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向度*

2018-02-12张亚丽牟艳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张亚丽,牟艳娟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现代化时期对我国建设经验的一种凝练,也是对我国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路的延伸性的理论建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切实结合时代主题要求,要积极主动的落实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和创新,一方面,要主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概念体系、原理主线和教育目标之中;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价值认同以做到知行合一,并将这三个向度形成一个有机的三位一体,引导大学生不仅从理论的视角、更是价值的视角、实践的视角去认同和笃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主线——理论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了我国优秀文化的精粹,是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石和精神力量,映现了现代人们的共同理想,明晰了高等院校对学生培养的价值目标,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必定会有效的推进高等院校德育课的创新。[1]为更高效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真正“入脑”“入心”,就应从融进对象的需求和教学规律出发,使其融入课本、走进课堂,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充实他们的头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进课本,实现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本改革顺利进行的行动指南。[2]鉴于此,其在融入课本的过程中,应要全面把握融入内容的层次性,将国家层次、社会层次、个人层次的价值追求有机融入课本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同时也应结合各个科目的特性有重点、有选择性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个科目的课本中去。第一,“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规定了在课本中要侧重于强调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明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大学生更应义不容辞的弘扬具有爱国情怀的精神文明,发扬我国优良的民族文化,提升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对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义务感的认知,深化学生对国家层面价值追求的认识。第二,“毛中特”这门科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规定了在课本中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原理逻辑,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改革实践,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侧重于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背景、思想依据、逻辑结构、实践作用,使其突显理性的光辉。强化学生在社会层面价值追求的认同,坚定对我国崇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思想、体制、道路和文化方面的信心。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规定了在课本中应侧重于将核心价值观基于学生的发展轨迹来讲解,总体上具有引导性的意义,使他们清楚的知道核心价值观是他们不可推脱的义务。并将其内容体系的各个层次融进个人的一生目标诉求和文明活动的培育中,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加强学生对个人层面、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进课堂,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德育认知

当代大学生在逻辑思维、价值取向、生活节奏、成长环境、语言交流、个性追求等许多方面都展现出新的特点,根据目前大学生快节奏变化的特点,高等院校德育课要创新教学方法。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事热点、现实问题关联密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善于结合目前时事热点,通过多种方式比如热点视频播放、辩论赛、分组探究、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大学生参与到课堂,让他们切实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在互动交流中去学习我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核,自觉主动地去接受和学习其德育内容,如此才能促使高等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德育认知,使其更好的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教师应有亲和力,以平等的姿态、宽容的心态与大学生对等的讨论问题,进行内心深处的交流,聆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循循善诱,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接地气、具有亲和力,师生双方在对等的讨论交流中彼此认可,合作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核。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也要发挥新媒介教学工具的作用,将授课内容情境化、信息化,加强课堂授课的感染力和引导力;借助微信、QQ、微博等新媒介多渠道的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料。借助课堂授课的生动性、情境性,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核融进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将价值观转变为学生的平常活动指南,继而融入他们已有的理论认知,形成自身的价值判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进头脑,实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课本、融进讲堂,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其入脑,使学生能够了解且认可它,并将其笃行于实际生活中。要使其融入学生的大脑,除了融进课本、课堂外,还需要完善其他路径,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这些路径都是使其融进学生大脑时所需要学习的。第一,家庭教育。习总书记在中央会议集体交流时曾指明:“如果某种价值观想要实现其意义,就应走进现实实践,让人们在实际活动中认知它、领会它。应注重把我们所倡导的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注重细微、细小的事情并予以落实。”而家庭教育就能切实达到这个目标,它也是落实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路径之一。家庭教育的熏陶是点点滴滴的,它对一个人的熏陶是长久的、持续的,对一个人的生活习性、行为品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它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了基础。第二,社会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发扬不仅在于家庭培育,更需延伸到社会实践影响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营造培育和落实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环境氛围,在这个环节中,社会教育覆盖范围较大,影响较广,因此,它是普及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之一。第三,自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贯彻落实应是个人,事物的外因起表征作用,关键在于发挥内因的作用。所以,家庭培育、社会影响只有通过落实到自我教育才能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阶段——价值认同

