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习近平历史思想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2018-02-11王桂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历史研究

王桂强

(泉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本人开始,普遍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历史著作,如《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德国农民战争》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都是史学著作中的典范。毛泽东同志也善于研究历史,用历史经验丰富党的革命策略和执政手段。在著作和讲话中引经据典,是毛泽东同志非常独特的一个语言风格。习近平同志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伟人们的优秀品格,在重视历史学习和研究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同志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研究与应用,在多次讲话中阐明了总结历史经验、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历史观点与历史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新成果。

一、热爱历史,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早在1984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讲道:“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1]1这句话不仅饱含着习近平同志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而且反映出来习近平同志宽广、宏大的思维特征。从自然环境出发,注重历史人文传承,这也是中国传统士人研究治国安邦之策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同志在为《正定县大事记(1949-1983)》所作的序言中说,“我为本记作序,意想以之为一声激情的呼唤,呼唤人们更加珍爱正定的历史”。[1]183热爱是人生最好的导师,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为名利、不畏寒暑、不计得失,从而在没有任何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探索历史规律的本真,求得社会发展脉络的本源。习近平同志热爱历史,在他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修史修志、保护文物、发挥历史文物古迹的现代价值等工作。习近平同志在参观文物展览时讲到文物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这反映出来他是懂文物爱历史的。能够在历史上看得很远的人,他在未来走得就会更远。

习近平同志热爱历史,把历史当作最好的老师和教科书。2015年8月,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举办以国家为会员单位的世界级学术会议。习近平在致大会的贺信中说:“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也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2]习近平同志在这段话指出了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一个学科所研究的领域必定包含规律性,否则,就谈不到科学研究。司马迁撰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是司马迁在探索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道出了司马氏对历史规律的朦胧的总结。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理论来研究历史,从而科学地探索了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诚然,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掩藏在历史、社会现象的底层,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它、研究它。世界上虽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它们再怎么不同,终究还是树叶,变不成花朵。历史、社会现象虽然纷繁杂乱,但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唯物辩证法、长时段理论等等,还是能够探索历史的规律性的。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化,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3]“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经过去的事物或现象,是客观世界以往的发展过程。”[4]4因而,历史包罗万象,反映世间百态。所以,历史是一部前人的百科全书,也是后人最好的教科书,是当代人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历史,不仅能使人知识渊博、性情敦厚,而且能使人有所思、有所虑,看清人与事物的深层机理与本体特征,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促进人类文明的进一步跃升。

二、重视历史的连续性,强调不能割断历史的发展过程

每一代人必须依靠前一代人留下的物质、精神财富基础来寻求生存,即使有创造和发明,也离不开前人的知识积累和技术手段,这就是历史的连续性。历史的连续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借助文人的笔触,想象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但现实的发展只能是“日积月累”式的。人类历史,或者某个民族的历史,只可能戛然而止,但绝不会戛然而生。马克思在书中写道:“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合,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4]62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

基于历史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两个重要的历史思想,一是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的关系,二是新中国前后三十年的关系。局部抗战是全面抗战的先导,全面抗战是局部抗战的自然延续。二者因连续而统一,都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不应该在历史观念中舍弃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从抗战过程的艰苦程度来讲,厚此薄彼也是不恰当的。“八年抗战”观念强化了人们对全面抗战的记忆和认识,不自觉地弱化了对局部抗战的了解和认知,也就忽视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民族整体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而付出的更多流血和牺牲。把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统一起来,不仅可以与日本侵华的大陆政策相对映,也可以突出局部抗战对全面抗战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正是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战和长城抗战,还有华北事变后的一二·九运动,唤起了全国人民抗日的觉悟。当然,我们不会否认西安事变与卢沟桥事变的重大节点意义。正因如此,在我国学界和民间,长期以来一直有声音强调用十四年抗战代替八年抗战的习惯说法。[5]。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即采用了十四年抗战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开头讲到的就是“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表述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呼应,对于人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抗日战争历史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建设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前一个时期以资源集中、计划分配为特征,后一个时期以放权让利、开放搞活为特征。前者重在中央集权,后者重在市场配置。因此,两者呈现出不同的体制管理方式与社会生活节奏。这引发了人民不同的历史认知和社会评判,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分裂与对抗。考察各种版本的国史著作,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内容明显断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论断,既体现了历史发展连续性的原理,也告诉了我们,改革开放前20多年的建设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基础。当然,还有重要的历史教训。我们认可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成功,但不能认为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就没有任何改革和开放。习近平同志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观点,为研究共和国史、撰写更加科学的国史著述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三、科学分析历史价值,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总结和继承历史遗产

