自身免疫激活。研究表明一部分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最终会发展成为DCM,甚至有一些学者认为心肌炎与炎症性DCM可能是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16-18]。与原发性DCM相比,心肌炎所致心肌病病儿预后相对较好,需要心脏移植或死亡的风险较低[10]。有研究显示,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等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及缩短病程,并改善病儿心功能[19]。同样的,本研究中检测部分DCM病儿血液标本显示抗心肌抗体阳性,而相关研究表明抗心肌抗体介导心肌细胞损害,并且与心力衰竭进展及心脏功能的严重程度有关[20]。因此对新近诊断DCM(6个月以内)病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产生良好的抗炎症效应,并改善心脏功能[21-22]。

随着近年来对DCM病儿认识的深入,诊疗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其预后仍较差。本研究中45例病儿,有3例病儿死于心力衰竭,可见心力衰竭仍是儿童DCM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猝死并不多见[20]。儿童DCM预后主要与诊断时年龄、心力衰竭的程度有关,诊断时年龄<2岁者的预后较>2岁者的预后好,心脏重度扩大(心胸比≥0.65)、射血分数<20%、发生栓塞及室性心律失常者预后较差[23-27]。

儿童心脏移植是儿童终末期心肌病的重要治疗方法[28-29]。本研究中6例心脏移植病儿中5例为DCM,可见DCM仍是儿童心脏移植的主要适应证,内科治疗无效、心功能进行性下降的终末期DCM病儿可考虑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其5年生存率达92%,15年生存率可达53%[30]。随着心脏移植手术技术的提高、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以及术后监护、随访的完善,越来越多的病儿得以延续第二次生命,尽管仍面临供心短缺等多方面挑战,心脏移植仍是终末期DCM病儿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

猜你喜欢

病儿移植手术射血
肝脏移植手术是万能的吗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与心脏重构的相关性
家庭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孤独症中的效果观察:一项随机、对照、开放研究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N端前脑钠肽与原田危险评分、小林评分对川崎病病儿冠状动脉病变风险预测价值的对比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1 103 例分析
穴位按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儿生长发育和睡眠的影响
射血分数
美容店推出络腮大胡移植手术圆你铁汉梦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