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疗法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2018-02-12曾颖鑫徐勤勇何宏志韦衡秋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后遗症艾灸中风

曾颖鑫, 徐勤勇, 李 倩, 何宏志, 韦衡秋

(1.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1; 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护理部, 广西 南宁, 530023)

中风是常见的脑血管意外疾病,排在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第1位,也是单病种发病率最高的疾病[1]。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死亡率较前有所下降,但致残率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2]。中风患者常因大脑中枢神经损伤而出现各种后遗症,多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肩手综合征、吞咽困难、尿失禁等。研究[3-4]表明,在存活的中风患者中,约2/3的患者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的日常生活,也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负担。因此,减轻中风后遗症给患者造成的影响是专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中医外治技术中的艾灸技术广泛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功能康复中,作用明显,优势突出。本文对艾灸技术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中风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1 艾灸疗法概述

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固定的穴位上烧灼、温灸,借助灸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达到温经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5]。艾灸在古代通常被用来预防疾病和强壮体魄。艾灸作养生之用时,要根据不同时节、气候、季节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人群、体质禀赋等因人制宜[6]。艾灸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热(燃烧疼痛和热应激)、焦油(提取物)、香气(烟雾)和心理作用的结合[7-8]。艾灸种类较多,主要包括艾柱灸、艾条灸和温针灸,又可细分为直接灸、间接灸(隔物灸)、悬起灸、实按灸等。艾灸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治疗和预防中,对胃肠功能障碍、肾病、不孕症、心血管等方面疾病均有疗效。近年来,艾灸应用于中风的治疗及后遗症的康复报道也较多,常采用艾灸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效果明确。

2 直接灸法

直接灸属于艾柱灸的一种,又称为明灸,是将艾柱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中风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 其中以气虚血瘀、肝肾阴虚多见,可借助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的作用[9]。灸火产生的热量可通过穴位传达到肌腱和韧带,扩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通,从而减轻肢体痉挛的症状[10]。聂斌等[11]将120例中风恢复期的患者分为A(躯干组)、B(四肢组)、C(单纯康复组) 组,C组进行单纯康复训练,A、B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对躯干部俞募穴和四肢部腧穴进行艾灸疗法,应用国际Sheikh法、Fugl-Meyer运动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进行躯干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测评,评判其有效率。结果A、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单纯康复组,A组的有效率高于B组。邱晓佳等[12]选取中风后吞咽困难的69例患者,对照组进行二级卒中预防,包括鼻饲滴入营养液、针刺疗法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补虚通络艾灸法,采用特制的补虚通络艾灸包对神阙、中脘、气海、双侧梁门、双侧血海穴位施灸。结果表明,治疗组吞咽困难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补虚通络艾灸法更能改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状态。古娟[13]对中风后偏瘫臂丛神经炎的患者应用艾灸疗法,艾灸顺序为先上后下,先背再胸腹,艾柱每壮逐渐递增,并对患者讲解艾灸知识,7d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减轻,肢体发凉和晨僵状态也有所缓解。

2 隔物灸法

隔物灸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姜片、蒜、盐、附子饼灸等物品置于患者特定的穴位,再将艾柱置于隔物上,点燃艾柱尖端,任其自燃,有养筋荣脉、驱寒窃湿、行气活血等功效。隔物灸具有集合所隔衬物、艾灸、穴位三重刺激的功效,古代隔物灸多用于治疗外科,随着近现代医学的发展,隔物灸应用领域更加广泛[14]。隔物灸对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也有一定的疗效。杨华琴[15]纳入70例中风后神经功能缺损和失眠的患者,对照组睡前口服艾司唑仑,治疗组实施督脉隔姜蒜灸,予90d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SPIEGEL量表评分、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SERS副反应量表评分5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督脉隔姜蒜灸治疗较口服艾司唑仑,不良反应少,患者睡眠情况好转,并且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陈楚娜等[16]选取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艾灸疗法,治疗组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和隔附子饼灸,康复护理包括口及颜面部肌群训练、摄食训练、心理疗法,隔附子饼灸与常规艾灸所选穴位均为百会、廉泉、天突、膻中等穴位。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隔附饼子灸疗法优于常规灸法。刘兰群等[17]对中风后急性尿失禁的患者进行神阙穴隔盐隔姜灸,1次/d,连续治疗4周,观察72h排尿日志、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治疗后患者残余尿量、72h总排尿次数较前均有所减少,平均每次尿量增加,说明隔盐隔姜灸可有效改善中风后患者尿频、尿急、及夜尿增多的症状。

