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
2018-02-12冉津宇张思军
冉津宇,张思军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这样的时代性问题,习近平立足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背景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能够得到联合国甚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可?因为它的提出并不是偶然,而有其历史必要性。站在这个不安定、不和谐、充满矛盾的世界面前,习近平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统揽全局的发展思维,把握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提出依据以及实现路径,形成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全面认识,有助于科学认识习近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价值指向和目标追求。
一、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含义和核心内容的阐释
自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在多个场所对其内涵进行阐释,其内容日趋完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对其有个全面认识,有利于了解它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简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各民族、各区域、各国家联系日益紧密、命运与共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倡导全人类应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共应全球性挑战、共谋持久和平发展,把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建成清洁美丽、和睦友善的大家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向与目标追求在于建设一个和而不同、共商共建共享的“大同世界”。习近平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内容在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
“持久和平”,就是要求各国在国际交往中摒弃“你输我赢,以自我为中心”的冷战思维,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交往原则,坚持相互尊重、睦邻友好的处事原则,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建设远离战争、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就是倡导各国形成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从根源上消除引发战争的因素,共同营造公平正义、共应挑战、共享发展的安全环境,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合力消除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安全威胁,建设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就是要求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建设,奉行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发展理念,共创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全球环境,缩小全球性贫富两极分化差距,建设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就是倡导各国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包容求和谐、求共生;就是倡导不同文化间交流融合,远离保守封闭,坚持世界丰富多彩、文明多样的发展理念,消除国与国间的文化壁垒和意识隔阂,实现多元共生,建设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清洁美丽”,就是要求全人类共同呵护地球家园,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共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共同营造清洁美丽、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建设远离污染、清洁美丽的世界。简言之,就是要全人类共商共建共享发展,共同应对挑战,携手共建美好的未来。
二、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既是对世界格局的调整、新旧国际秩序的更替和人类当下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所做的理性分析,更是对人类命运前途、社会发展进步的前瞻性预构。它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
(一)历史根源
回顾过往,我们发现无论是积淀了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中国共产党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处事原则都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传承着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是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和而不同”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运用与传承。
1.传承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曾描述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22-411。马克思恩格斯把未来的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联合体,他们倡导为绝大多数人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他们的终极追求是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成立之初就把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类谋和平发展、为社会谋进步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当成不变的初心和最终的使命。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建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为社会谋进步、谋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全人类的解放,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能在“真正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初始的、必要的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所追求的使命与马克思的终极追求有所不同。众所周知,“自由人联合体”即“真正共同体”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世界性普遍交往得以形成、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以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现阶段,人类社会还未成为“真正共同体”,各国家、各文明间仍存在对立与隔阂。“真正共同体”需要在生产力逐步提高、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着立足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将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是立足于现阶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自由人联合体”的创造性运用。
2.发端于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端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所倡导的合作共赢、平等互利、共建共享、开放包容等发展理念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追求的“和”文化有共通性。通过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华民族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世界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准则,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世界情怀。这些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诚如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应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3]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民族“和而不同”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应用与传承,蕴含着“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文化价值。习近平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文明,以区别于西方“普世文明”的东方文化价值观为内核,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描绘出不同于西方的新型文明交往方式,充分诠释了当今世界命运与共的发展大势。
(二)现实依据
站在这个不安定、不和谐、充满矛盾的世界面前,习近平着眼于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需要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追求人类社会持久和平发展和中国安全稳定高速发展所开的药方。
1.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各种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呈现出综合化、全球化和极端化等特征,其中较为突出的全球性问题有:第一,生态危机。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的环保意识虽有所提升,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依然存在,并且在部分国家、地区愈演愈烈,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第二,恐怖主义威胁。近年来恐怖袭击在多个国家轮番上演,无论是在恐怖组织的“原产地”欧美等国家,还是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都成为国际恐怖组织的目标,恐怖主义已成为威胁各国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恐怖组织把互联网作为开展恐怖活动的关键工具,网络恐怖主义给各国带来了更严峻的新威胁。国际恐怖主义正向全球化、高技术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需要各国引起重视,加强全球性防恐、反恐协作。第三,传染性疾病的威胁。近年来除以艾滋病为首的传统性传染疾病持续蔓延外,埃博拉疫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全球性的传染性疾病接踵而来。既引起了全球性恐慌,也给各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可控因素。
除了上述所具体阐述的生态危机、恐怖主义威胁和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外,还有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一系列全球性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如果人类不联起手来共同应对,那么人类就有可能面临毁灭性的威胁。世界人民渴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在这些全球性危机的挑战与威胁下各国人民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力。习近平在总结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对和谐、稳定、安全、健康、绿色、可持续生活的追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源于世界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有其现实依据。
2.世界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人类社会从对立发展向统一发展的转变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从关注个体利益向关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转换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早已形成相互交融的发展模式,并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全球化的发展而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世界人民希望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危机有所改变,但以“零和博弈”为交往准则的旧的国际秩序与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背道而驰,不符合世界发展的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解决全球性危机,建立自由发展、和谐安定的世界,满足人民期许的最好的药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发展潮流、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危机、世界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需要迫切呼唤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合人活动的目的性与世界发展的规律性相统一的时代产物。