融入的内化阶段,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培育作用。[3]通过发挥学校育人的主导作用、以家庭培育为基石营造和睦、友善的家庭氛围,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等方法,使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相调适、和谐一致,才能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内化活力。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认同

依据同心圆原理,家庭教育是人生学习的第一课,影响着一个人发展轨迹的始终,因此,必须重视家庭影响的基础性作用,和睦、友善的家风对孩子三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形成应做到:首先,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融洽的家风的营造,更重要的是亲人之间情感和睦、关系和谐,有着心善向善的精神气氛。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待老人、朋友、孩子,讲话客气,行为得当,不蛮横不讲理,有问题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在处理亲人关系时,能够做到丈夫与妻子和睦相处、长辈慈祥、孩子懂事、兄弟姐妹之间谦让友爱。其次,应净化家庭朋友圈。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朋友圈,他们的交往对象、交往地点、交往活动等共同构成了家庭成员的朋友圈,净化家庭成员的朋友圈也是培育子女养成友善理念的主要条件之一。家庭成员应主动净化朋友圈,杜绝与违法暴力等不友善对象交往,以避免子女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要积极与友善之人交往,使子女能够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再次,为子女提供行善行为的精神支持。在日常活动中,父母自身不仅要对友善价值理念有着积极的认可,还要对友善的善行义举给予积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肯定,要将这种肯定的价值选择和这种向善的认同感传递给自己的子女。尤其是要为大学生子女参加志愿活动、公益事业、行使善意之举给予精神上的赞同和鼓舞,使子女能够切实感知到家庭的强有力支撑作用。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实现高校大学生的文明价值认同

高等教育是塑造学生拥有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4]高校教育对全体学生认可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应用学校育人的主导作用,构建文明院校,实现高等院校学生对文明价值的认同,应着手于:第一,以创建优质的校园环境、教学风气、学习氛围为着力点。要在调整教学方式、延续优秀文明的基础上,选取我国优秀传统中的先进文明、唱响时代主题曲,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氛围,使文明礼节的培育映现在点滴之中,映现在学生和老师互动之中、同学交往之中,映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之中,映现在班集体、团队机构的彼此理解和激励之中。第二,以践行内容多样的校园文明实践为载体。组织并设计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具有引导力、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校园文明实践活动。充分运用传统纪念日、各种节庆日,运用入学季、毕业季、成人仪式等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进行主题教育实践。加强线下新媒体、文艺、健身等文娱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趣味活动和学生团体实践,如读者协会、朗读大赛、辩题赛、缔作校园歌曲等校园文明实践。[5]第三,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把文明礼节培育渗透到优化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构建中,营造校园育人的环境氛围,发挥校园教育的重要作用,形成浓厚德育学习氛围,使校园的每一点都映现出德育的内核。目前应积极构建校园互联网文明,发掘丰富的校园互联网资源,加大互联网道德教育的强度,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制规定、践行线上道德活动。[6]

(三)发挥社会环境的隐性影响作用,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和谐价值认同

高等院校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点,是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的临界点,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将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点一滴形成的。因此,在社会中营造和谐的风气,应发挥社会整个大环境的隐性影响作用,让大学生在净化的社会风气中学习生活,做到大学生对和谐价值的认可,应着手于:第一,人际关系和谐。就是人与人和谐共处,包含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以及团体与团体的互相交往联系协调,映现为人们在物质联系均衡的前提下的、彼此尊重、平等互惠、待人友善、合作共赢、交往和谐。当看到有人跌倒的时候我们扶一把,始终拥有责任心,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并做到不欺骗、不利用他人。第二,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就是人与社会机构、社会体制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衡、互相进步。映现为国家、团体、个人利益联系的平衡,社会环境和谐稳定,运作协调,生机勃勃。第三,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就是人与所在的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人们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维护自然原生态的发展,不给环境增加超负荷的负担,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提升经济的增长。维护大自然的原生态规律、适度开采环境能源、调控人员增长的幅度和提升人们的素质之间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知行合一

