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发展型模式构建探究

2018-02-11张锡钦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常态

张锡钦

(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因此,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问题

从高校扩招和学费制度改革以来,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家通过建立完善的“奖、助、勤、贷、补、减、免、偿”八位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和逐年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2]。然而,当前无论是以物质资助为主的“保障型资助”模式,还是以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并重的“教育型资助”模式,在新的经济条件下都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保障型资助模式存在问题。(1)重“资助”轻“育人”,弱化了资助上的育人功能。目前,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心仍然集中在物质上资助,旨在为贫困生提供必要的学费和生活费,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对贫困生的思想、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缺乏清晰的制度设计和统筹安排,影响了全面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帮助贫困生成为人格健全、精神独立和全面发展的人。(2)重“给予”轻“回报”,助长了贫困生的依赖心理。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政策执行和措施落实上,没有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贫困生的思想、心理和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帮扶,容易导致贫困生滋长“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和“只有权利没有义务”的不良风气[3]。长此以往,贫困生在诚信品德、感恩意识、自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价值观上面都会出现偏差,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贫困生的自立自强和长远发展。

2.教育型资助模式存在问题。(1)重“精神”轻“能力”,忽视了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型资助模式是将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在心理、诚信、感恩等精神层面问题。不可否认,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并重的教育型资助模式强化了资助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推动了资助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然而,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该资助模式没有考虑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和高层次需求,即贫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导致在资助工作上忽视了贫困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需求。(2)重“教育”轻“服务”,忽略了贫困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型资助模式尽管在资助理念上发生了转变,但仍沿用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对贫困生的教育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说理和生硬的说教层面上,过多强调学校的主导地位,忽略了贫困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重视贫困生的情感需求、内心需求和现实需求,这也是多年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根本所在。资助工作是为贫困生服务的,一切活动应以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贫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摆脱困境,获得全面发展,才能取得预期的资助育人效果。

二、新常态视角下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内涵

所谓新常态视角下发展型资助,是指高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资助“新常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贫困生的成长成才需求,通过以物质资助、心理辅导、精神帮扶、能力培养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生在努力克服家庭经济困难问题的同时,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健全人格、素质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4]。它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资助为主的保障型资助和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并重的教育型资助而言的,是一种转变“授鱼”为“授渔”、“输血”为“造血”的创新型资助模式。

1.新常态视角下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特点。(1)坚持主体性原则,助人与自助相结合。马克思强调:“人始终是主体。”高校资助工作要始终坚持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和调动贫困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发挥贫困生能动作用,赋予贫困生在参与制定资助政策的话语权、策划资助过程的参与权、发展个人能力的自主权,充分实现他助、自助与助人的完美结合[5]。(2)坚持差异性原则,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的资助,更要注重资助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因此,在了解贫困生的特点上,更要有针对性地区分贫困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开展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途径等针对性强的资助育人工作,逐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资助工作体系,使资助工作做到个性化和人性化[6]。(3)坚持发展性原则,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发展型资助根据贫困生成长成才的不同需求,以培养贫困生综合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为价值取向,因而更注重对贫困生的思想引领、心理疏导、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不断激发其潜能,以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新常态视角下发展型资助的意义。(1)重塑资助理念,强化资助与育人功能。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贫困生所面临的新境遇,“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资助理念已经显得过于单薄,无论是传统的以物质资助为主的保障型资助,还是以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并重的教育型资助,均不适应于当前资助工作的新要求。在新常态视角下,必须充分考虑贫困生的能力发展,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因此,发展型资助的理念是由传统的“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 、“输血”向“造血”转变,即更强调对心理、技能、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资助。(2)优化资助方式,注重贫困生过程资助。目前贫困生资助工作主要是强调“结果资助”,忽略“过程资助”,而发展型资助模式转变“结果资助”为“过程资助”,全程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因此,高校要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全面统筹和科学制定好学习帮扶、技能拓展、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等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使贫困生能够通过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相应的资助项目,着重提升某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贫困生将得到物质、精神、能力等多方面资助和帮扶[7],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实现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的全方面的提高。(3)转变资助机制,强调贫困生主体地位。当前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过多强调资助工作者的主导地位,而忽略贫困生的主体地位[8]。因此,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的资助模式,要改变传统的资助工作者的主导地位的单向资助模式,向资助工作者和贫困生相结合的互动过程转变,更好地发挥贫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挖掘贫困生的优势,以更好弥补其“先天性”劣势,以期在素质和能力上与其他学生相近,才能促进贫困生的差异性素质和能力的提升[9]。