3.中国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需要与各国友好合作,这是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性依据。一方面,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到2020年将建成惠及全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过15年也就是到2050年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除了通过改革创新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外,也离不开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经济发展、军政建设还是科学技术创新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面对日益强盛的中国,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修昔底德陷阱等误解横空出世,这些错误的判断违背了中国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中国提出并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这些误解最好的回应,同时也表明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世界立场。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1]中国的持久高速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希望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中国也乐于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世界也希望中国能为世界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动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可以说,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互为前提,中国与世界早已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世界的发展也少不了中国,只有两者相互协作、命运与共,中国发展才会变得更好,世界才成为真正的世界。习近平立足于中国现阶段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中国与世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
(三)理论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自觉地站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联系与发展观充分分析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各国普遍联系的基础上做出的,它的提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1.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需要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中来把握其历史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曾描述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2]404从这我们可以得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世界市场的开拓,物质的生产消费、精神的生产消费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越来越具有统一性。至此,人类历史由民族历史(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开始成为相互关联的统一体。马克思曾指出:“各个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168根据马克思所指出,随着生产方式发展和分工越细化,世界历史的形成也就越彻底。由此可见,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贸易更加多元化,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相互依存和联系将更加密切,那时世界将成为正真的统一体。综上所得,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从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及朝着统一性和共同体发展的趋势来看,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形成过程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人类历史由民族历史(区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可以说,世界历史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视觉。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全球性经济体系也得以形成,一国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取决于本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始终贯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消除民族隔阂走向合作,用历史性、全球性的眼光来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遵循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趋势。
2.联系与发展观
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5]395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发展,人类的交往能力普遍增强,各国家、各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安全、发展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共同体,每个国家都处于诸多联系的交叠点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这种关系而独立存在。因此,我们要从宏大的总的联系中去考察世界,分析各国间的具体联系,把世界各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用运动的、变化的、联系的方式把握世界发展的本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从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要生成新事物的物质条件出现,旧事物不符合时宜发展需求,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纵观现实,西方国家主张的“丛林法则”、“赢者通吃”等旧的国际秩序违背了世界上多数国家、民族的利益,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建立一种和而不同、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统一起来,即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又顺应了全人类的共同期许。因此,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载体的新型国际关系必然会战胜旧的国际秩序而成为一种可能。习近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自觉地用联系发展观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认真分析新旧国际秩序更替、国与国间联系多样化、密切化的现实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三、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路径的规划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论证上,更重要的在于通过理论论证为实践提供策略和方案。习近平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各国应着眼于全球视野,主要从协商对话、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五个方面着力。
1.坚持协商对话,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人类渴望和平,世界需要和平,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任重而道远。国与国之间由于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存在分歧是难免的,但动辄武力威胁、武力相加绝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导致矛盾的升级,给全人类带来灾难。各国应加强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在面对冲突与分歧时应沉着冷静、着眼于全人类发展的大局,树立协商对话意识,以协商解决冲突,以对话化解矛盾。这样才有利于有效管控分歧,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才会成为可能。
2.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而应由各国家、各民族、各政党共同商议,共应挑战;共同参与建设,共享建设成果。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破坏、恐怖威胁、传染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应对,也没有一个国家能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只有各国放弃意识形态的隔阂,放下眼前的利益冲突立足长远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携手共同应对这些危机,人类的未来和前途才是光明的。共享不是平均主义,强调的是各国要共享发展机会、共享发展红利、共享发展经验,而不能因为本国的利益侵犯甚至是损害他国的利益。只有共建才有共享,只有共建共享世界才会有普遍的安全与长期的繁荣。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共建共享理念的现实性应用,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随着各民族、各区域、各国家联系日益紧密、命运与共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所主张的“丛林法则”“赢者通吃”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合作共赢已成为多数国家发展的共识。合作不仅能够共赢,而且可以多赢。各国应本着合作才能共赢,共赢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把个体利益与全体共同利益统一起来,加强双边合作、多边合作,开展经济、文化、安全、国际问题深度合作,推进政策协调合作,形成合作共赢的新格局。坚持以合作带来新的普惠的长远的利益为着力点,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提供解决方案。各国应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朋友圈”、增进友谊,扩大利益交汇点,积极推进和而不同、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树立合作共赢发展理念,更应加强大国间深度合作,这是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
4.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是世界性交往普遍加强的必然结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加强各国的交流学习。历史的经验警醒我们国与国间应立足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以经济为依托,坚持经济、文化多方面交流合作,在交流中吸收他国的优秀成果,学习经验,再结合本国实际发展需要,促进本国发展。交流互鉴,重点和难点在于增进不同文明体系间的交流融合,增进彼此战略信任,通过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相互交融、借鉴形成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以民族认同为标准构建新型国际秩序,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扩展性。通过开展文明对话、促进文化交融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信任、共识,为促进共商、共建、共享提供前提。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原则,在交流、竞争、互鉴中檫出智慧的火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建设开放包容世界的必要前提。
5.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与自然本是命运共同体,人可以按自身的目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但同时又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然。人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坏最终又会反噬于人类,因此必须建立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在全球性生态破日益严重的当下,全人类应更加自觉地加强生态治理合作,树立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坚持绿色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污染。各国应大力研发环保产品,以第三产业为中心,以旅游业为重点,带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合乎全人类对幸福生活和对清洁美丽世界追求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共生,共建美丽地球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蹴而就、一厢情愿的事,而是立足于实际,需要各国协作互助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要认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也不会一帆风顺的,其发展必然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现阶段,我们要做好一些示范性工程,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基础、提供示范,吸引更多的民族、国家参与到其中来,同世界人民共商共建共享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