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2018-02-12秦正为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生命力革命

秦正为

(聊城大学 公共管理培训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0)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薪火相传和蓬勃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努力及其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发展史上的卓越代表。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给出了很好的回答,同时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力。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四化”,即马克思主义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

一、科学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核

任何有生命力的理论,都在于其真理性、科学性。对于马克思主义,亦是如此。但是,理论的生命力,与关键人物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态度也是分不开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经典作家、领袖人物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抑或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核。因为,这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并使其得到继续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求我们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对此毛泽东指出:“只有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才对社会发展有了预见,使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1]394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理论上,更表现在实践上。为此,毛泽东也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2]292—293因而,他告诫全党:“我们的同志必须明白,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3]820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作用。毛泽东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4]534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296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体系。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应包含三部分:一、马列主义的哲学,这是理论基础;二、马列主义的经济学,这是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考察经济现象的学说;三、马列主义的革命学说,比如关于阶级斗争、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的学说。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应视为马列主义的三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5]5另外,毛泽东还指出,“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6]270。为此,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1]182,而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否则就会减弱乃至销毁其应有的活力。第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方法。根据对许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毛泽东指出:“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3]797他说:“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他又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2]292因此,我们“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4]533为此,他明确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3]801第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工具。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3]815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5]263-264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7]1468,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7]1471。毛泽东将这种工具比喻为“望远镜”“显微镜”“指南针”,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2]212他还多次申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2]264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圣药”,“要使我们的同志认识到,老祖宗也有缺点,要加以分析,不要那样迷信。”[8]370这实际上也是科学态度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求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由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由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9]350,因而毛泽东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2]111,“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5]109,“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10]242-243为此,他还推荐了《共产党宣言》等书,并说“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4]533。第二,要反对“本本主义”。尽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运用,反对照搬照抄。对此,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112“本本主义”就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如果不除去,那末,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启发,拿不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习就不能肃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3]833。为此,毛泽东一直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同时,对于变相的教条主义,毛泽东也进行了批评:“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所以我劝这些同志先办‘少许’,再去办‘化’,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3]841第三,要分清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强调:“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6]373他指出:“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1]331-332第四,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8]2811960年前后,他在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之后感慨地说:“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5]109另外,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8]230他还说:“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8]232正因如此,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使马克思主义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必要条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理论上的真理性、科学性,但这只是其内在的规定性和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还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这一理论对环境的适应性,即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民族化。对于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必须通过和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此,毛泽东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做出了独特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求在中国革命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更换了许多方案。其中,有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扶清灭洋”,有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有“东方文化救国论”“全盘西化论”,有“教育救国论”“实业救国论”等,但最终都归于失败。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7]1471,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才焕然一新。但是,毕竟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样属于“舶来品”,其生命力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考验和磨炼。先是中共一大提出了在中国推翻不存在的“资本家统治”,其后出现了一次比一次严重的三次“左”倾,甚至险些毁灭了中国革命。这些都是在堂而皇之的“正宗”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但其结果却几乎也毁灭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正是基于这些深刻的教训,毛泽东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说:“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2]111—112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4]534至此,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了真正的中国化,并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硕果——毛泽东思想,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求在中国建设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没有国家管理和社会建设的经验,也由于中国面临西方国家封锁包围而唯有苏联大力支持的国际形势,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处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因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不得不照抄照搬了苏联的做法。对此,毛泽东曾谈道:“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5]305当然,“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对这种“基本照抄”的办法,毛泽东“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5]117。随着过渡时期的基本完成,毛泽东逐渐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问题。曾任新华社社长吴冷西曾经回忆:在1956年4月4日最后一次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修改稿的会上,毛泽东在会议即将结束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问题我几年前就开始考虑,先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考虑把合作社办得又多又快又好,后来又在建设上考虑能否不用或少用苏联的拐杖,不像第一个五年计划那样照搬苏联一套,自己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现在感谢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迷信。其实,过去我们也不是完全迷信,有自己的独创。现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11]9—10这段话曾被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传(1949—1976)》引证,因而是可信的。这段话说明,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是“第一次结合”,现在要进行“第二次结合”,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即在建设时期仍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以苏为鉴”,指出:“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8]23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名著。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8]1161962年1月,他进一步提出:“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5]302毛泽东“第二次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使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再次焕发。不过,其探索的曲折过程乃至“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又使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受到极大损害。当然,这也成为一种教训鉴戒和反面教材。

