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探索

2018-02-11刘畅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中华院校

★ 刘畅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个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还强调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全体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 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有新贡献

健康中国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理应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有新贡献。

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培养能为健康中国建设服务所需的各类人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全民健康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要惠及全人群,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覆盖全生命周期,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2]。

对照《纲要》要求,虽然我国已经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现阶段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有着明显的短板。一是在全人群方面没有做到全覆盖。目前,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治疗和康复,康复也是最近几年才引起各院校重视,逐步开设康复专业,但离社会需求仍有较大距离。换言之,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的是患病人群,面向健康人群的预防和健康促进人才培养几乎是空白。有的院校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设了健康管理、健康养生等专业。健康管理、健康养生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二胎放开,儿科医师的短缺成了社会普遍现象。二是在全生命周期方面没有做到全覆盖,缺小少老。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或教学内容缺乏中医产科学和中医养老学(老年医学)。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要紧紧围绕《纲要》提出的要求,补齐短板,加快建设,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健康长寿的需求。

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要研究开发能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的产品,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健康中国建设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有了新要求。一是研究内容要更丰富多彩。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不仅要继续推进中医药优势病种防治研究,切实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研究开发对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重大疾病确有疗效的中成药或有关中药保健品,还要根据覆盖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要求开展相关研究。当前,要特别重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中医药食疗产业发展,加速研究推广中医药的家庭诊断治疗实用技术和相关设备,加强中医药日用产品、中药日化产品、中药农药、中药兽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二是研究方法手段要实时更新迭代,更紧更快地与现代科技融合。要时刻关注各学科的前沿进展,将其它学科领域的每一项新技术、新方法都及时融入中医药科学研究之中,使中医药的科技研究能站在现代科技的肩膀上。三是要更加重视传承,更加重视基础研究。要善于从经典中挖掘研究素材,从民间郎中的经验里拓展研究思路,使中医药健康产品研究开发更能体现中医特色优势,中医味更浓。

再次,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提供健康中国建设所需要的新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对身体健康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期盼能更好地实现健康自我管理,能用中医药的基本知识、技能呵护自身健康,由此产生了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愿望。中医药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学习中医药,使用中医药的愿望。一是要拓宽继续教育办学思路。从学历教育,拓展到面向全社会的中医药知识传授,为社会上想学习中医药的群众开设专门班。要根据社会人员学习中医药的特点、学习目的,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解、使用中医药。二是向全体人民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不仅要办好附属医院,提供高水平的中医医疗服务,还要创造条件,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中医康复疗养院、中医养老院、中医月子服务中心等健康服务机构。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自动化、智能化、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远程咨询服务,为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服务排忧解难。

2 中医药高等院校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发挥掌握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优势,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有新作为。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要通过宣传教育体验,让全校师生,特别是非中医药专业的师生增进对中医药的了解,增强对中医药的自信,使他们热爱中医药,培养中医药思维,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使用中医药。通过深入了解中医药,逐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增强中医药自信,进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如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二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师生实践。三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在校园中广为弘扬[3]。中医药院校亦可在建筑设计、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各个方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要以中医药为载体,通过向社会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重视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中医药知识,要编写适合中小学生用的中医药科普读物,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上表示,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设计恰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式。比如,学龄前儿童以兴趣吸引为主;小学阶段以接触体验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学阶段以探索思考为主,开阔自身视野,提升道德修养。”[4]此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与地方政府联合办中医药实验中学及中医药实验小学,或在中小学校内开办中医药实验班。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二是要主动面向社会宣传中医药知识。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掌握中医药宣传的话语权和制高点,组织专家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疑惑,消除群众对中医药的误解、偏见,让人民群众不被伪中医误导。

第三,高等中医药院校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用东方智慧解决世界难题,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健康红利。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倡议总体部署,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文化和产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中医药与沿线各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为维护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4]。一是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以联合办学,办中医孔子学院,招收留学生等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一支本土化的中医药队伍。让他们在接受中医药文化的同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进入沿线各国面临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障碍。通过本土化中医药队伍的工作,能较有效克服这种障碍。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病种疗效的优势。要以合作等方式,开办中医专病诊所,让沿线国家的人民亲身感受中医药良好疗效。让他们在感受中医疗效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神奇。三是要加强与沿线国家中医药科研合作,促进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通过合作,让沿线国家的科学家深入了解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3 中医药高等院校要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新突破

2015年10月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教授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得诺奖给我们启示,也给我们信心。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也可以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首先,与其它高校相比,高等中医药院校双一流建设有着特有优势。中医药院校的优势学科主要有三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这三个学科基本都是我国特有优势学科,尤其中医学是中医药院校特别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可以说,这三个学科在国内的地位就是在国际的地位,国内的最高水平就代表了国际最高水准。这三个学科具有很紧密的关联性,可以互相支撑、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多数中医药院校这三个学科发展程度不平衡,但无论如何,都不应把这三个学科割裂开来建设,而应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在顶层设计中,协调三者的关系,使其能朝着一个方向建设,在解决世界难题中有突破。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双一流建设有着独特的文献资源——古籍经典和隐迹民间有效的单方、验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世界难题,用现代科技方法,深入整理古人和今人的理论、技能、经验和方药,努力挖掘开发类似治疟疾的青蒿素、治白血病的砒霜等有重大意义的方药或治疗方案,使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能为世界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Z].中医杂志,2017,58(4):296.

猜你喜欢

中医药中华院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