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民生建设探*

2018-02-12刘琳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生总书记群众

刘琳琳

(哈尔滨体育学院 马克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道:“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暖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头等大事,人民感觉到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的地方是他最记挂的地方。无论是在基层工作,还是在中央执政,无论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上,他的内心都时时刻刻牵挂着人民,把民生当作首要工作来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全体党员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奋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他用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告白人民群众,他的一言一行都彰显着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把为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当作评价党员干部最大的政绩,要求全党时刻坚持党性原则,心系人民,遵循人民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顺应人民的意愿搞发展。在他看来,民生根植于每件小事之中,而涉及亿万人利益的事情就是党员干部要抓的大事。这五年以来,他为人民办成了一件件大事。在民生建设方面,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突出的成绩。

治国有道,富民为始。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百姓的钱袋子。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精准脱贫方针政策,使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把我国贫困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他更加注重农民群众的生活,视农民的钱袋子作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集中力量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扶贫带来的福利。习总书记鼓励人民勤劳守法致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占比,给低收入者增加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使居民收入与国家经济同步增长。

从黄土地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感同困难群众的疾苦,困难群众成为了他心中最牵挂的人。在精准脱贫路上,贫有百种,困有千态。他深知扶贫不能搞门面功夫,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真抓实干,绝对不能好高骛远、搞形式主义。5年多来,他深入到基层调研考察50余次,事无巨细,从田间地头到农家炕头,从边陲小镇到人迹罕至的山区,在贫瘠的黄土高坡、白雪皑皑的林海雪原、空气稀薄的高原藏区、一望无垠的草原牧场、在访贫问苦的路途上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脚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思想指导下,广大党员干部脚踏实地推动精准扶贫的快速进行,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突破性成绩,贫困率下降了6%,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教育方面,他提出在贫困地区推进教育脱贫,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不让贫困阻断孩子们的成长教育,使贫困子女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关怀,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统筹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求地方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以及网络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素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未来。让13多亿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承诺,而是习总书记正在改变的事实。

医疗社保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他提出开展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一个人的健康,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13多亿人的健康,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健康中国”引领中国全民健身风尚。增建城乡公共建设场所,满足人民对于健康的追求。[1]社会保障充分发挥兜底功能,完善低保制度。习近平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社会保障要为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民群众来兜底。统筹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加强新农合以及大病保险向农村贫困百姓倾斜。十九大提出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全民覆盖。而今天,我国织就了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甚至被世界卫生组织称赞为举世瞩目的成就。

养老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养老院服务质量不仅关系到2亿多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牵动着习总书记的心。如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晚年无忧,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时讲,要改进养老事业的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我国做到了养老金连续12年上涨,真正做到了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桐庐居家养老模式的成功,吸引了全国各个地区的老人不远千里来桐庐健康小镇安度晚年。厦门鼓浪屿医院实行“5+2 白+黑”健康管理员上门服务,为老人做身体检查,把数据上传医疗大数据系统中,检测岛上老人们的身体健康,老人们纷纷夸赞习总书记的政策好。

就业住房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将百姓的期待变为现实。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为有需要的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从市场角度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他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要求政府做好“补位”,多个场合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炒的,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和子女上学的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住有所居。

生态建设方面,整治水土气污染,不以环境换取经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矛盾时,从人民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出发,在建设发展中牢固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向高能耗、高污染宣战,淘汰落后产能,创新驱动拉动经济增长。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这几年,全国28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均同比下降。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从海洋做起,启动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了突出成就,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1]民生无小事,民生大于天。习近平总书记总是面面俱到。在推进乡村文明振兴战略中,他提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农村和城市都要文明建设,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民生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关键是要走进人民,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诉求。“人民勤务员”习近平总书记跑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基层。每逢佳节,习近平总书记必会身体力行,下到基层访贫问苦,走进百姓生活之中。一心为民的领袖爱人民,习总书记从红色老区到边疆边陲,从农贸市集到贫困群众家中,关心贫困百姓的温饱,与百姓话家常,体恤百姓的难处,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享受民生幸福成果的人民爱领袖,习总书记每到一户,百姓都会紧紧拉住他的手,表达内心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体现着浓浓的党群情意。习近平总书记为所有党员干部躬身垂范,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是党员干部工作的敦促和动力,人民的生活幸福是党员干部最大的使命担当。

在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到700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未竟,党员的初心壮志不改。习总书记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姿态号召全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扎根人民,与人民打成一片,怀揣赤子之心访贫问苦,为人民干实事排忧解难,把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当作党员干部工作的不懈动力,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风向标,勇于自我革命,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全体党员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自觉站在群众利益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争分夺秒地走在时间的前面,完成全体脱贫的重任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体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南,常怀赤子心,永葆赤子情,肩负起神圣的责任担当,做好人民的主心骨。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2]加强和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打好组合拳,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更加正义,真正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民生建设的四梁八柱添砖加瓦,让各项惠民政策措施开花结果,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人民是磐石,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财须民生,强赖民力,戚恃民势,福由民殖。”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切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只有牢牢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获取无穷无尽的力量,才能聚沙成塔,积小胜为大胜。

新时代已经到来,它属于奋斗者。我们坚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广大党员干部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必定会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同德一心做好民生建设工作,再创更多民生佳绩,让群众更有获得感、更有安全感、更有幸福感。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开拓者,全体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戮力同心地进行伟大斗争,永不懈怠地建设伟大工程,斗志昂扬地建成伟大事业,企足而待地实现伟大梦想,气满志得缔造历史伟业。以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书写复兴华章。

猜你喜欢

民生总书记群众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