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探讨
2018-02-12张彦杰
张彦杰 丁 莉 范 丽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下设五个院区。2012年,成立了我院为核心单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联体集团医院”。医联体成员为19家市、县级医疗机构、200多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1]、《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18〕22号)[2]和《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3],我院通过健全和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推进医疗联合体“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共享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过深度整合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资源,逐步实现以我院为中心、以紧密型医联体为核心、线上线下联动的远程医疗中心,落实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
1 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的条件
近年来,我院先后建成HIS、电子病历、LIS、RIS、PACS、医院集成平台等信息系统,与医联体19家成员单位以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200 多家医疗机构联网,建成了与基层医疗机构一体化的远程会诊机制;建立了多院区模式下的影像云平台和诊断中心,实现了区域性三维影像后处理的集中诊断;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了覆盖五个院区所有病区的床旁无线心电云平台和诊断中心,实现了心电、动态心电、动态血压的集中诊断;信息集成平台、临床数据中心和运营管理平台,支撑大数据、可视化研究,可以实现医联体区域性影像云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的目标;配备了多功能远程移动会诊工作站、远程病理诊断设备、远程动态心电监护设备、远程手术示教设备,具备远程视频会诊、远程门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动态心电监护、超声(窥镜)诊断、远程查房、远程教育等功能,能够满足基于会诊室、科室、病房等不同场景的远程医疗应用,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乡”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对外统一出口、对内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分级服务网络,实现了对远程医疗各业务的统一流程管理,并能够对各项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汇总。
2 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的内容
2.1 健全和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健全基础医疗业务服务体系,使传统医疗服务,通过新型技术手段全面对接互联网。
2.1.1 互联网平台建设
通过整合线下医疗业务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贯通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实现线下资源转移至线上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业务融合,确保线上医疗业务流程和线下医疗业务流程无缝对接,有效支撑“互联网+医疗健康”各类业务的落地[4]。
2.1.2 全预约中心建设
通过资源整合,对接医联体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将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作为服务提供方,医联体应用平台作为服务使用方,使平台在不打破原有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的前提下,建立集中网上预约诊疗服务平台,通过预约平台将各类预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发布;整合打通各类服务终端,加快实现号源共享,增加网上预约号源比例,优先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预留预约诊疗号源,对于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逐步完善住院床位、日间手术预约服务[5]。推动基层首诊,畅通双向转诊,集中解决“挂号难”问题。
2.1.3 远程医疗体系建设
①远程会诊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我院自治区级远程会诊中心和人力资源,加强区内尤其是医联体医院及医联体下级医院间的业务联系,通过交互式远程会诊和离线式远程会诊,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促进分级诊疗工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效率,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区级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
②远程影像中心建设。建立我院区级影像诊断中心,将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资源、业务、信息、服务与我院影像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整合,依据医联体市、县级医疗机构提交的CT、MRI、核医学和动态医学影像等资料统一出具诊断报告,实现医联体医院间远程影像统一诊断和数据汇总;在不改变医联体医院现有PACS系统的基础上,将现有的PACS影像、诊疗信息的查询整合延伸到智能互联网终端和移动智能终端上,借助无线网络技术,建立远程医学云影像诊断平台,使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患者的影像及诊断资料,实现区域资源优化、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目标,使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影像诊断线上同质化。
③远程心电中心建设。建立我院区级心电诊断中心,利用宁夏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中动态心电监护系统,开展远程动态心电监护;借助原有静态心电系统开展远程静态心电诊断,实现院内各学科、医联体各医疗机构心电统一诊断。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就医新格局的形成,使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心电诊断线上同质化,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快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6]。
④远程病理中心建设。建立我院区级远程病理诊断中心,借助“省院合作”远程医疗政策试点项目向区内市、县级医院配备的远程病理诊断系统,引入区外国家级医院病理专家,成立专门的学术机构,定期组织远程病理培训和学术交流,负责全区远程病理的规范化诊断和疑难病理的远程判读,实现与云平台远程病理系统互联互通,使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病理诊断线上同质化,提升我区市、县级医疗机构病理诊断能力和水平。
⑤远程教育中心建设。建立我院远程教育中心,统筹医学教学资源库和典型病例库,根据不同学科安排开展专家线上系列讲座,音频、视频、课件同步,由第三方运营服务机构统一督促全区各级医疗机构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按照需求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远程教学查房,对基层医院提供的病例进行详细的病情分析,提出诊断意见和进一步治疗计划;推广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疑难杂症及重大疾病病例线上探讨交流机制,提升业务素质。通过远程教学、远程教学查房和线上交流机制,为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及基层全科医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提高稀缺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可及性,使医生在工作过程中能够随时随地根据需求自主安排个性化的培训,从而不断巩固和更新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⑥远程健康监测中心建设。建立以我院为中心的健康监测平台,以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为重点,加强线上服务管理,实现医联体内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线上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医疗服务,提供健康监测、管理、评估和分类干预,逐步实现患者居家康复,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2.1.4 药品供应链平台及服务建设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短缺的情况,建立完善的药品供应链体系,实现处方系统与药房配药系统无缝对接以及常见病、慢性病药品线上开方,线下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服务,患者在就近基层医疗机构领取药品。为患者提供线上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指导,并指导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2.1.5 应急救治平台建设
