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思想的理论创新及现实意义研究*

2018-02-12刘海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自然界文明人类

杨 莉,刘海燕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人类就失去生存的物质保障。恩格斯说过:“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对于自然的改造都要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我国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新要求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蓝天白云的美丽的生存环境。

一、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内涵及理论来源

(一)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对于新时代的内涵在十九大报告中有明确的阐述,主要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我国正以崭新的姿态走进新的时代,新时代的生态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谁都离不开谁,没有无人类的自然,也没有无自然的人类。生态思想主要体现于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对于自然的活动必须要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合乎自然环境的运行规律。新时代生态思想就是在新时代的发展条件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新时代生态思想要求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尊重自然运行的规律,正确处理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打造健康绿色的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就是发展生产力,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发展;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生态与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上,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指出生态与文明建设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优秀中华文明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要经历一个艰巨的过程,必须要以制度加以规范,在新时代生态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尊重自然规律方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尊重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平衡的运行状态。

(二)新时代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构建了丰富而深刻地生态自然思想,科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生态思想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实践基础上的生态思想,其主要内容有:自然对人具有优先地位。人不能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事物,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必须以自然界为前提,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对人具有优先权;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人对自然界有依赖性,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以自然界为基础,人类一旦失去这个基础就无法以人的生存方式所生存;自然界制约着人的生存与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依靠自然界所生存,人类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约束,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活动就必然要遵循自然规律,服从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人应该适应自然而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一切活动要在自然能够承载的前提下进行。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自然规律正确地改造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更不能有绝对统治完全支配自然的行为。

2.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博大精深,就儒家思想来说,“天人合一”就深刻体现出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观念。程颢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中提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3]这就说明人与天地、人与自然是一体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儒家认为的“天”是一种自然规律,人要顺应与遵从这种客观规律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道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的“道”是万物存在的基础,也是自然万物发展的规律。人与自然界都源于“道”,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也就是说人类活动要做到不妄为,不出格。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认为人不应该有过多的物质欲望,不能因为自身的欲望无休止的索取自然。

3.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治理思想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不断认识不断探索的历程,历届领导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情况,逐步探索出了各自关于生态思想建设的理论与方案。

毛泽东生态观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产生的,是同当时国际与国内发生的新的情况紧密相联的,带有浓郁的革命色彩。他的生态观的主要涉及的方面有通过控制人口数量减轻自然环境的压力、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积极倡导植树造林、节约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发展可再生资源等。邓小平生态观的主要内容有:注重植被的保护、禁止过度采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发展方式以及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江泽民生态观的主要有提出坚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发展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胡锦涛生态观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要以发展为前提,在发展中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基本途径。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发进一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措施,如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制度保障是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无法规避的问题,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对生态环境极其重视,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国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环境发展的具体实际,发展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二、新时代生态思想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肯定了过去五年中生态方面的伟大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生活环境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也提出了新时代对生态环境方面的新要求,即“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系统阐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次将“美丽”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写入党章,可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理论成果是在继承前人优秀理论成果以及采取具体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新时代生态思想与前人的生态思想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新时代生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我国古代传统生态智慧以及历届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治理思想的共同作用的产物,是新一代党的领导人的智慧结晶,有很多的创新之处。

(一)新时代生态思想的理念创新

1.更加深入的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关键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直接会导致人与社会的发展受到制约。“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离开自然界,人类本身无法生存,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阐释得很清楚,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属于自然界,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要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人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与自然界是平等共处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进一步阐释了新时代价值观的核心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问题。

2.更加强调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关于主要矛盾的方法论运用到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中,即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环境问题的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要解决大气、水、土壤环境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5]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调节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快速发展的经济毋庸置疑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了人们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但是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过度排放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这也在损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恩格斯在很早以前就指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要以自然规律为前提,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近年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生态灾难发生的概率明显上升,生态灾害的深度广度也在逐渐增加,人类受到的损失也逐渐加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文明是导致人与自然异化的主要原因,最终导致生态危。”[6]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的弊端,我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克服这一弊端,做到一切实践活动遵循和顺从自然规律,做到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共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二)新时代生态思想的举措创新

1.更加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在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是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点,为缓和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提出了有效的方案。

绿色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和环境的和谐为目的经济形式,主要目的是经济发展适应环境与人类健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大力开发清洁能源、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局面。循环经济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建的经济体系,把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机结合起来,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中,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巧妙地结合到一起,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呈现出和谐有序的局面。

2.更加重视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的建立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人的一切实践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5]我国建立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律制度的目的就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用立法的方式约束人类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生态环境的无休止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在生态环境发展中实行终身问责制的法律法规,这就加大力保证人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建设,要实行最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要健全生态环境的监管机制,推进实行环境监督机制,有效落实监督的奖惩机制,激励全民参与,共建“美丽中国”。生态法规的制定与监督机制的建立,有效约束了人类为了一时的物质欲望盲目的对生态造成破坏,有了法律这根“高压线”,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就会遵循自然规律,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谐良性发展。

3.更加重视环境的自然承载力,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环境的自然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人类对自然的索取速度已经超过了自然可承载的速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自然可承载的能力没有对接,因此自然的承载力遭到极大地破坏。人类一旦违背自然规律就必定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自然具有自我恢复的能力,在过度消耗环境的自然承载能力的之后,就必须给予自然界更多自我修复的时间,加大保护自然的力度。

4.更加注重倡导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我国历代国家领导人都注重资源的节约,节约资源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自然界中的资源是有限的,我国对资源的占有也是有限的。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资源的比例更是排名倒数,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节约资源,要做到“节流”,同时,要加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可在生资源,做到“开源”。“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持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5]我们要积极树立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这一论断,是新时代建立生态文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最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优美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享受,更是心理的宁静。我们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观念,打赢蓝天保卫战,还人类一片干净的蓝天白云。

三、新时代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一切实践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马克思生态思想就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在历届国家领导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智慧作用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应运而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即“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有很多创新之处,这些理论创新点指导着我们的实践活动,良性平衡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最新的生态理论成果,是我国长期发展的基本遵循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最新的理论成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发展的新的理论要求。我国的生态建设思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满足人民物质与精神美好需求的同时也要提供山清水秀的生存环境。我们党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谋福利,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让人民满意,为人民提供可以放心呼吸的新鲜空气,可以放心饮用的干净水源,可以放心使用的安全食品是最基本的要求。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是在保障人民对于生态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最新的理论成果,满足我国生态发展的最新要求,符合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是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长期遵从,其核心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必须要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有利于平衡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是我国发展的基本遵从,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对矛盾,长足的发展就要调节与平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中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制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要求,也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新举措。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依赖自然界,人的一切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这个物质前提。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论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指导思想,更是我国经济得到长远发展的新的战略举措。

3、有利于推动“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引领中国前进的时代号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两步走”新的重要论断,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是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生态环境保护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我国的现代化绝不是牺牲自然环境换取GDP的现代化,也绝不会牺牲人民身心健康的现代化,是山清水秀的现代化,是绿色健康的现代化,是良性发展的现代化。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发展与成长是世界瞩目的,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速度也是世界瞩目的,但是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双管齐下,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征程得有新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是我国社会长期发展的基本遵从,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结晶的重要体现,我国长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思想,以自然规律作为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遵从“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贯彻落实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早日建成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自然界文明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