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新时代宣言*

2018-02-11彭美贵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信仰力量马克思主义

彭美贵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就精神指向与生命力量论,《十九大报告》不愧为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新时代宣言,综观它的通篇,无处不洋溢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巨大力量与夺目光辉,它以独特的信仰力量彰显的方式向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响亮地发出了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及其威力表达的公开宣言。

一、信仰力量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及其彰显

信仰是人类独有的强大精神寄托,是一种人类对于社会发展与人生奋斗目标的终极追求,它可以是某种主义、某种真理,也可以是神,还可以是某种信念。[1]1信仰力量是某种支持信仰发生和引领信仰发展并且合目的合规律演变的内生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某种特定信仰在发生功用效应的同时对其他人群信念发展和事业前进所能造成的外在影响力,所以说,信仰力量可以看作是某种信仰自身内在的内生动力与外在的影响力的综合,是一种可以由内而外、同时也可以由外转内的精神力量的有机结合之整体。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是一种健全的、理性的、致力于不懈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直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终极价值追求的信仰,它的信仰力量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的科学性和阶级性,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源源不竭的内在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又显然地来源于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造成的外在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彰显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地展示出自身的独特内在精神理念,以及它对民众信仰建设和其他思想文化领域的教育引导所造成的外在影响力的外在化力量表达。

二、理性剖析《十九大报告》何以被视为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新时代宣言

究其成因,这可以通过对《十九大报告》进行框架内容剖析以及精神理念分解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报告》通过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存在的重要性及其实践归旨。《报告》在点明了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1之后,具体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1在这里,很显然地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存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与“根本动力”二者之间具有内在根本的一致性,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根本宗旨和这个“根本动力”的最终实践归旨都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二者在这一点上高度重合起来了,并且二者在《报告》的字里行间皆同时地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彰显。回想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导,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顾马克思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奋斗志向,就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工作”。《报告》这一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新时代表达,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新时代明确宣示。

(二)《报告》通过总结反思过去五年工作及历史变革尤其是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重大进展,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历史存在价值。《报告》在总结回顾了党中央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召开了七次全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等方面的伟大成就之后,明确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8这些论述,无不深刻地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鲜活生命力量和历史存在价值。在这其中,关于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如“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2]4-5等重要观点,更是直接点题和生动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力量。

(三)《报告》科学分析我国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找准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等一系列精准研判,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特色和科学研判水准。在此基础上,《报告》还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行了深层次概览式阐释,追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百年流变,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时期内要继续强化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15-16,坚持不懈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仅如此,《报告》还在科学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后,旗帜鲜明地预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2]26-27

(四)《报告》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即《报告》的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是直截了当并且十分详尽地阐释了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重大价值及其在新时代的运行逻辑。《报告》关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41-42等加强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论述,涉及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彰显价值、实践路径等若干具体层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可看作是对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7月26日期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一步高度凝炼和升华,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不容低估的信仰引导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五)在最后部分,《报告》既总揽全局又着眼于为培育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培养时代新人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思想认识高度,激励广大青年务必自觉坚定理想信念、书写人生华章。《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2]70这就极好宣示了全党必须十分关心与爱护青年的指示精神,又无声鼓舞并持续激励广大青年务必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十九大报告》不愧为一份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新时代宣言。

三、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彰显《十九大报告》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着力点

激励广大青年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尤其不容忽视强化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能。一方面,我国的高校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立德树人的办学理想,新时代尤应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42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是高校广大青年学子的人生引路人和精神导航者,他们将在精神世界发挥着引领和规范的光荣职责。为此,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更加积极主动并且科学理性地探寻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着力点,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积极贡献。

(一)以学习者和求知者的端正态度深刻认识《十九大报告》充分彰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重大价值和实践意义。《十九大报告》是一个立足新时代、解决新矛盾、提出新战略、完成新使命的行动纲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在第一时间认真学习深刻体会这个报告中所充分彰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并自觉彰显其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实践意义。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经指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3]835-836这里很显然地突出强调了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问题,这个经验总结对于今天的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深刻认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必要彰显层面同样适用。因此,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思想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要以真正下功夫、潜心求知识、扎实强信仰的端正态度来充分体会涵咏《十九大报告》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精髓要义及实践归旨。

