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避免伤寒论教学与前期课程简单重复※

2018-02-11邹旭峰雎世聪王元红郁保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方剂学神农本草经真武汤

邹旭峰 雎世聪 黄 振 王元红 龙 飘 郁保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著作,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创制与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这些被后世尊称为“经方”。作为高等中医院校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对于经方的讲解,自然在伤寒论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然而学生在学习《伤寒论》之前,已经学完了四大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特别是《方剂学》教材中已经大量收录了仲景经方。所以笔者在伤寒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讲解经方时,往往会感觉到不少学生心不在焉,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早已学过,属于重复学习。如何避免《伤寒论》的讲解与前期的中药学、方剂学等内容出现简单重复而导致学生感到乏味,是笔者久久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点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1 熟悉 《本经》

《本草思辨录》言:“读仲圣书而不先辨本草,犹航断港绝潢而望至于海也,夫辨本草者,医学之始基。”[1]仲景的药学理论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唯有《神农本草经》传承至今。而《神农本草经》与现今的《中药学》统编教材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在课堂上讲解经方时,对于药物的分析,可以侧重于援引《神农本草经》中的论述。

比如《伤寒论》中所用芍药,并无后世白芍、赤芍之分,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历史上不同伤寒学家对此的论述,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课外进行相关搜集了解。第九版《中药学》教材中对白芍的功效描述为:“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2],在讲述少阴病篇寒湿身痛的附子汤证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少阴阳虚寒湿,仲景没有去掉酸苦微寒的白芍?”从而向学生介绍《神农本草经》中对芍药的论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利小便”的功效来说明其运用于附子汤中可以加强利湿散寒的作用。

再如人参这味药,后世多认为其性热而补阳。但考之《伤寒论》原著,仲景针对心阳不足的基础方为桂枝甘草汤,针对肾阳不足的基础方是干姜附子汤,皆未使用人参。而在阴阳俱虚的茯苓四逆汤中,以四逆汤回阳,以人参、茯苓益阴安神,这与《神农本草经》中所言茯苓“主忧恚、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是一脉相承的。故《千金翼方》中主治产后虚烦的淡竹茹汤方后亦载“若有人参,纳一两,若无人参,纳茯苓一两半亦佳”。

又如柴胡、大黄,《神农本草经》中对这二者都有“推陈致新”的论述,在讲解大柴胡汤证时就可以向学生指出此方既能开肝胆之郁,又能下阳明之实,既治气分,又调血分,故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称大柴胡汤为“仲景群方中开郁泻火之第一方”[3]。

2 注重类方

类方的研究始于明代施沛的《祖剂》,该书以仲景方为祖,将后世用药相近的方剂同类相附,归为一系,从而研究每类方剂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的变化。徐灵胎延续了这一思路,并把它引入《伤寒论》研究,写出《伤寒论类方》传世。

《伤寒论》经方教学中可以采取类方的讲解形式,分析其中细微的差别,感悟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疾病千变万化,一方难以治百病,同类疾病必有规律可循,即如《伤寒论》中本证与兼变证,确立了主证主方,再根据不同的变化,随证加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常达变。

比如真武汤证与猪苓汤证,《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条文论述中均有下利、咳、呕之症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两方证有何不同,实则猪苓汤证为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所致;而真武汤证是少阴寒化,阳虚水泛所致。

那么同为少阴寒化证的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它们的药物组成仅一味药之差(真武汤的药物组成为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附子汤的药物组成是附子、白术、茯苓、人参、芍药)其证治有何不同?根据《伤寒论》原文症状描述,我们可知真武汤证是少阴阳气不足,在里之水邪泛滥,症状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为主,治疗重在温阳化气行水,所以用生姜配附子温散水邪;附子汤证是少阴阳气不足,在外之寒湿留着于筋脉骨节肌肉,症状以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为主,治疗重在温阳化湿,祛寒镇痛,所以用人参配附子温壮元阳。

3 区分异同

《方剂学》教材是经过历代学者的研究总结而成,《伤寒论》的经方教学中许多地方可以借鉴参考,譬如对于寒热错杂痞证中半夏泻心汤的方义讲解,可以参考《方剂学》中的论述,让学生再次复习“辛开苦降甘调”这一概括性的总结。

但同时要注意源与流的变迁,特别是后世总结与经典原文有出入之处,比如对于后世所言白虎汤证的“四大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则要和学生详细说明,《伤寒论》中所言白虎汤证脉象只有第176条“伤寒脉浮滑”、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以及第186条阳明病主脉“阳明脉大”,而洪大脉出现于《伤寒论》第26条白虎加人参汤证中:“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胡连玺论述到:“洪大脉为血管进一步扩张,而紧张度略减,心博出量尚充足,故脉来洪大,此为来盛。洪脉的另一特点为去衰,去衰为其去疾速,骤然陷落……在白虎加人参汤证中反复强调口渴,正是仲师辨证之精微处。洪脉与滑脉相较,已萌质之变化。故但见脉洪大已为白虎加人参汤证。”[4]

此外,在《伤寒论》中,附子汤中炮附二枚,真武汤中炮附一枚。但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历版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一直沿用的是附子汤中炮附用15 g,真武汤中炮附用9 g[5]。可见教材编写有失严谨,附子用量有失仲景制方之旨[6]。

《伤寒论》一书存在大量的2味药配伍使用情况,也就是后世所言“对药”,《中药学》 《方剂学》中虽然也有论述,但都不及仲景演绎得精彩纷呈。譬如《伤寒论》中的姜附剂,“姜”有生姜、干姜之别,“附”有生附、炮附之分,仲景是如何将它们配伍使用的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得出仲景在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8首方中运用的是干姜配伍生附,回阳救逆;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5首方中运用的是生姜配伍炮附,温经扶阳;仅仅在乌梅丸一首方中仲景将干姜、炮附二者相伍,温脏祛寒[7]。

4 结合验案

《伤寒论》教学课堂上除了阐释条文,讲解方义,还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辅以相关医案实例和临床拓展运用,加深对经方的理解。同时论述医案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地方。

笔者在《伤寒论》教学课堂上引用的病案来源总是优先考虑伤寒学家。一方面经方家长期浸淫此道,对经方的理解和运用更为娴熟灵活,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中医各家学说》的一种补充,可以给学生介绍许多著名的伤寒学家,激发学生对于中医学领域最为壮大的医学流派——伤寒学派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柴胡桂枝汤证时,笔者就常引用刘渡舟教授用本方治疗气血不和,周身窜痛的“肝气窜”,以及郝万山教授所论述的将本方与温胆汤、定志小丸合方化裁,创制出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精神抑郁狂躁症。

古往今来,伤寒学家的经方医案专著琳琅满目,譬如宋代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乃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记载了病案90例,经方医案61则,涉及经方36首,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在医案发展史以及仲景学术研究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又如近代著名中医经方家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内容丰富,论理精辟,语言活泼,病案记载详尽真切,读之犹如身临其境。

总之,要避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师自身首先要熟悉各个课程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要紧紧抓住《伤寒论》六经辨证这一核心,在课堂讲解中充分展现本课程特色,发扬仲景学术思想,让学生加深对经方的感悟,让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方剂学神农本草经真武汤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及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
真武汤加黄芪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心力衰竭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基于QFD理论的方剂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
如何提高学生方剂学的学习兴趣
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