三、新常态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构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不管保障型资助模式还是教育型资助模式,向发展型资助模式转变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本文按照新常态内涵“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注重创新”的思路,通过构建“三三制”发展型资助模式,改变以往片面追求资助数量为追求资助质量、以关注物质资助为关注发展资助、从注重“结果资助”为注重“过程资助”,创新资助新内涵、新动力,更好发挥资助育人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质量方面。(1)以开展学业辅导为重点,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帮学)。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贫困生在渴望获得各种能力的同时,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掌握专业知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才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专任教师参与到贫困生的发展上来,除指导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应加强贫困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使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时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培养多样化人才,以学分制改革撬动教学改革,使贫困生能更加自主安排学习。(2)以提供技能培训为重点,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强能)。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和教育条件相对欠发动达的地区和家庭,在英语、计算机、文艺、视野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10],这些都使贫困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真正独立。资助工作者通过搭建各类社会实践平台,让贫困生有更多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加强职业技能和技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3)以搭建社会平台为重点,拓展人际关系网络(拓脉)。经济贫困往往导致在人际关系也面临困境。因此,资助工作者应完善校企合作论坛,让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贫困生相互了解,保持联络;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或知名校友成为贫困生的人生导师,帮助贫困生解决成长成才中的烦恼;举办朋辈交流活动,让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贫困生相互交流,互通有无;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拓展活动来拓宽人际关系网。只要学校搭建好平台,贫困生积极参与,一定能弥补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弱势。

2.优化结构方面。(1)以建立服务机制为重点,完善物质保障制度(扶困)。经济困难是贫困生首先面临的生活问题,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拓宽和丰富资助资金的来源和渠道,有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同时,要完善学生服务机制,鼓励贫困生通过有偿资助的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方式获得资助,既能促进社会公平,又能促进贫困生在心理、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实践和锻炼,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以加强心理教育为重点,树立自立自强信心(助心)。解决贫困生学习、成长和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扰,克服不良情绪对他们自身发展的不良影响。通过讲座教育、咨询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等形式[11],对这部分贫困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调适教育和辅导,消除消极心理,正确对待自己,以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积极学习、工作和就业。(3)以提高职业素质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引导(励志)。作为资助工作者,要积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人生。通过开展激励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关爱教育和责任教育等[12],提高贫困生的励志成才、诚实守信、感恩回报、自立自强、责任使命等意识,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3.注重创新方面。(1)以搭建信息平台为重点,完善信息反馈机制(资讯)。信息反馈机制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及时把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需求,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要分析资助措施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并根据贫困生的发展需求,将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高校对发展型资助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为新常态视角下贫困生发展型资助模式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更好为贫困生成长成才服务。(2)以项目资助模式为重点,创新能力资助载体(创新)。项目式资助是指以发展型资助为理念指导,以资助过程为导向,以学生成才成长为目标,以各类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的项目为载体的运作模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侧重不同的培养计划[13]。通过受助贫困生自主申请立项,实现传统的物质资助与创新的发展型资助的完美结合,使他们既得到相应的物质资助,又获得专业知识的巩固、心理素质的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3)以开展创新创业为重点,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创业)。通过成立大学科技园、大学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外实践平台等渠道,解决创业用地的问题;通过创业导师“传帮带”、一对一辅导,多对一咨询等方式,解决创业经验不足的问题;通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实践培训、项目对接等活动,实行弹性学制、允许休学创业等措施,解决就业机会问题[14]。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也应顺应社会要求,不断完善发展,构建以能力和素质为主的发展型资助模式,更好地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使贫困生在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素质,寻求更好发展,早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3个特点及带来的4个机遇[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4/1109/c1024-25998809.html.

[2]肖 杰.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22):120-122.

[3]季 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

[4]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5):85-88.

[5]李玉翠.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模式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3(24):104-105.

[6]郑长德,贾 敏.新常态下促进民族地区高速、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研究[J].民族学刊,2015(11):1-12.

[7]高 飞.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理念的建构[J].大学教育,2012(8):79-81.

[8]李贵平.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性对策[J].教育评论,2014(1):73-74.

[9]谷彦锦.发展型资助模式下贫困生非专业素质就业能力提升探析[J].广西教育,2015(9):12-15.

[10]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1(7):67-69.

[11]贾 魁.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对策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12(9):74-75.

[12]黄 鑫,肖华业.新常态下高校贫困生自助帮扶活动的研究与构建——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J].求知导刊,2015(20):60-61.

[13]高艳丽,马彦周,高 源.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模式构建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6):162-164.

[14]荆德刚.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37-40.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常态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