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构筑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2018-02-11王凤双张明霞庞海云沈丽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凤双,张明霞,庞海云,沈丽巍

(1.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2.外交学院 社科部,北京 100037)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解析

1.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信仰一词源于宗教,但随着人们对信仰研究的深入,学术界赋予信仰更加广义的内涵。马克思在晚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表示信仰研究要从宗教范畴中解放出来,通过改造使其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术语。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人类自身之外的某种理论、学说等文化精神的信服与依赖,并自然而然地把它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南。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信念,是人类获得自身救赎的产物。顾名思义,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尊崇和信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人奉为信仰,主要源于他自身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源于他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执着和构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苏联的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无产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真理,无数无产阶级革命家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人心。此后,马克思主义信仰便在中国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具体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的不断结合。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是一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宏篇巨著,继续将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构建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刚好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追求。

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并且完全符合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积极向上的本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完整性与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源于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整个理论最详细、最完整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落脚点和归宿。如果没有哲学的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就不会取得政治经济学这一大写的逻辑的成功论述——工人阶级创造了价值,而大部分却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最终号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彻底的斗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美好社会制度的结论。所以这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从方法论,逻辑证明和理论最终目标三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可谓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与宗教信仰的比较中。宗教信仰尽管也有些是与人向善,但是宗教信仰超越了自然与社会,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本源性的东西,将信仰凌驾于万物之上,脱离生活与实践。宗教信仰容易使信仰者产生幻想,脱离实际,最终无法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运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研究方法,将理论体系建立在科学和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运用和升华,充分证明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本质,才能进一步坚定新时代对美好生活和魅力中国梦的追求。

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与超越性。19世纪40年代,由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化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黑格尔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在加上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的强烈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应邀而生。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根本规律的存在,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平等、自由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一个半世纪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设想的一百年以后的社会场景,虽然在实践中曲折发展,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功实践,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瞻性和超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脚点满足了人类对终极关怀的关注和向往。当我们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感到困惑和迷茫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能赋予我们战胜价值异化的勇气和力量,为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断探索创造。

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与完美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和完美性深深植根于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和超越性之中。相对于一些非理性的宗教信仰而言,他们服从于崇高性和虚幻性,但他们的美好、虚幻的想象往往与现实相差甚远。当宗教信仰者面对现实时要么摔个粉身碎骨,要么永远脱离现实地寻求神灵的庇护。最终将与现实和实践渐行渐远。而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所以崇高和完美,是因为该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不断指引我们走向美好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而且还指导我们不断取得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信仰将共产主义确立为我们未来的社会形态目标,不仅符合人类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还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一崇高的社会理想必将激励和鼓舞我们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美好未来奋进。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成因分析

1.多元文化背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不可否认,多元文化的并存维护了我国生态文化环境的平衡、增强了文化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文化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然而,不同特质文化的并存,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碰撞和矛盾产生,从而对主流文化和信仰产生冲击。因此,如果我们不强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的的主流地位,注重对主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在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中失去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滋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严重文化后果。

2.市场经济效率原则的负面影响

目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一个重要社会根源就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而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市场,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有计划。市场经济注重效率,能最大限度实现帕累托最优,为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关注效率和财富的同时,人们的观念也过度的商业化和功利化,导致人们直接用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标准。于是产生了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注重自身利益而忽略集体利益,是当前人们思想领域出现的普遍问题。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开始动摇和迷茫,而原本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不坚定的人被物质利益打败,享乐主义思潮泛滥,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出现。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发了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质疑。然而怀疑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认识不够充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要与社会现实发展相联系,要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去践行和发展。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贯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可见。社会主义阵营的挫折,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有问题,而是一些人没有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引发了一场信仰地震。相反,苏东剧变恰恰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作用。和平年代我们共产党人更要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否则社会主义阵营就会从内部瓦解。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崇高性,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马克思想主义理论实质。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并不意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缺乏生命力,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进而不断丰富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不足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就要不断的结合时代特征实现理论创新,不断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西方国家通过改革不断释放经济活力,工资上涨、福利增加、环境改善等举措使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生机。而此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正进入瓶颈期,资源匮乏、体质陈旧等问题亟待解决。于是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不断挖掘自身创造力,领悟和凝练时代变迁中的新精神和新内容,从而适应时代需要,成为反映时代要求的充满生命力的科学理论。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中国特色多元文化体系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由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思维最敏捷、思想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是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明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面貌由他们绘制。然而,大学生朋友也是最敏感、最容易迷失和动摇的一代,所以要坚决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占领他们的精神高地,防止低俗、落后信仰的趁虚而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有效性甚微,一直停留在知识层面。急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首先,教育者以精纯的业务和真挚的情感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其次,革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用丰富的教育形式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最后,用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大学生朋友们的情感体悟,让红色教育伴随课堂教学始终。通过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到新农村体验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建设的最新成果、到社区去感受中国人民天翻地覆的生活变化。由内而外地信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实现知行合一。可见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入手,在三观形成的最初环节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我坚信一个心中充满红色理想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必将为社会增添一份正能量。

2.通过党校党课,加强对党员和积极分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积极分子则是准先锋队。要充分利用其先锋模范作用,去教育身边人和感染身边事,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活氛围。党校是宣传和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坚实阵地,是提高和磨炼党性修养的大熔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于迫切希望加入党组织的积极分子,组织他们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认识党的宗旨、明确党员义务,端正入党动机,经常进行思想汇报、开展批判与自我批评,为将来成为合格党员奠定理论和思想基础。对于老党员,则强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践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刻防止滋生腐败和奢靡之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元指导地位落实到生活中,就体现在人民群众对党员的信任程度上。要坚定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需要人民群众不断从身边的党员身上,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美好性。从而才能自发的去信仰马克思主义,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法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3.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真理和信仰,要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还需在一部分先进分子首先信服的基础上,不断大众化和生活化。先进理论只有被人民大众掌握和实践,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传播环境。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要迫不及待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让公民在网络环境中仍能做到道德与行为自律,保证言行得体,还原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在加强网络传播者道德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设立专门机构对网络资源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确保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要全力以赴、恪尽职守。无论是人民教师、还是为人父母、亦或是精神领袖都在家庭、学校或是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担任着教育人、影响人和造就人的角色。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时代发展脉搏,不断实现理论的去伪存真和与时俱进。邓小平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理论要感染人,就要贴近生活和实践,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都要提高觉悟,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传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不断走进人民群众。

4.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中国特色多元文化体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五十年代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这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如出一辙。因此在我们追求美丽中国梦想的同时,更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元指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首先,坚定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在理解、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最新形势,不断完善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其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该理论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时会永葆生命活力。其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儒家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全面把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辩证地继承对于我们改革和建设有益的成分,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最后,借鉴融合现代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只要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中构筑中国特色多元文化体系。

[1]孟宪平. 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叙事及其谱系[J].社会科学研究,2015(3).

[2]段迎晖.论文化创新的实践基础[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2-46.

[3]张长虹,马福运.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4]李晓玲,朱俊林.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关系探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8-42.

[5]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经济周刊,2017-10-18.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