3 针灸结合

针法属于祖国医学中应用外治的疗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多是由于气血阴阳逆乱,加之情志失调、食饮不节等因素,导致风、火、痰、淤痹阻经脉所致。针法对于中风后患者有开窍醒脑、疏通气血之功效[18],针灸结合能提高患者中风后功能的康复效果。贾瑞芝等[19]纳入88例中风后运动障碍恢复期患者,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00μL,观察组采用针刺和艾灸结合疗法,艾灸穴位为患侧肝俞、脾俞、肾俞,针刺穴位为内关、三阴交、极泉、水沟、尺泽、委中、气海、足三里 ,8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肌力、运动能力、步行能力、平衡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血清中 S100B和IL-6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四肢肌力、步行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清中S100B蛋白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刺结合艾灸疗法对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刘丹等[20]将60例脑卒中足下垂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所选穴位为解溪穴、胫上穴,治疗组采用电针刺丘墟穴、太冲穴加艾灸涌泉穴,6个疗程后根据踝背屈角度观察治疗足下垂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70%,表明电针结合艾灸疗法治疗足下垂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焦黎明等[21]选取73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艾灸疗法,头针从百会穴推进,共4针至曲鬓,留针30 min,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所选穴位为肩髃、肩髎、臂臑、曲池,2个疗程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观察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程度和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总有效率均高于观察组,表明头针联合艾灸对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有显著的疗效。夏娟芬[22]纳入42例中风后尿失禁的患者,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艾灸加针刺疗法,针刺选取神阙、百会、三阴交、关元等穴位,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和尿失禁程度,比较发现观察组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无晕针现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艾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效果显著,操作安全。

4 艾灸联合康复疗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在综合治疗措施的干预下,大部分中风后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但病变部位功能的恢复尚需要后续的康复治疗,系统全面的康复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艾灸与康复疗法相结合,对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有更加积极的作用。霍新慧等[23]对34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采取艾灸联合康复疗法,康复训练主要以 Bobath 技术为主,艾灸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穴,每天1次,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发现,治疗组上肢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量表)、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量表)、患者生存质量(PRO量表)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周莹[24]选取中风恢复期的患者,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措施的基础上,实施艾灸联合有氧健肢康复操疗法,艾灸所选穴位旨在温和脏腑、健脾益气,艾灸5次/周,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康复操主要是上下肢各关节神经、运动、肌肉的运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ADL量表、NIHSS评分对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各项功能均优于对照组。苏晓娇等[25]选取6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系统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艾灸疗法,艾灸采用悬灸法,1次/d,15 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吞咽困难缓解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艾灸结合系统护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吞咽困难症状。陈萍等[26]对40例脑卒中偏瘫的观察组患者实施艾灸联合康复训练,上下午各行1次温和艾灸,10 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肢体运动功能及疲劳情况,治疗后观察组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Brunnstrom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分级标准、SSQQL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魏巍[27]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52例患者实施隔物灸配合手法康复,将羌活、红花、当归尾、地龙、生姜各500 g混合搅匀后捏成药饼,用三棱针扎孔,制成隔物灸,每穴灸2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康复师运用点法、揉法按摩患侧手指及上臂,协助患者做肩关节前伸、内收外展运动。结果38例患者好转,总有效率为84.6%。表明艾灸联合手法康复能有效改善病人肩手综合征的症状。

5 艾灸联合其他中医技术

除了上述各种艾灸疗法外,临床上还经常将艾灸与其他中医操作技术联合使用,在脑卒中后遗症方面亦取的良好的疗效。唐晓娜等[28]将60例脑卒中偏瘫的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A组)和穴位贴敷结合艾灸组(B组),A组予常规药物、康复、针灸疗法,B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艾灸与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所选药物为黄芪、丁桂散、川草乌、路路通各50 g,搅成膏状敷于患侧穴位,置艾条于穴位贴上。2组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徒手肌力测定(MMT)6级分级法评判日常生活能力及肌力,结果显示B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恢复情况都优于A组,提示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有利于偏瘫功能及肌力的恢复。彭婷婷等[29]选取65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护理,实验组增加艾灸联合耳穴贴压,耳穴为指、腕、肩、脑点、丘脑等,在穴位压痛点上由轻到重按压,直至出现酸麻痛感为止,双耳交替。艾灸是将灸火的热力传导至患侧,达到疏通经络、循环气血之功效。4周后根据2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显示,实验组在减轻患肢疼痛和改善肢体功能方面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王敏霞等[30]纳入中风后便秘的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开塞露灌肠,治疗组加用艾灸联合大黄贴敷神阙穴,艾灸大肠俞、天枢及上巨虚穴,2周后观察排便次数、便质,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排便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李蕾蕾[31]对中风后尿失禁的患者给予艾灸联合耳穴埋豆治疗,艾灸气海、关元、中极、委中四穴,选取膀胱、尿道、脑垂体等耳穴敏感点进行埋豆,并配合手法按摩,是耳部充血,增加疗效。结果显示患者经治疗后尿失禁症状有明显改善。

6 小结

中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复各方面的功能,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患者自身心理压力[32]。艾灸疗法可以改善中风后偏瘫、肩手综合征、吞咽困难等后遗症的康复效果,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近年来艾灸技术临床应用愈加广泛,其具有疗效良好、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临床上多将艾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运用,其效果优于单纯艾灸治疗。但是艾灸的疗效受多穴位、时间、艾灸类型、艾灸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3]。此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艾灸作为常用的中医外治技术之一,尚存在诸多缺点,如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及专业的护理人才,疾病治疗和康复见效慢、研究时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等,因此,关于艾灸疗效等各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后遗症艾灸中风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春天的“后遗症”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夏天怎么做艾灸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