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科中医护理引起烫伤的不良事件分析
2018-02-12肖丽娜
迟 宇, 肖丽娜
(1.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2.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护理部, 贵州 贵阳, 550025)
目前,热疗是风湿性免疫科开展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之一,包括蜡疗、热奄包及湿热敷等。住院患者一旦发生烫伤,不但在患者已有疾病上增加痛苦,而且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本研究对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发生的6例因中医护理操作引发的热性烫伤事件进行分析,分析住院患者接受中医护理时发生烫伤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护理对策及防护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8年1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开展热疗患者共9 775例,其中中药热奄包治疗5 482例,中药热敷治疗3 927例,蜡疗366例。上报的6例烫伤事件中蜡疗烫伤3例,热奄包治疗烫伤1例,中药热敷发生烫伤2例;男1例,女5例;年龄52~73岁;烫伤部位:腰骶部2例,踝关节2例,左髂棘1例,膝关节1例;烫伤程度:浅Ⅱ度6例;烫伤面积≤1% 6例。
1.2 方法
分析6例烫伤患者的疾病类型、烫伤部位、陪护人员、上报护士的工作年限等,找出相关原因,并提出护理预防措施。
2 结果
6例烫伤患者中患类风湿关节炎3例,骨质疏松症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膝骨关节炎1例。蜡疗烫伤患者3例,均发生在骨突处,其中高龄患者2例。热奄包治疗烫伤1例,为老年患者,且有家属陪护。中药热敷烫伤2例,烫伤部位分别为腰骶部1例,膝关节1例。烫伤患者中体型消瘦患者2例;老年患者5例;患者及家属私自增加治疗时间2例;重症患者1例。烫伤均发生在白天,接触热源时间为20~30 min。上报不良事件的6名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均>5年。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护理人员烫伤防范意识薄弱: 多数护理人员认为热源温度低于45 ℃不会导致皮肤组织损伤,对低温烫伤的机制、作用原理及引起的风险了解不足,导致实施热疗时不慎烫伤患者。应根据已发生的烫伤事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烫伤和低温烫伤的原理和机制。护理人员应从理论基础知识到规范操作流程进行强化学习,掌握各项中医护理的操作目的、操作流程、患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1]。
3.1.2 护理人员评估不足: 在实施中医护理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耐热程度、病情评估不充分,对患者的烫伤史、日常习惯等评估不足。在实施中医热疗时,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察觉患者用热情况,操作时未遵守操作规程不慎烫伤患者。在实施中医护理后,护理人员没有对患者的感觉功能进行评估,未及时查看患者治疗后的皮肤状况,尤其需加强观察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对烫伤的预见性不强,没有及时告知患者家属注意事项,对患者及家属的防烫伤宣教不到位。应先综合评估入院患者的基本状况、拟操作部位的皮肤情况及烫伤的危险因素,预估患者是否为烫伤高危人群。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中医护理操作的流程、目的、禁忌证及注意事项[2]。
3.1.3 护理记录缺陷: 护理人员经常注重技术操作而忽视护理记录,没有及时记录操作时间、操作方法及治疗后的皮肤状况。中医护理还应记录选择的穴位、预备治疗皮肤的状况、肢体的反应能力、肢体末梢感觉及感知觉有无障碍等。应将热疗记录成表,进行交接班,巡视观察用热局部皮肤情况,保证用热安全[3]。
3.1.4 患者个体差异: 6例烫伤事件中,5例为老年患者,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皮肤对热的敏感性较差[4]。本研究6例烫伤均属低温烫伤,低温烫伤是由于皮肤接触低热物体而引起的一种烫伤,虽然温度不高,但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造成烫伤[5]。1例重症患者,由于其身体消瘦、营养不良、末梢循环差造成输液穿刺困难,患者为保持输液通畅,自主保持姿势不动,使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护理人员为其使用42 ℃的中药帕子进行热敷,最终仍造成烫伤。由于该患者长时间卧床导致肢体出现感觉迟钝,皮肤耐受性差,对热的敏感性减低。由此可见,即使温度合适,规范操作,仍可能引起烫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护。
3.1.5 患者及其家属防烫伤知识缺乏: 患者家属缺乏烫伤相关知识,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耐热能力认识不足。患者依从性差,不听从健康宣教知识,或执意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部分患者及其家属还抱有用热温度越高效果越好、用热越久效果越好的心理,私自升高用热温度或延长用热时间导致烫伤。对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烫伤相关知识,告知具体操作流程。
3.1.6 药物因素: 药物剂量不足、药物浓度比例不适容易对皮肤造成刺激,增加皮肤受损和过敏的几率。同样,药物或敷料的干湿程度、面积大小、敷药时间的长短及个体差异都是导致患者烫伤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人员应加大护理核心制度的管理力度,尤其对护理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及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的监管[6]。从不良事件案例中分析中医护理操作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操作流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白班护理高峰期,白天治疗量大、护理人力相对不足,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时间少,观察有疏漏,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与汪桂琴等[7]的研究结果相似。护理管理人员应按岗位任务、实际工作量及所需业务技术水平等,对护理人员岗位配置进行合理分配[8-9]。
3.2.2 完善护理培训: 临床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知识和临证能力薄弱,造成护理人员会操作,但不会临证运用于患者,故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并与考核相结合提高中医护理水平,以确保中医护理操作的安全化、标准化、程序化[10-12]。在临床操作中,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大,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的欠缺,是发生潜在危险的重要因素,故护理人员需时刻警惕风险的存在,将风险降到最小程度,使患者受益[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