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8-02-12任向毅
任向毅
(山西省吕梁市农业学校,山西吕梁 033000)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大的食品,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其在农业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在食用菌培育方面,培养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较高价值的原材料将会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成本,因此,需要加强对栽培食用菌的新型培养料进行研究,从而保证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现状
食用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素营养、氮素营养、维生素及矿物质等。食用菌栽培基质的组成成分包括主料和辅料,主料是指栽培基质中的碳素营养物质,辅料是指栽培基质中配量较少、含氮量较高的调节培养料碳氮比的物质。
1.1 主料的选择和栽培效果
1.1.1 以果壳作为培养基质的主料 果壳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物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鸡腿菇的栽培上,以花生壳为主料能够有效促进鸡腿菇的菌丝得到快速生长,提高鸡腿菇的生产量。在食用菌的栽培上,以椰果皮为主料能够为食用菌的生长提供碳素营养物质。在平菇的栽培上,以核桃壳或板栗苞壳为主料能够使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1]。
1.1.2 以植物茎叶作为培养基质的主料 将金银花茎叶和棉籽壳相结合形成新的培养基质,能够为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供重要的营养物质,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在原料丰富的情况下,将茎叶作为食用菌生长所需的原料,有效降低了食用菌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1.1.3 以中药渣为培养基质的主料 中药渣是中药生产中残留的药渣,通常含有粗蛋白、多种矿质元素及少量的维生素等,在食用菌栽培方面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利用中药渣开展草菇栽培试验,结果发现其所栽培的草菇产量明显比稻草栽培的产量高。
1.1.4 以木屑作为培养基质的主料 通过用废弃的苹果枝条与主干代替栎木栽培天麻,在一定的范围内,菌材越大,商品天麻得率越高。用紫穗奎枝条栽培平菇,栽培的平菇生物学效率与木屑的平菇生物学效率相当。对于松、杉木屑等,要进行脱脂处理后才能用作食用菌栽培料[2]。
1.1.5 以果渣、根渣作为培养基质的主料 果渣、根渣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及矿质元素等,常被用于饲料生产。以甘薯渣作为培养基质的主料,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长势强且出菇早,但是产量较低。在其中加入适量的棉籽壳和玉米芯,则可以有效提高产量。
1.1.6 以菌糠作为培养基质的主料 菌糠是食用菌培养料经食用菌分解出菇后残余的废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矿质元素及氨基酸等,可以用于二次种菇。一般栽培鸡腿菇、草菇等草腐性食用菌及平菇,采用木腐性食用菌的菌糠研究较多。栽培香菇、灵芝及天麻等食用菌的研究近期才有报道。1.1.7 以工业生产废料作为培养基质的主料 木糖渣是玉米芯经过加工提炼出木糖醇后剩余的残渣,将木糖渣与棉籽壳以1∶1的比例混合栽培平菇,其生物学效率与棉籽壳的差异并不明显。以亚麻屑作为主料栽培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较快,杏鲍菇营养成分与木屑栽培的没有明显差异。
1.2 栽培辅料的选择
1.2.1 以粪便作为培养基质的辅料 以粪便作为培养基质的辅料,与麦麸相比,蚕粪的粗蛋白、无氮浸出物含量均达标,是食用菌栽培所需的重要的氮素营养物质。将蚕粪加入培养基质的辅料中,能够使菌丝不易老化,从而使菌菇的产量得到大大提高。另外,用其作为辅料,还能加快食用菌菌丝的生长速度,达到增产的效果。
1.2.2 以其他原料作为培养基质的辅料 在食用菌的常规栽培中,一般都会以动物的粪便作为有机氮源,其实含氮丰富、能为食用菌生长提供氮源的物料都可以作为食用菌的辅料。蓝藻中含有藻胆素、氨基酸及粗蛋白等营养物质,也可以作为有机氮源,但其含有藻毒素,如果要用于栽培食用菌,必须设法去除藻毒素。
2 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存在的问题
2.1 碳源和氮源基质研究不平衡 在栽培食用菌的新型培养料的研究过程中,大多都偏向对碳源基质的研究,而很少对氮源基质进行研究,导致出现对碳源和氮源基质研究不平衡的现象。在自然界中,存在较多的以碳素营养物质为主的材料,因此获得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缺乏对氮源基质的研究[3]。
2.2 生物学效率较低 在食用菌培养基质的研究中,通常把棉籽壳和麦麸作为碳源和氮源的参照标准。在利用新型培养料栽培的食用菌中,新型碳源基质的生物学效率与棉籽壳为基质的食用菌存在差距,新型氮源基质的生物学效率也与麦麸为基质的食用菌存在差异,其生物学效率普遍较低。
2.3 缺乏对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 目前,虽然不断加强了对栽培食用菌的新型培养料的研究,但重点都是放在其能否栽培出食用菌上,而忽视了对栽培的食用菌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因此,应加强对食用菌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问题等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
2.4 缺乏新型培养料研究的系统性 缺乏新型培养料研究的系统性,也是目前新型培养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可行性研究和配方筛选性上的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对食用菌生长的作用机理也缺乏专题性研究。
3 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展望
随着新型培养料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人开始参与其中,其研究也朝着更深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面,重心应转移到适宜食用菌生长的新型基质的研究上。充分利用各种广泛的原材料,就地取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要加强对食用菌食品安全的研究[4]。另外,广辟食用菌栽培培养料的来源,许多新型的培养料将被陆续开发利用。如何有效地建立和完善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技术体系和管理规范,也是人们应重视和认真考虑的问题。
[1]覃宝山,覃勇荣.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0(16):223-228.
[2]蓝巧玲.浅议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低碳世界,2015(10):297-298.
[3]王新星,曾习.中国食用菌的发展现状及再资源化培养料的研究概况[J].人间,2016(25):297-298.
[4]林昌福,张惠玲.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发展前景展望[J].江西农业,2017(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