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日新创立热敏灸新探

2018-02-12欧阳昕王河宝肖爱娇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疗法敏化腧穴

★ 欧阳昕 王河宝 肖爱娇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陈日新(1956—),教授,博士生导师,热敏灸创始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院长,江西省针灸学会会长,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名师,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他长期从事腧穴敏化与灸疗规律的研究,在艾灸疗法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发现穴位有敏化与静息之分;二是发明探感定位和消敏定量的灸疗方法;三是总结灸疗疗效、现状、治疗观念的变化。他将这些成果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进一步推动“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格局的定型。俗话说,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陈教授今日之成就,与其多年来严谨的治学态度、反复的临床实践精神密不可分。他治学艾灸疗法于《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及其他论著中可见一斑,本文概述陈教授创立热敏灸的治学方法,以飨读者。

1 继承《黄帝内经》的灸学原理

针灸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长期以来为人类的养生保健及抗病防病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历史上针、灸并重的医者大有人在,甚至在历史上有将灸法运用到纯熟地步的医家。晋代养生家葛洪重视灸法,其妻子鲍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灸家,不但能用灸法治病,而且将灸法用于美容养颜。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提倡针、灸并用,而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却指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提倡废弃针而重用灸。艾灸疗法因为其安全、便捷、疗效显著等原因,一度被民间广泛运用。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针刺疗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而艾灸的运用却较少,甚至被弃之不用,以至逐渐处于萎缩的状态。面对此种状况,陈教授认为针、灸各有优势,针法不能代替灸法。他指出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泄热拔毒,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1]的作用,艾灸具有针刺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或作用,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灸各有所长。因此,陈日新教授认为,继承和发扬艾灸疗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陈教授崇尚中医经典,善于从经典医籍中汲取养分,尤其重视《黄帝内经》的研读。他认为《黄帝内经》对艾灸疗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将《内经》的理论用于临床,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其理论真谛。如他创立的艾灸“探感定位二步法”即来自于对《黄帝内经》原文的理解。《灵枢·背腧》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这是对腧穴大致范围的确定,即“初略定位法”。而在《灵枢·背腧》中曰:“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在《灵枢·五邪》中曰:“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这是通过触摸按压身体的一定部位,根据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来准确定位,即“细致定位法”。陈教授将“探感定位二步法”运用于热敏穴位的寻找定位,即根据患者病情粗略确定大致灸疗范围,再通过艾灸确定热敏点。他认为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2]。事实证明,陈教授热敏点的选取、热敏化的灸疗方法得当可行,在临床取得了“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高效、速效[3]。

2 探索针与灸的同质性

艾灸临床疗效肯定毋庸置疑,如果要探讨艾灸疗法的疗效,那么必须要弄清针与灸是否在功能上具有某种相似性质的关系,即针与灸同质性的问题。陈教授首先从中医经典了解到针刺疗法的情况。为了明确针刺疗法的作用机理,他列举了一些经典中的内容作为依据,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名医华佗曰:“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宋代王惟一在《针灸大成》中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即针刺疗法的关键在于,气至病所后激发感传,从而产生疗效。陈教授总结出:“古代医家已把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作为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积极手段”[1]。由此及彼,陈教授联想到艾灸疗法是否也存在感传现象、是否也是通过气的传感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即针刺与艾灸的同质性问题。于是陈教授在临证中用悬灸疗法来反复验证这一感传现象。他想象着若真能做到艾灸如针刺疗法一样—“气至病所”“气速至而速效”的效果,那么一根微细的艾条,一点微弱的热量,作用于人体体表微小的特殊部位,施以微妙的手法操作,一股温暖舒适的感觉,直奔病所,病症慢慢开始缓解的神奇现象与神奇疗效,将为人类治疗疾病开拓一片新天地[4]。

陈教授对540例患者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发现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发动经脉感传,出现率达94.0%,而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为23.5%,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但是不同病种的热敏化腧穴之间的灸性感传激发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6]。因此,陈教授得出艾灸确能像针刺一样能发动感传,气至病所[5],从而证实了针和灸存在着同质性。另外,陈教授为了证明疾病反应点是艾灸最佳治疗点的针灸选穴规律时,采用了热敏点灸治疗脾虚型胃电节律紊乱、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病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均证实热敏点灸确能提高艾灸疗效[7]。他在研究中发现悬灸得气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从而得出艾灸热敏点可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的结论,如在三叉神经痛、面瘫、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骨性膝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感冒、胃动力障碍、肠激惹综合征、男性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支气管哮喘、中风和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治疗中均获得可靠疗效[5]。