联合区域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中心,与院前急救机构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使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构建脑卒中、心血管病、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外伤等急救流程的协同信息平台,做到在院前急救第一时间识别病情,分诊转院,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2.1.6 医院管理平台和体系建设
①医疗质量质控体系建设。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专科联盟、质控中心等工作机制,制定信息共享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一体化诊疗标准,开展医联体内一体化病种专业质量控制和医联体医疗机构相关学科连续医疗服务各环节的医疗质量控制,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有效提升,保障医疗安全。
②临床路径管理平台建设。探索在医联体医疗机构内建立一体化临床路径,与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不断提高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增强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度和透明度。
③优质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医联体内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通过培训、指导、帮带、远程等方式,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合作的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提供护理服务指导,提高医养结合护理服务水平。
④合理用药指导中心建设。拓展药学服务领域,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对基层医疗机构处方进行延伸审核,实现药学服务下沉,临床药师通过现场指导或者远程方式,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重点为签约服务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满足患者新需求。
2.2 健全和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
通过医联体内部数据和业务整合,使医联体平台无缝对接各医疗机构业务和财务系统,为整个平台的运作提供有力支撑。
2.2.1 医联体业务资源中心建设
通过建立医疗健康信息标准,打通各医疗机构线下各种医疗服务资源,建立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共享和互通的基本医疗服务资源中心。
2.2.2 医联体支付结算中心建设
打通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支付结算体系,聚合各医疗机构的线上支付方式,对接医嘱系统和HIS系统,并通过自助机具、手机客户端等多种途径,优化支付流程,改善结算模式,加强与医保、商保、银联、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为患者提供多种在线支付方式,实现闭环式支付结算,全面支撑互联网医疗各种支付结算业务,为患者提供 “一站式”结算服务。
2.2.3 医联体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建设跨域主索引、分级诊疗平台、远程诊疗平台、预约云平台、自助云平台等,向医联体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统一、标准化的应用支撑服务。
2.2.4 医联体DRGs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采用CN-DRG授权版本的DRGs分组器,构建住院医疗服务绩效监测与管理平台,实现DRG分组指标查阅和住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完成医院及科室的产能分析、效率分析和安全分析,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评价。
2.2.5 健康服务产品体系建设
建立以我院为中心,覆盖下属19家医疗集团成员单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统一的患者服务医疗健康服务产品体系,实现系统互联、共享互通、完整平台框架、平台整合、应用建设整合,落实分级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2.6 考核体系及机制建设
在医联体医疗机构内部建立远程医疗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将医院各学科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情况进行科学统筹,纳入学科绩效考核中,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2.3 健全和完善医联体内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医院相关监管要求,在符合诊疗规范的前提下,依法开展各项创新型医疗业务。建立医疗责任分担机制,推行在线知情同意告知,防范和化解医疗风险[7]。利用CA签名等信息安全技术,确保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业务的安全可靠,服务产生的数据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满足行业监管需求。
3 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的体会
3.1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是前提
医院成立了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并成立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的日常工作。各职能部门、各院区将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措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分工协作,认真组织实施,是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工作推进的前提。
3.2 深入发动,广泛宣传是关键
通过定期召开医联体医疗机构工作协调会、推进会,定期组织专家深入医联体医院各单位、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宣传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深入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共识与合力,是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工作推进的关键。
3.3 加强评估,总结提高是保障
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建立医联体医院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制度并组织实施;医院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医联体医院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是医联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工作推进的保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