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8-02-12曹健华贺治方

关键词:恩格斯异化马克思

曹健华,贺治方,2

(1.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2.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作为19世纪人类历史和思想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诞生不仅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同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擘画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一系列重大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关于价值观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当前我们所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核心价值观思想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尽管并没有明确提出系统、完备的价值理论,但是我们通过梳理和总结就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无产阶级解放、人的解放、人的价值的学说,即人的价值起点、价值核心、价值中介、价值目标等。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原则,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出发,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价值观意义上的阐释和论述。

1.人的存在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人的发展历史,这里面所强调的人既不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单纯肉体、情感意义上的抽象个体,也不是黑格尔所提出的“绝对精神”的抽象精神产物,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当中具有鲜活生命、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46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形成“现实的人”的自然生理基础,但人不等同于动物,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最根本的还是其社会属性,即主观指向性的一面,它受需要、利益、价值等因素驱使。马克思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黑格尔“国家绝对理念”的客观唯心论进行了批判,指出人的存在有其现实性,而非国家这个特定理念的现实表现,黑格尔的“ 现实性 ” 本质上是非现实的理念的外化。现实的人的活动不是离群索居、彼此无任何来往的纯粹个人行为,而是彼此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产生一定的集体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价值、法律、道德、宗教等。概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关于人的存在论的阐述出发来进一步展开对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的。

正是从人的客观存在论的基石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价值从来就只是人的世界的范畴,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价值和脱离了“人”这个主体的所谓的“客观价值”,一切客体的现实价值都是能动的主体所赋予的,人们会根据其自身所处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来判断客体的价值属性,也就是说,价值总是与主体的需要相联系,并取决于主体活动的状况和结果,一切不与主体发生任何对象性关系的自在自然物,于主体均无所谓价值可言。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406因此,从来就不存在西方国家所鼓吹的普世价值,每个国家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文化传统、人民愿望来确定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价值理论,其实践和社会基础是资本自由和劳动剥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构成了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现实基础,不同于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抽象意义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利益,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人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特殊状态,人的价值关系是人的这种特殊状态与外界结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因此,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离开人的本质谈人的价值,就会使价值成为抽象、空洞的价值,就会出现资本主义唯心论中所提出的普世价值和绝对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三个方面来分析人的价值问题。其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活动。”[1]56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意义上的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某一种尺度去生存,而人则不一样,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去生存和生活,按照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去改造主客观世界。人的这一本质特性决定了人不同于动物。其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39人不是抽象的个体,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包括生产关系、生活关系、宗教关系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的生存状态,而这当中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形形色色的关系。因此,人的本质和价值关系会随着历史发展而发生变化,任何价值观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的要求,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马克思曾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要求发生相互关系。”[3]514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人的需要表现为对生产产品的等额占有,人与人的关系平等,不存在劳动的异化,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的生产与需要发生了裂变,用于交换的产品成为生产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品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被扭曲,个人对他人的价值不再是其个人的道德品行和才华,而是其所拥有的金钱和权力,物的价值取代了人的价值。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价值才不再被物所异化,人的需要才表现为人的真正本质。

3.人的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的中介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劳动正是人本身的劳动。因此,人的价值应当是自主自觉的,而不是任何外在物或某种神秘力量所赐予的。正是基于人的劳动与人的生存和发展之间互为前提、互为中介的科学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把握人的存在与发展本性的伟大理论与方法。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发现,在异化劳动中,工人的价值不断贬值和剥夺,甚至丧失,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工人的价值则越低。从合乎常理的角度来看,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其价值应当越大,其所得也会越多,但是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事实却恰恰相反,“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4]98。其二,人的“劳动价值”在异化劳动中丧失。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每个人都有自主自觉进行劳动的自然属性和内在需要,但是在异化劳动状态下,劳动作为一种外在物成为工人的压迫和负担,人必须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来获取生活产品,成了生产的奴隶,而不是其主人,劳动带给人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人时时刻刻想逃避劳动。其三,人的价值的类本质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人是群体动物,个体是人类中的一员,在劳动中交往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重要方式,但在异化劳动中,人成为机器的一个部分,自主、自觉、自由等人的价值的类本质丧失。其四,人同人相异化。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被另一部分人,也就是资本家所占有,异化的结果表现为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通过这样深刻的阐述,马克思进一步提出要真正扬弃异化劳动,就必须废除私有制,只要社会的分工不是出于自愿,那么人本身的社会活动就会成为压抑人、排斥人的一种异己的力量,异化劳动理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关怀。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伪科学的一面,阐明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等价值观的虚伪性。以此,进一步强调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扬弃私有财产,消灭异化劳动。“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只有当“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5]644的时候,生产劳动才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以异化劳动理论为中介,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扬弃私有财产,才能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才能超越劳动异化,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始终贯穿其发展始终。马克思在诸多著作中谈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必然使劳动者成为资本获利的工具和手段,人的发展呈现出片面、畸形的特征,人的价值在劳动中不能得到有效实现。马克思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从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发展‘异化’现状进行批判和思考,分析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里,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一个人的劳动能力可以不受旧式分工的局限而能够从事任何工作,人的道德、品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现,人的价值得到真正实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价值诉求,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观。虽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内容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且还有3 000多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之下[6],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提出了24字方针,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通过生产力的发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和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的,既有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批判和抨击,又有对未来理想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勾画和表征,因此,这些因素造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的主要特征。

