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2018-02-11姚婷婷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精神

张 纯,姚婷婷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三个自信”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命题,强调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赋予了传统文化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文化自信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造的过程,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改造与融合的过程。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被人民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根深蒂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和总结,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创造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赋予传统文化科学文化内涵

全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实事求是出自中国古语,原是描述治学态度的词语,在古代形容治学严谨。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赋予了崭新的哲学内容,使实事求是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出了全面的解释,要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出事物之间存在着的联系,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指出:“从其中找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间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801实事求是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反对照搬书本和别国经验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强调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出发来寻找中国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要学,但是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115正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才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其次,是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3]534“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1]820最后,坚持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应该根据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传统文化“实事求是”以科学文化内涵,才能够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战略,也是基于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开辟新的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赋予传统文化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中的“小康”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小康,最早出自《诗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古人与今人虽然都是用“小康”一词来表达社会理想,但是含义却不相同,中国共产党赋予了小康社会以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今天的小康社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括物质和精神等各个方面。经过历代中国人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开辟了新时代。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表现了中国发展的进步,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正确的,探索出了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社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可分离,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是继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赋予传统文化时代要求。纵观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就会发现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家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尊亲为结构的最小的命运共同体。国家是以文化为根基、以忠君爱国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在外交中,我们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直以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出现在世界舞台。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就有和平的基因。

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忘给其他国家带来利益,“一带一路”的建设就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一带一路”体现出中国不仅造福本国人民,还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一带一路”要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同参与国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2017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开启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金砖合作发展壮大的历程启示我们,坚持平等相待、求同存异,才能化解分歧、增信释疑,在合作道路上越走越稳;坚持务实创新、合作共赢才能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坚持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共享发展机遇,才能赢得广泛理解和认同,为国际社会注入正能量。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理论成果,在这些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取得了重大成就,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形成了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既是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创造的文化成果的结晶,又是凝聚革命力量、鼓舞人民革命的精神旗帜。

首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文化建设体现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党,善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对中国政治经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也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想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变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党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纪元,制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它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它崇尚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能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它的价值取向是为人民大众服务,把人民大众作为文化的主体,体现了文化的大众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先进的文化,符合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反映了人民的诉求,给人民带来了希望,促进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体现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形成了革命精神。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岁月,形成了坚定信念、勇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鲜明特点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形成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延安精神。革命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精神;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大庆精神;热爱祖国、自力更生、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及航天精神等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革命精神中所蕴含的的理想、信念、品格、意志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相结合形成的文化自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有相同的内涵,也有着各自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与时俱进的,它解决了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表明,我们应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继续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了新的境界。正是有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伟大成就。

其次,中国精神体现文化自信。中国精神形成于中华文明,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强调了精神的作用,只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才能强大。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也说明了中国精神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曾面临着一次又一次危机,但是每次危机都没有把中国人民吓倒,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同保卫祖国,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而这种精神正是源于中华文化中的爱国、进取、自强不息。在新时期,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进,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同时,这种精神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把这些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5]34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解放的先进思想,同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解放的先进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从它的形成过程来看,它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都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并且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使处于封建中的中国打开了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把中国变为商品倾销的市场,还要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重任迫切摆在国人面前。面对列强侵略,仁人志士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中国寻找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出路。在救国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是在中国都没有行通,包括其他一些从西方传来的先进思想也没能够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最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的炮响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给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马克思主义给中华文化带来了时代性、科学性的思想内涵,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增强文化自信。

(二)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当今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社会上出现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思潮的理念与现实、改革观、发展观与改革发展实践的交互作用,一直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虽然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但是由于受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曲折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众多思潮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根本上否定土地革命、否定抗日战争、否定土地改革、否定抗美援朝战争、否定为历史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代表人物、否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是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6]120我国必须对这些意识形态加以重视,让国民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只有清醒的认识本国的历史,记住历史的教训,才能够不断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也只有让后代正确认识历史,才能够激发爱国热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勇于担当。在研究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科学的方法,要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研究方法要与时俱进。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同时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论面对怎样的意识形态,中国仍然能够坚持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7-22(24).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拿出精神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