陈教授多年的反复思考和临证实践,为针与灸的同质性给出了不可辩驳的结论,这也为陈教授创立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创立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

陈教授指出中医的发展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他认为继承与创新是传承和发展中医的最基本方式,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否则便会偏离中医发展的轨迹;而不注重创新,只重视继承,中医很难在疾病谱日益变幻的今天发挥其疗效优势,甚至难有立锥之地。如他说:“只有在继承传统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新技术引进为重点,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为关键,发扬特色与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8]。这表明,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升华而获得的。

确切的说,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不仅仅是继承《黄帝内经》的灸学原理,而是在腧穴敏化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腧穴敏化”最早出现在陈教授的《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一书中,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一是腧穴具有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且有部位之别;二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其中的一种新类型;三是敏化的体表部位是穴位,消敏的穴位是体表部位。这里的腧穴及其特征,与《黄帝内经》中的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与“按之快然” 完全相吻合的。陈教授在《〈内经〉穴法的传承与创新——腧穴敏化论的诞生》一文中也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看法。由此可以看到,腧穴敏化理论与《黄帝内经》的腧穴原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腧穴敏化理论的根源仍在于《黄帝内经》。如果按照这一推理过程来看,先后顺序应该是从《黄帝内经》的原理引申提出腧穴敏化理论,然后在腧穴敏化理论基础上创立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这种继承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陈教授在从事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的研究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艾灸热敏态穴位产生“小刺激大反应”,从而提高灸疗疗效[9]。在反复的临床探索中,陈教授发现,采用悬灸法灸热敏穴位时可表现出6种灸感现象:一是透热,即灸热从施灸点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脏器;二是扩热,即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三是传热,即灸热从施灸点向远处传导;四是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五是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膜腔脏器感觉甚热;六是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若患者在艾灸时出现上述一种或几种感传现象即表明得气,这与针刺感传的经气活动一样,悬灸得气也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3]。陈教授临证中发现以上现象可在70%~80%患者中产生[8]。他指出,在悬灸穴位时,不管出现上述一种或几种灸感现象,这一穴位即可称为热敏穴位。从而,陈教授概括指出“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实现了‘悬灸得气’这一最终目的”[5]。

另外,陈教授还提出,在艾灸作用面积和作用强度相同的情况下,艾灸临床疗效与灸疗的时间密切相关,这与传统的艾灸10~15分钟[10]有别。陈教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消敏定量的新方法,指出每穴一般需灸30~60分钟,以达到“敏”灸感消失。这一灸疗时间的改变,不仅纠正了传统灸疗学仅强调施灸过程中的经穴产生局部的热感和皮肤的红晕为度的看法,而且为创立热敏灸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

4 结语

陈教授崇尚经典,但尊古而不泥古。他治学严谨,勤于思考,誓志于中医学而奉献于中医学。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研究和反复探索,终于创立了热敏灸这一新疗法、新技术。陈教授的创举举世斐然,然而这一成果的取得与他严谨的治学之道密不可分。后辈吾学既要学习陈教授的治学之道,更要学习他奉献于中医学无怨无悔的态度和精神。传承好中医经典,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探索中医学中所存在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现象,进一步开创中医学发展的新道路。

[1]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8.

[2]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内经》腧穴概念在热敏灸中的重要指导作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3):36-38.

[3]陈金萍,陈日新,焦琳.陈日新教授悬灸得气经验集萃[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 (9):788-789.

[4]陈日新.传承千古艾弘扬中华灸—热敏灸起航世博走向世界[J].江西中医药, 2011,42(1):3-5.

[5]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

[6]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7]陈日新,康明非.一种新类型的疾病反应点—热敏点及其临床意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29-30.

[8]陈日新.针灸临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 19(2):49-50.

[9]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等.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J].针刺研究, 2010,35(4):311-314.

[10]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7-178.

猜你喜欢

新疗法敏化腧穴
新中医治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
穴位敏化柔性辅助检测传感器的研发
冠心病穴位敏化现象与规律探讨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近5年敏化态与非敏化态关元穴临床主治规律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铜的硫化物对电极在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有百年历史的“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