如果理论认知是其融入的逻辑主线,价值认同是其融入的内化阶段,那么基于其融入的理论认知、内化阶段,二者融合的契合点就是知行合一。[7]知行合一,是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宗旨。落实知行合一,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融入校园文化,引领高校大学生实现信仰价值

首先,校园文化与信仰教育相辅相成。人的品质、人的信仰既要靠教育,也要靠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既是强化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路径,更是对其开展行为品质培育的主要渠道。优质的校园文化含有隐性的教育力量,在一定意义上熏陶着大学生内心信仰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内心想法,有益于学生科学三观的塑造。因此,必需把构建优质的校园文化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教育相结合,加深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程度。其次,思想争鸣与信仰教育互相影响。随着网络媒介的快节奏进步,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愈来愈广阔。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思想、文化、文明等开展专业的分析和科学的批判,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扰,锻炼他们思维分析技巧并提升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力,坚定学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崇高信仰,学习优秀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比如,指引大学生理性对待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以及“西方中心论”“浅化意识形态论”“思想形态完结论”“济世价值”等不正确的社会思潮。再次,知识文化学习与信仰培育相结合。高校进行信仰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一门课程,也不能特定为某一时段,应该具有一定的体系性和连贯性,并且应渗透到多门课程的教学中。倘若只是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进行单向的理论灌输,这与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思想上标新立异的特性相违背,易于造成大学生的叛逆心性,但是如果在教学环节中将信仰培育潜移默化的融入授课内容,实现知识文化教学与信仰培育相融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融入网络媒介,引领高校大学生实现诚信价值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在扩展大学生知识眼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三观。因此,高校在运用学报、板报、广播、电视机等传统媒介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应用互联网新媒介的传播功能,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将诚信思想渗透到互联网平台。第一,伴随着信息的社会化,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微博、微信、QQ等新媒介的迅速兴起,这些媒介载体每天都会发送许多即时信息进入大学生的视线,部分学生的三观会受到网络上的一些负能量信息的影响而偏离当代社会中正确价值观的轨道,导致出现不诚信行为,如论文抄袭、网络诈骗等。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监控的广度和深度,从根源上拔出不诚信文化对大学生的破害,让先进的、优秀的、正能量的文化影响大学生。第二,用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线上文明的创建,扩展网络诚信专题平台。[8]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互联网密切相关,因此,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诚信教育符合时代要求。高校可以运用MOOCs、易班等新兴教学平台的功能,在这些教学平台上构建诚信教学专题区,分享诚信类的事例,就诚信系列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开辟诚信培育新路径。第三,高校可以借助素质教学的优势平台,设立一门网络诚信课,传播网络诚信教育。同时,还可以举办多种类型的网络诚信教育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诚信案例专题分析会、辩论赛、“净化网络实践”等,强化学生的互联网线上诚信意识。

(三)融入社会实践,引领高校大学生实现责任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责任价值有着共生交融的逻辑关系,它引导着大学生责任价值的实现。[9]因此,高校应以实践活动映现责任价值担当为落实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学生发展轨迹的始终,提升学生的责任价值意识。第一,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核心价值观侧重于实践。将其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是有一个过程的。将其融入校园文明创建和大学生生活实践,把所学方法论知识运用于具体行动,主体认知与客体活动相联系,才可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并笃行于实际活动。第二,高等院校要加大志愿服务和实践调研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供外部条件,使大学生在认知和体验社会生活中拥有主体意识,切实体会社会责任价值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重大作用,从而强化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知,以此来强化他们的责任价值意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承担责任。第三,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影响作用,实现责任认知与责任实践的统一。社团实践是“第二课堂”的主要实践项目,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高校应主动践行实践育人的活动机制,积极的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通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暑期见习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关注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更好的领悟服务他人的责任思想,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