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感恩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2018-02-11汤海星

学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汤海星

摘 要:感恩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许多社会现象反映了感恩的缺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类社会需要感恩,感恩需要通过感恩教育来培養。教育者在实施感恩教育时要考虑策略问题。做好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富有意义。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9-00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9.021

一、感恩的内涵

感恩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话题,也是古往今来人类共通的一种情感。“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英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谚语诗歌都是对感恩情怀的赞美。欧美国家设立“感恩节”,以唤起全社会的感恩意识。涂纯英认为,“感恩就是主体(人)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中所给予自己的恩惠和帮助表示友好和由衷的认可,并希望回报的一种意识、一种情绪和行为。”

感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辛世俊所说,“感恩文化一旦被传播,其效用是不可估量的:感恩用于政治,就能使社会和谐,政通人和;感恩用于企业,就能使企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感恩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感恩用于家庭,就是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

二、感恩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许多社会现象反映了感恩的缺失,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如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纠纷不断;部分青少年学生不顾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而挥霍无度;有些学生对教师的正常管教行为进行报复;有些被救助者不知感恩,使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救助晕厥老人反遭讹诈等等。还有些个案更是突破了人类道德伦理的底线,如马加爵投毒杀舍友案、徐州孔某杀母案、港中大学生辱骂网友“支那蛆”事件等,达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分析这些反民族、反社会乃至反人类的行为,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对子女娇惯纵容导致其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二是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冲击导致部分人道德观念混乱;三是在境外势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教唆、愚弄;四是社会对人生价值评价导向出现偏差。

学校道德教育的弱化及其实效性较低,也是产生感恩缺失的重要原因。在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校、教师的工作成绩及学生学业唯一标准的环境下,“德育为首”落不到实处,学校德育处于很尴尬的位置。作为德育重要内容的感恩教育,所面临的境况同样也是如此。

三、感恩及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

感恩情感在人类社会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同其他优秀的道德品质一样,感恩需要通过感恩教育来培养。

(一)感恩的心理学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当人们获得来自于他人的帮助或恩惠时并认识到对方是有意而为之时,就会体验到感激的心情,并且倾向于用内在动机来表达这种感恩的心情。这种感恩的情绪会使受惠者在赞赏施惠者的行为时体味到敬慕之情,使受惠者意识到施惠者的行为对自己有益时表现出喜悦之情。同时,施惠者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受惠者乃至其他人的认同,获得一定程度的幸福感和发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这就是说,无论是施惠者还是受惠者,都可以从感恩中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

(二)感恩的社会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关系,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摆脱了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使生病者得到医治,年老者得到赡养,弱势者得到救助。一个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如果以感恩心态及行为去对待他人的帮助,会获得别人更多的帮助,获得更多帮助的人则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感恩意识及其行为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人们会自觉地在社会中倡导并强化感恩意识及其行为。所以说,感恩是社会选择的必然结果。

(三)感恩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人类对自然要有敬重之心、感恩之心,要尊重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界各个方面的平衡,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人具有追求艺术、道德、交往、奉献等需要的社会属性。具有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特征的感恩意识及其行为,也必然地成为社会成员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施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本质作用是发展的养护、文化的传递、心灵(良心)的唤醒。”人要真正成为一个感恩的人,就必须听从自己的良心采取行动。这需要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善恶问题能独立做出判断的能力,二是对于认为正确的事,具有毫不踌躇地付诸实践的能力。唤醒人的良知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感恩的情感并不等同于感恩的实践行为,仅有感恩的情感而不付之于行动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必须通过教育(包括必要的训练)才能获得。

涂纯英认为,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应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乃至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通过感恩教育,使青少年“识感恩之理,明感恩之德,存感恩之心,激感恩之情,行报恩之责(陈秀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感恩因其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青少年感恩教育就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让青少年明白感恩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感恩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明白感恩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人类社会需要感恩,使他们产生培育感恩意识及其行为的自觉性,能够更好地达到感恩教育的效果。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教育对象相适应

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教育,都要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感恩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对于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应主要进行亲情体验以及感恩意识的培养;在中学阶段要能主动自觉地帮助父母和家庭,形成家庭成员意识和责任感;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感恩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感恩教育的形式必须与教育对象相适应

进行感恩教育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也有各自的适用性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各种教育活动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和感恩教育的主题,来选择和设计感恩教育的活动形式,布置教育对象力所能及的活动任务,力求取得更好地的教育效果。

(四)整合教育力量,注重感恩实践行为的培育

家校共育在感恩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关于感恩教育的理论、书籍、网络资源及组织的相关活动都很多,但教育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认为,这主要原因是缺少了感恩实践行为的教育和训练。所以当前进行感恩教育,应当重点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整合起来,加强青少年感恩行为的培育和养成。

(五)广泛营造感恩教育的文化氛围

清代李毓秀编写的《弟子规》,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其中有很多关于感恩教育的内容,成为我国重要的启蒙读物。韩国极其重视孝道教育和礼仪教育,并将其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教育是新加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就广泛渗透了诸如孝顺、尊敬教师、责任感、爱国以及种族和谐等感恩教育内容。这些做法为整个社会营造了一种感恩教育的深厚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之处。

(六)广泛树立感恩道德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50年代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至今仍在广泛影响着社会风气,央视每年推选出的感动中国人物,几乎都站在感恩意识及其行为的制高点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广泛宣传这些榜样,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

(七)正确引导青少年认识感恩道德示范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使各种信息的传播,变得十分迅速、便捷。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些信息的始作俑者甚至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由于青少年对各种信息的识别能力不强,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育者对一些网络上盛传的反社会、反伦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这些反面典型。

感恩是人的“精神底色”,是人之所为人的基本条件,它可以激发人的其他优良道德品质。这个“精神底色”对于人的成长,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工作,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富有意义。同时,也将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温度,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

参考文献:

[1] 辛世俊.我们为什么要感恩——哲学层面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钟启泉.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涂纯英.感恩教育的内涵及理论基础[J].华人时刊旬刊,2014(12).

猜你喜欢

感恩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