历史不是故纸堆,而是一座宝藏,一座人文宝库。发掘历史宝藏不仅要有恒心,而且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世间万物莫不有其用,但重要的是要善于识宝,善于发掘历史的价值。中国是一个重视修史学史的国度,历代积累的历史书籍浩如烟海。《新唐书·魏徵传》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中国古代重视历史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延续封建王朝的统治。习近平同志借用唐太宗的话提出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不是从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而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他强调,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自觉地为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而奋斗。[1]184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过去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汇聚而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社会发展规律是人们研究历史的终极目的。然而,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记载历史典故、描绘历史典章、撰写历史评论等行为,无形中传承了人类文明、分辨了是非曲直、确立了人的价值观,在纷纷嚷嚷的人世间确立了人活着的意义与追求。孔子编《春秋》并不在于单纯写历史,而在于借历史阐发微言大义,这奠定了中国历史学的一种优良传统。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鲜见的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导致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优良史学传统,不是因为历史学本身,而是因为历史著作中蕴含和阐发的文明要素无不令后人叹服,使得无论哪个民族用哪种方法执掌中国政权,最后大体都得使用中国的理论、中国体制和制度管理国家,从而延续了中华文明而不是割断了中华文明。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有生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这些都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历史价值不会自动呈现出来,要通过艰苦的、科学的研究才能为我们所认识,历史学家或历史爱好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考古研究、田野调查、口述资料研究等来研究历史。秉笔直书历来是历史研究的基本价值准则,撰写信史是古今中外历史学家追求的基本职业操守。但是,同样的历史文献,采用不同的立场、观点、理论和方法,研究出来的结论可能会大不相同。历史过程是不可能重复的,这就使得历史研究结论不能回到历史场景中去检验,这就要求人们在研究历史时,必须注意方法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研究立场要紧贴时代要求和时代特色,不能逆社会潮流而动。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认识,历史学发展的过程,既是人类重新认识历史的过程,也是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进步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历史研究者和历史学习者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必强求历史研究客观一律。从执政党的角度来研究历史,必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使命,既不能在历史研究中陷入无谓的迷思,也要知道自己做的工作是要经过将来的历史检验的。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人民真正需要的事业,党的事业才能在历史中长存。

历史过程传流不息,有意识碰撞之流,有政治更替之流,有文化融合之流,有民族迁徙之流,等等。今人看待和研究历史,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既要注意研究细节,也要注意研究宏观,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要注意静止的横断面分析,也要注意动态的时间纵向分析,不能刻舟求剑,不能强求古人做今人的事。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习近平同志接合实际问题学习历史的观点与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传统是一脉相承的。王夫之曾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7]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传统本质上是历史教育作用。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前,没有力学方程式,没有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人们大都靠历史上类似事件来判断社会事件的发展和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的效果。通过学习历史,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套认识论,在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做出合理判断。这也是人类追求理性的中国式表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追求完美的民族性,体现了我们民族务实、勤劳的品格。

四、重视人类意识在历史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绝不会轻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以及社会发展所起的能动作用,恩格斯就曾生动地把人类意识比作地球上开出的最美花朵。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是指现实的人在他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认识,例如宗教、法律、道德、艺术等等。这些社会意识的不同形式,并不是社会意识的关键和全部,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运动,或者说是思维着的思想。因为这些社会意识的不同形式从历史上看都是人类思想运动的成果,而且,现实存在着的宗教、法律、道德、艺术等通过教育和各种媒体进入人的意识后,人的意识会再次加工,做出取舍、增删等等。还需引起注意的是,我们为了方便地科学分析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才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开来提出。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统一的,而且是紧密相连的。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事物、活动和关系基本上都是有目的性的,都是在一定的人的意识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其结果总是有一定的精神因素包含其中。例如,农民收庄稼这种社会物质生活,如果用“收获”、“丰收”这样的词汇来表述,就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存在。事实上,人们就是这样来看待自己的社会物质生活的,总是把物质活动赋予精神上的意义,反过来,再用精神的力量激励人的社会物质生活进一步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作用。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议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石碑上的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习近平同志高度肯定了这句话的意义,认为这就话很有道理,在人们心中牢固树立爱好和平的思想对实现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战争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可以说,人类历史有多长,战争的历史就有多长。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导致战争现象频繁发生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争夺资源,往往忽视人的思想、意识甚至心理因素对战争的影响。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这句话反映的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对这句话的肯定实际上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习近平同志对战争起源的这种观点的肯定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战争历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和认识。