(二)以研究者和信奉者的严谨心态切实加强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持之以恒为彰显《十九大报告》所蕴涵及生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做好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夯实理论素养基础,是增强自身在青年大学生这一类精英群体中的信仰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重要基础性前提,为此,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职责使命。当今的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尽管绝大多数已经接受过博士或硕士阶段的专业科研训练,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甚至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职业素养,但这一精英群体毕竟客观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涉世未深、阅历不厚、资历尚浅等问题,因而在面对未来事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重大问题上,更应有忧患意识、超前意识、进取精神。在当前,坚决不能触碰政策红线,坚决不能背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不能背叛党、背叛国家,而应当潜心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会蕴涵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彰显出来的巨大力量,以研究者和信奉者的严谨心态,立足新时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亦可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化践行探索[4],对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层面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为什么构建、怎样构建、构建困境及其破解思路等展开坚持党性立场的细致考量与缜密分析。

(三)以组织者和传播者的敬业精神开展充分的师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交流,围绕本职工作全方位尽可能宽领域地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这就要求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充分发挥年龄相仿、思维活跃、亲和力强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积极主动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借助课堂教学,也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如微信群等的功能与作用,持续高效深入地推进《十九大报告》中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力量在师生群体中的良性互动和思想情感交流。鉴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普遍具有较为鲜明的自我重组与自我调适的鲜明特点,因而可结合这一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切实分析思考怎样在确保自身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如何更加准确地阐释《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并对之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表达,怎样才能真正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功能以便吸引学生、感动学生,怎样科学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普遍国民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与本职工作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结合点在哪里,如何去实现?要在实践教研活动中,积极努力营造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氛围,切实帮助学生在感知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认同,并指导他们在实践基础上自觉转化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如此一来,无疑十分有利于在高校阵地促使广大青年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自觉自愿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重要生力军,并构筑起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譬如在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笔者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学期之初,笔者创建了课程微信交流群,旨在通过该群发送课件、发布通知以及分享专题网络链接,便于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与提升。由于激励引导措施较为得当,再加上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及热心分享,实践表明该群运行良好,师生经常在群内热心分享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主题相关的网络链接,达到了互相研讨,信仰共建的良好效果。该学期全部授课班级人数共408人,其中自愿加入该群者达到310人,占比接近80%。2017年9月底,由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主办,新华日报、中国江苏网、理论之光承办,南通大学、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协办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之《我读马列经典》校园沙龙南通大学专场,正在隆重举行,活动现场不少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可谓群情振奋,笔者作为现场参与者之一,就在现场第一时间直接感受到了所任教课程班级学生代表对此项活动的参与热情,这是一种纯粹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热情,在整个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中,课程微信群不间断地接收到来自不同专业,很多是理工科专业如软件工程、软件嵌入、网络工程、还有部分日语、商务英语、翻译等专业学生,通过群内分享的方式实时发送的图片或视频,该活动经过日后媒体发布后,还有不少学生发布网络链接供群内其他同学共享。大家体现出了极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践行热情,此类现象尤其值得肯定,较为充分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

(四)以参与者和交流者的社会身份,广泛参与、积极加强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彰显的朋辈交流与合作。毛主席曾经说过,经风雨,见世面。事实上,以参与者交流者的社会身份广泛参与《十九大报告》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相关理论观点的学术研讨,是结识名师,增长见识、锻炼和提升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和意志品质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朋辈交流与合作是集聚信仰正向能量,传导信仰构建讯息,彰显信仰品质力量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实现平台。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建设是一种相互提升和促进的精神力量建设,立足新时代,特别是面对国内外各种西方敌对思潮的侵袭日益严峻的形势,更加应重视加强朋辈的交流与合作,这无疑大大地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传播和宣传以及助益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的时代彰显。同时,开展朋辈交流与合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朋辈交流议题的确定至关重要。交流的议题应当是寻找争论和辩论的焦点,以理服人。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第二,要倡导朋辈主动克服先入为主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即是不能因为看到信仰困惑或危机的存在,而习惯性地囿于流俗与偏见,淡化、漠视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不够真心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诚然,在当今社会中包括高校中有人经常会说,信仰问题既空且大,没有多少实际研究价值。但在事实上,信仰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西方社会有,东方社会同样存在,只是表达的方式、诉求的途径及效果或许有些形式上或程度上的差异,但在重要性上归根到底还是比较一致的。无信仰则无生命,人类生命延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信仰。惟其信仰重要,所以尤需研究,惟其研究难度大,所以就更需后继有人,传承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力量彰显的研究推向前进,而在这其中,尽管未必人人皆有真知灼见或鸿篇巨著问世,但至少从事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力量彰显研究的朋辈交流工作是极其富有现实意义、历史根据和未来价值的。

[1]高占祥,王青青.信仰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薛志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化践行探索——以江苏区域文化精神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4).

猜你喜欢

信仰力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