1.伟大的科学性

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继承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关于价值的客观性的思想,坚持了客体价值不能脱离主体的观点,克服了近代价值理论脱离现实把人和世界都变为纯粹理论关系抽象化的缺陷,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价值理论的积极因素,真正解决了主客体(人与物)、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人与人)和个人的自我价值(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对前人的价值理论进行了超越,实现了人类价值观的根本变革,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不仅成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也被西方学者所广泛接受,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历经170年的风雨发展,从理想变为科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一国实现了多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胜利强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科学性,而作为其核心内容和价值起点的核心价值观,也在实践中证明了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学说。

2.强烈的革命性

其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是基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对立的社会现状,无产阶级作为被压迫者和新生的政治力量,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政治目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价值理论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工具,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其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一直都是强调其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这个目标必须而且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实现。而“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421这两个决裂无疑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观思想是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一面的;其三,马克思恩格斯把“全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无产阶级在实现自身解放的基础上,又要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可见,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革命基础上才能实现的。

3.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学说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他们所创立的理论体系因而是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体系。无产阶级之所以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值得信赖和托付的群体和阶级,是因为从他们诞生之日起,他们自身所拥有的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促使其抛弃了以往阶级所具有的狭隘性、保守性、散漫性等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8]8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两个先锋队”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这些方面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是具有天然的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论述也就成为无产阶级的价值观,是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4.现实的关照性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迅猛发展,工业革命使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技术,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进行了反抗,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并成立了组织严密的工人组织。如果说工人运动是为了争取最低生活保障的自发行动,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则是自主自觉的行为,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考察,揭开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虚伪性,自由、民主、平等只存在于资产阶级之中,而对待工人阶级则是剥削、压榨和贪婪,进而提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解放全人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指导工人运动的强有力的武器,成为凝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价值引领。

三、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当代价值

深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核心价值观思想,挖掘其理论光辉和当代价值,对于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西方价值观入侵,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意义重大。

1.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渊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核心价值理论,是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对公民有着12个方面的价值引导,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将其分为12个方面单独进行理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体系进行考察,作为一个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根本价值追求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核心价值理论。其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核心价值思想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立场贯穿其价值理论的始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实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包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价值追求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理论中关于人的自由解放、集体主义的思想精髓,与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绝对民主等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

2.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9]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二战之后的冷战格局虽然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结束,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从未停止过,通过网络、学术交流、电影、各类基金会等形式宣扬西方国家所谓的人道主义、民主政治、新闻自由等,企图扰乱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大局,颠覆人民民主国家政权。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不仅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该国的民族凝聚力、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等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我们行为活动的重要指引和助推器,它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的具体内容及精神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倡导、宣传和践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在中国的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马克思恩格斯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3.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0]22。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丧失了信心,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旧有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变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很难在21世纪焕发出生机活力,成为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曾自豪地说: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 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 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11]1516中华民族重拾文化自信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并创造性转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文化自信的核心和基础是价值观自信,价值有着凝聚人心、判断是非、汇聚力量的功能,文化是教化人心、统一思想、涵养德性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价值观决定文化体系的性质、彰显文化体系的魅力、引导文化体系的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依据。因此,文化自信必须以价值自信为其逻辑起点,价值是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筑基于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李克强总理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N].人民日报,2018-3-21.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

[10]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恩格斯异化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