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意识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依附于物质。人的思想意识总得来说离不开时代特征,离不开人们现实的物质生活。但是,大人物做大事业总有一定的超前性、超越性,超前于时代,超越日常的琐碎生产和生活,立于时代又引领时代。大思想、超前意识在历史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不忘初心”的号召,很生动地表明习近平在领导党和国家的极端重要位置上,看到了思想意识的不可替代作用,强调无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程度,共产党员都要不忘共产主义理想、不忘社会主义目标。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的奋斗,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之所以我们党能在这些极端复杂、困难环境中发展、壮大,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大党员怀有美好社会理想,对共产主义信念矢志不移,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精神的力量在特殊情况下能起到物质力量所起不到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引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来强调我们党理想信念动摇的危险性。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些人背叛了党的事业就是因为失去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贪图物质享受;有些人在我们党困难时期悄然退出党的组织就是因为看不到党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途,意志出现了动摇。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这种危险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历史上的教训应该警钟长鸣。

五、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如果说人的意识是最美的花朵,那么思想观念则是结出的果实。近代以来的中国经历了连番的资本帝国主义入侵、阶级矛盾的大爆发,一次又一次失掉发展的机遇,以至于日益国贫民弱,昔日的东方文明大国沦落为“病夫”,亿兆生民贫困、麻木、屈辱,挣扎在生存的边缘。然而,一部分中国人也在探索中国的出路,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从太平天国“均贫富”“等贵贱”到义和团“扶清灭洋”,从康梁“维新”到清末“新政”,从孙中山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到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从群众运动式的大跃进到改革开放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过了艰难的选择和探索之路,有过多少次失败才踏上正确方向的康庄大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反思和总结终于形成成了我们宝贵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形成了人们群众难得的发展共识,激发了国人革命的信心与建设的热情。万众一心的局面是来之不易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这一点尤为重要。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然而,随着新兴媒体的日益大众化,虚无主义的文章和思想大肆传播,不断地侵蚀着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在这其中,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领域是重灾区,形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打着历史解密的旗号、借着所谓新史学的话语体系,否定革命的正义性、恶意曲解革命英雄主义的合理性、过分渲染党和国家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煽动读者不要相信主流媒体的内容,它的目的是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其现实危害性不容忽视。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就是没有有效抵制虚无主义思潮对共产党历史的肆意抹黑和诬蔑,似乎共产党人做的一切都是错的。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的观点一时成为某些人的科学定论,对它的宣传不遗余力,国内国外、东方西方遥相呼应、相互激荡,我们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命运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引用古人话说:“灭其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诬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8]32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引起的思想混乱以及对人们的错误引导,习近平同志坚定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9]“不能因为他们(革命领袖)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10]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文化的多元化;二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历史业余研究者日益增多;三是国内外极端势力和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敌对行为。但是,我们作为历史工作者也是有责任的:一是研究成果在严肃媒体一发表就万事大吉、束之高阁了,不注意在新兴媒体领域发表,这等于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二是我们总是研究宏大问题,没有注意研究历史的细节;三是各级科研课题指南设计不够合理,市里套省里、省里套中央,主题狭窄、不灵活。我们的研究不足,造成历史虚无主义钻了空子。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量力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事实发言,着力研究恶化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11]在这里,习近平同志虽然只是谈抗日战争的问题,但对其他历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习近平. 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

[2]习近平. 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3/c_1116344061.htm,2015-08-23.

[3]习近平. 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11-10-30.[2017-05-20].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067597.html.

[4]史学概论编写组. 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背后的原因[EB/OL]. http://finance.ifeng.com/a/20170111/15137099_0.shtml, 2017-01-11.

[6]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EB/OL]. http://www.zgdsw.org.cn/n/2013/0106/c218988-20103855.html, 2017-07-10.

[7] 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6.

[9]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EB/OL]. 2014-09-24.[2017-05-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10]习近平.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226/c1024-23952747.html, 2013-12-16.

[11]习近平的历史观[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9/c_128179336_3.htm, 2015-08-29.

猜你喜欢

历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