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扶阳试论养生※

2018-02-11陈艳林彭仲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养阳扶阳脏腑

陈艳林 彭仲杰

(1 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云南 昆明 650021;2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8)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养生整体观,其明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即指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来调养形体和精神,保持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有养精、养气、养神、养身、养心等方法;有养阳、养阴、阴阳并补等法度。其中养阳,就是养护我们身体内的阳气,以达到固护正气的目的,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养生的重点。养阳即扶阳,是扶助补益人体阳气、纠正因阳气虚弱或阴寒内盛等所致病证的理念和治疗方法[1],其主要来源于易经扶阳抑阴的哲学思想[2]。

1 中医扶阳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扶阳理论强调:“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因此,中医扶阳养生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同时更加注重人体阳气的调养。太乙真人曰“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精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住,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现代人们提出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葆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都在于保养人体的阳气。

2 中医扶阳养生的适用范围

中医扶阳养生适用于健康人群及阳气虚衰之人,健康者当顾护阳气,以延年益寿;阳虚之人,当调补阳气,以达祛病健体之效。《医理真传》指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阳秘则邪不外淫,精不内亡。张景岳强调:“寒之为病,有寒邪犯于肌表者,有生冷伤于脾胃者,有阴寒中于脏腑者”,寒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久病亦伤阳,以阳虚之人或阳虚为病多见。

3 中医扶阳养生的常用方法

针对阳气的功能特点,采用扶助阳气、疏通阳气、固藏阳气等几类方法来维护阳气功能。明·周之干《慎斋遗书》[4]称先哲仲景“有扶阳之义”,因“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如上焦闭塞,阳气不能下降,须开豁之;中焦阳气不能上升,须温补之;下焦阳气不能收藏,须求肾纳气。”[3]扶阳具体包括即温阳、通阳、护阳和纳阳[5]。综上,本文从温补阳气、疏通阳气、固藏阳气等方面来浅谈扶阳养生方法。

3.1 温补阳气 温阳始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等论说。阳虚,则当补之;阳虚则易生寒,寒当温之以补阳,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肌体健康。无阳虚体质,也应注重阳气的温补。

3.1.1 饮食调补 饮食养生,即从饮食结构、饮食宜忌合理地调摄饮食,以促进健康长寿。饮食调补是通过合理而适度地选择温热性质的食物,以补益阳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风土记》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葱、蒜、韭可谓是养阳的佳蔬良药,其它补阳食物,如羊肉、狗肉、鹅肉、鸭肉、核桃、栗子等。

3.1.2 药物温补 药物养生是运用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的方法。药物温补多立足于固护先天、后天,即以温补脾肾为重点。常用补阳类中药单味或多味药物同服、泡酒服用或做药膳。补阳类中成药有:十精丸、七宝美须丹、延寿丹、延令固本丸、不老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桂附地黄丸卷下“肾气丸”、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膏、何首乌丸、附桂理中丸等。在运用补药时,一定要辨证进补,分清脏腑、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根据不同体质,适当予以滋补药物。另外,膏方亦可补阳,东汉《五十二病方》“百病膏药方”即是滋补助阳祛百病的膏方。

3.1.3 起居保阳 人体的生命活动应顺应阳气的消长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所以提倡“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日出而作是消耗阳气,日落而息是休养阳气。因此起居应主动固护阳气。

3.1.4 顺时养阳 顺时养阳,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而养阳扶正,强调四季起居均以保养元气,扶助阳气为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强调人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作用和规律养生,该思想是建立在阴阳互根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

3.1.5 艾灸温阳 艾灸法长于温补脏腑阳气、温通经络气血、祛除阴寒和回阳救逆。阳气充盛气血就会充盈,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正常,人体的防御能力就会加强。《扁鹊心书》 “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说明用艾灸能温补阳气。《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关元、气海多灸能补元阳之气,命关、中脘灸之能补脾胃之气,常灸此四穴,先后天并补,故“可保百余年寿”。

3.2 疏通阳气 人体的气是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就是指气的升、降、出、入。人体所有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有气的运动,从而产生各种生理功能。阳气的运动也要通过升降出入来输布全身,发挥它温煦、气化等作用。《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阳气郁闭,不能升、降、出、入,故能致病。疏通阳气,使其维持正常的气机,发挥养生的功能。

3.2.1 运动生阳 运动养生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动则不定”、“动则生阳”,阳气振奋,则气血调畅、五脏得养。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散步、慢跑、球类活动和各种舞蹈活动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振奋阳气,强身健体。3.2.2拔罐助阳 拔罐疗法具有温热作用,温通经脉气血,固护腠理,逐寒祛湿,祛瘀通滞,从而达到扶阳养生的目的。《本草纲目拾遗·卷二火部·火罐气》曰:“火罐……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 《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畏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3.2.3 针刺引阳 针法具有激发经气,调整人体机能,引阳气以达周身。针刺有补有泻,补法多调补人体脏腑的阳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的作用。也可以运用烧山火法来扶助阳气,《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除寒之有准。”

3.2.4 按摩通阳 应用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寿。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记载:“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气血流通则阳气畅行无阻。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

3.3 固藏阳气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只有当阳气旺盛、潜藏固密的状态下,才能阴平阳秘;也只有阳气无所妄耗,才能固生命之本。固阳,就是消除或减少损阳耗阳的各种因素,以达到顾护阳气的目的。

3.3.1 摄神藏阳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人能够始终保持精神愉快,心平气和,做到身心平静,就不会生病,强调了内环境——精神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祝味菊认为:“吾人仆仆终日,万事劳其形,百忧感其心,有动必有耗,所耗者阳也。物质易补,元阳难复,故曰‘阴常有余,阳常不足’,非臆谈也。”所以历代医家都十分强调情志的调摄,注意保持适度的情志活动,更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来保存真气、养藏阳气,被视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3.3.2 房事壮阳 房事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和生命自然规律,采取健康的性行为,才能壮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玉房秘诀》中亦谓:“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天地得交令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渐,能避渐伤之事而得阴阳之道也。”《黄帝内经》里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说明掌握和理解“七损八益”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房事壮阳,要行房有度,要合房有术,顺应自然,过之则损伤阳气,殆害生命。

综上所述,阴阳平衡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医理真传》云“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反之“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人体五脏六腑、经脉官窍、皮毛肌肉,都赖阳气所主,阳气受损,则百病丛生,故而治病和养生的本源就是顾护阳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悟出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并从这一思路,进行总结与归纳,提出来保护阳气对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都具有重要作用与临床意义。故而形成了中医扶阳养生的流派。中医扶阳养生遵循中医养生的原则,强调综合调养,适用于健康之人及阳虚之人。温补阳气、疏通阳气、固藏阳气是中医扶阳养生的三种养生方法,三种养生方法是互相渗透的,不能截然分开。既要注重温补阳气之不足,又要顾护阳气之气机调畅,脏腑温煦,气化有力,则阳气生发旺盛;阳气充足,又要注意潜藏,才能防病治病。总而言之,扶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实施扶正祛邪、治未病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养阳扶阳脏腑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夏季为何要养阳
春季养生,3种“耗阳”的事少做
春季养阳不失“调”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
夏季也要注意“养阳”
中会国[2011]038号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