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是真理但不会终结真理,这就是其时代性、与时俱进性。马克思主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在帝国主义时期由列宁所发展,从而在每个时期都显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和改造社会的伟大力量。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而言,只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对此,毛泽东也有深刻认识,并作出了艰苦努力。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求在中国革命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共产党人早就有清醒认识。李大钊曾说过:“平心而论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能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我们批评或采用一个人的学说,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就是了”[12]252。对此,毛泽东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和思考。如1937年7月他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2]287如1959年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依旧谈道:“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1905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1908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5]109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毛泽东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敢于与历次的错误路线进行不懈的斗争,勇于调查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先是,面对右倾机会主义造成的大革命的失败,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此后,面对“左”倾盲动主义、冒险主义造成的革命的一再挫折,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从而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此过程中,毛泽东根据具体时代情况的变化,分析了具体阶段的基本矛盾和革命任务,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和策略,如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由此,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而毛泽东思想则是“中国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中国革命时代绽放的最好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求在中国建设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但中国建设必须是在城市。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7]1426—1427实际上,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清楚地分析了早作“转变”准备的问题,他说:“一个十几年来争论的问题,就是从乡村到城市,还是从城市到乡村,争得一塌糊涂。正确路线是要先搞乡村,要研究农村情况。大家说这是正确的路线,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走路,走到哪个地方走不通就要转弯,因为那个地方走不过去。当然在乡村尽走尽走,走他几百万年,这也不叫马克思主义,而叫反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当需要在乡村时,就在乡村;当需要转到城市,就转到城市。”[1]332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论述这种“转变”思想的时候,直接与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挂了钩,即由“革命”向“建设”的转变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问题,就是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十年的改造和建设,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更为明确地指出:“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5]109也就是说,革命时代有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建设时代也应该有建设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著作、新理论,即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建设时期的《矛盾论》《实践论》。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源头活水”,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中国建设时代发展的最好注脚。

四、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

任何有生命力的理论,还必须有其群众基础,即代表群众利益、为群众服务,为群众所掌握、由群众来传播。只有代表群众利益、为群众服务,才能走进群众心底,为群众所接受、所喜闻乐见,才不会沦为索然无味的清谈。只有为群众所掌握、由群众来传播,才能反映群众心声,形成社会思潮、群众运动,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其深厚的群众基础上。对此,毛泽东有深刻认识,并进行了专门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求在其服务对象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搞清服务对象并为之做好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体现。对于这一问题,毛泽东进行了较多论述,大致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必须搞清宣传对象。对此,他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3]836,“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3]837第二,必须搞清大众和大众化。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3]855“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3]851相反,“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3]841第三,必须普及为先。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讲话中说道: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如果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你“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1]305“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3]862第四,必须用大众的语言。1942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严厉指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3]837所以,一些宣传工作者“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3]837总之,只有高度重视和清楚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求在其传播主体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清醒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及其传播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延续扩展的关键。对此,毛泽东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第一,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毛泽东有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031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毛泽东也曾经讲过:“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7]1515因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马克思主义发挥作用的主体力量。第二,党的组织要善于使马克思主义“群众化”。毛泽东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13]305另外他还讲过:“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3]858同样,产生于群众实际斗争的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变为群众的尖锐武器,才会继续成为“活的马克思主义”。第三,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作用。毛泽东一直大力提倡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传播者和群众学习的先锋模范。比如,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为党的干部专门列了12本马列必读书,并强调将其作为教材,认为这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是十分有益的,“如果在今后三年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14]261第四,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对此,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大的传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4]641的确,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都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应该如此。第五,要以大众的方式使之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关键在于要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大众自己的东西。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新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4]708为此,“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4]534当然,在此过程中,要进行调查研究、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学习运用群众语言、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等等。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6.

[10]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1]吴冷西.忆毛主席[M].新华出版社,1995.

[12]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14]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列宁主义生命力革命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