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酸氯已定抗菌透明敷贴治疗PICC置管穿刺部位感染的效果
2018-02-12周维华张建美陈丽萍张秀平沈世银
周维华, 张建美, 陈丽萍, 张秀平, 沈世银, 黄 芳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 血液科, 江苏 江阴, 21440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管强刺激性药物输注或长期输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具有减轻疼痛、降低外周血管的化学损伤、减少反复穿刺血管、操作简单、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等优势,能为患者提供较长期的无痛静脉治疗通道[1]。PICC置管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仍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中PICC导管相关感染是其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2],尤其是穿刺点局部感染,如处理不当,皮肤表面的细菌会通过皮肤进入血管内,并沿导管到达尖端,导致导管尖端相关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3]。目前,针对PICC穿刺点感染治疗除了加强换药、严密观察外,多采用碘伏等湿敷于感染部位、敷贴固定保护等,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感染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未能有效杀灭感染菌,影响疗效和置管效果。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血液科PICC门诊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将新型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应用于治疗PICC穿刺部位感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血液科PICC门诊有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的患者72例,其中白血病20例,淋巴瘤8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胃癌16例,肺癌8例,乳腺癌10例,其他肿瘤6例。纳入标准:①PICC置管位置均为肘上;②导管材质均为硅胶;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不能按规定门诊换药;②对碘伏及敷贴材料不耐受;③合并其它严重感染。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49.31±16.12)岁,轻度感染18例,中度感染12例,重度感染6例。观察组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龄(50.22±15.41)岁,轻度感染19例,中度感染13例,重度感染4例。2组性别、年龄、疾病诊断、PICC 穿刺点感染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预防护理: 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及家属置管维护注意事项,日常活动中尽量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注意观察穿刺局部皮肤情况,若穿刺点局部出现感染早期症状或敷料被污染,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尽早更换敷料。②提高穿刺技术:反复穿刺会损伤患者血管内膜,增加感染几率。护理人员应多参加培训,提升穿刺技术。培训的内容包括穿刺针型号和穿刺点的选择、换药时机等。③院外随访:PICC置管患者在治疗间歇期多是带管出院,护理人员定期电话随访,询问穿刺点皮肤情况、置管是否在位、敷料是否清洁等,提醒患者遵医嘱定期回院治疗和检查。
1.2.2 穿刺点感染局部护理: 穿刺点出现感染需要及时换药处理,避免感染加重。护理人员采用与皮肤呈0°或180°方向移除旧敷料,观察穿刺点情况,如红肿、硬结、脓性分泌物,同时观察导管外露长度并记录,常规消毒,清洗穿刺点、PICC 外露部分导管及周围皮肤。感染处采用5%碘伏湿敷20 min,充分待干。对照组予普通3M透明敷料固定,嘱患者及家属定期观察,若穿刺口有渗血、渗液,贴膜有松动卷边时需及时更换。观察组予以新型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透明敷料的使用注意事项,若葡萄糖酸氯己定凝胶块吸收渗血、渗液后液体从凝胶块中渗出,穿刺点被遮盖或看不清,凝胶衬垫已饱和时需及时更换。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效果。记录2组穿刺点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改善效果评价:红肿、硬结、分泌物等 感染症状消失、皮肤溃烂基本愈合、实验室培养呈阴性为显效,感染症状明显缓解、局部皮肤溃烂好转、实验室培养呈阴性为有效,感染症状、皮肤溃烂无变化、实验室培养呈阳性或病情加重为无效[4]。改善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效果
观察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改善有效率97.22%(35/36)。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94.44%(34/36)。2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感染改善无效者均遵医嘱予以拔管处理。
2.2 2组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
观察组穿刺点感染愈合时间(7.51±2.32)d,换药次数(1.82±0.81)次。对照组愈合时间(7.63±3.31)d,换药次数(2.32±1.12)次。2组穿刺点感染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换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ICC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可引起患者败血症或全身感染性疾病[5]。PICC穿刺点感染与操作规范、无菌原则、导管材料、穿刺部位、敷料等多种因素相关[6]。本研究中所纳入的患者均为肿瘤患者,肿瘤患者长期接受放化疗,免疫力低下,汗液刺激、敷料污染等更易导致细菌侵入,诱发穿刺点感染[7]。乔爱珍等[8]建议,PICC穿刺点感染可采用2%浓度的碘酊消毒,及时更换敷料,并适当增加更换频率。由于碘酊的刺激性较大,故本研究采用5%碘伏湿敷,以快速达到修复、消炎、杀菌的效果[9]。
目前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是一种新型敷料,其是由一块含有葡萄糖酸氯己定的凝胶衬垫和透明黏性敷料组成,在国外感染预防及治疗中应用广泛[10]。葡萄糖酸氯己定是一种双胍类高效、广谱杀菌剂,可通过改变细胞浆膜通透性而使病原菌凋亡,且对细菌的抑制无明显耐药性,能抑制外来37种微生物,包括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以及真菌,已逐渐被应用于多种创面感染的治疗中,并取得良好临床疗效[11]。将新型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贴敷于患处,含有葡萄糖酸氯己定的凝胶衬垫直接作用于穿刺点,持续释放抗菌物质,抑制细菌滋生,减少穿刺点细菌侵入。研究[12]显示,新型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具有较强的吸收渗液、渗血、汗液的能力,其可吸收量可达本身体积的3倍,而且吸附液体状态下仍可以维持其抗菌作用和透明度,不仅减少了换药频次且便于观察,方便患者及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效果及愈合时间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干预均能有效改善穿刺点感染情况。观察组换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新型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使用周期长,穿刺点渗液能够及时被吸收,不需要频繁更换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