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2018-02-11陈录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协同

陈录赐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医学人文素质、品德等教育二者是互为促进、相互渗透、协调进行,缺一不可。医学生的培养要经过校本部、临床实践医院、医疗研究机构和卫生企事业单位等多环节教育共同完成。因此,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多主体性、多环节性和多领域性等特点决定了这一任务不应该也不可能由医学院校哪一个部门系统单独完成。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应当积极探索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

一、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及特征

医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探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工作机制,需全面了解当前医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客观现状及需求,掌握思政教育过程的特点及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要素和要求等。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特点。

当前国内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点。第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90%以上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均开设与医学学科及人文学科交叉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第二,不同阶段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不同,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有所不同。如一年级95%的学生只注重和关心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2-4年级98%的医学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独立能力增强,但同时他们在学习成绩上、人生观、品德修养方面出现分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医德观等;毕业班学生处于即将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是针对职业道德、就业观念、理想和前途的教育等等。第三,我国目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在急需调整。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多: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及开展一些学生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重 “群体”轻“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政治教育、轻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及偏于重专业和技能教育、弱化人文素质教育;思政育人的载体单一,没有形成载体合力育人;各部门的教育资源共享度不高,协调配合度不高等。

(二)医学院校“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

协同育人是协同学(synergetics)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成果,它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是协同学。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基于多学科研究创立[1],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系统中存在着有序和无序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协同可导致有序。医学院校的育人环节中涉及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要素的“两课”师资队伍、管理服务队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基地、学生群体等之间是相互作用和促进,因此要求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各组织应围绕共同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寻求合力,彼此间和谐统一,做到 “智育”和“德育”均衡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智育之中。

(三)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要素及要求。

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是一种制度化了的育人工作方法和方式,由育人组织和育人制度构成,有自身内在的一些要素和要求。

1.协同育人组织结构。协同育人组织结构对育人效果的影响起决定性的因素。协同育人组织结构由学校的党政管理队伍、专业课教师队伍和学工、政治辅导员队伍及学生群体等组成。首先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协同育人平台。其次,组织结构的各成员队伍的带头人是关键。

2.协同育人组织目标。协同育人组织的目标,代表着工作的方向。协同育人组织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及学科专业建设及有鲜明的特色。

3.协同育人制度。协同育人制度是育人工作和育人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具有根本、稳定、长期及全局性的特点。如组织机构制度、组织系统协调和沟通制度。

4.协同育人机制的活力及成效要求。通过不断地培育和建设,协同育人的机制在思政协同育人方面体现出良好的效果。如在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

二、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模式及途径

根据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及特征,将工作岗位性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人生阅历不同、工作方法、技巧及习惯等不同的育人队伍进行分类和整合,采取合适的手段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并不断创新和拓展协同育人工作领域,是促进和提升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双效能”的必要考虑。

(一)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组织的逻辑结构。

依据组织再造理论,从工作效率最大化考虑,将育人队伍进行整合和分类成几个功能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在一个统一的管理与服务平台下,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1.专任教师团队。以专业为单位,从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开始,整合“两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实践基地教师的资源,探索“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在社会实践、实习活动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由学院党政领导为负责人,学院教学科研办牵头,学科主任、专家教授领衔,以中青年、正副教授为中坚骨干力量组成,发挥示范带头效应 。

2.辅导员及学工团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学工团队及辅导员队伍,他们承担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的双重职能。以学院为建设平台,由学院党委负责,学院学工办主导牵头,所有辅导员政工干部、管理干部参与,学生自治联合会补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3.协同育人平台。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是调动和发挥各队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保障人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地位的关键环节。要建设以学校的信息中心为依托、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二级学院为辅助和补充的校院两级育人网上网下协同育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确保在系统内部之间和外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课程教学、管理服务等信息交互畅通。平台的动态性和协调性是它的重要特征。

(二)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

1.结合专业特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首先,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提高实效性。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将医学课程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和穿插于课程教学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解决医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其次,发挥医学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教师的个人形象、品德修养也都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容易通过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发现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统筹各育人团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侧重点。党政管理干部、“两课” 专业教师及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各有侧重。其中,党政管理干部起到指导与服务作用,在思政教育方向上把握方针政策、做好理论指导及提供必要的运行保障;两课专业教师可通过课程教学、导师制、班主任工作等显性及隐性的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学习、心理、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教育,并实现各教研机构、专家学者、全体教师、学生的良性互动;辅导员及学工干部是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力量,他们在学生工作方面具备专业化的特点,与其他团队在育人工作上是相辅相成,应着重在学生的学风建设、专业思想教育、学生成长引导、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工作。同时,各团队应开展全方位的、无缝隙的对接和沟通交流。

3.丰富思政协同育人的载体。育人载体是承载和传递教育内容与信息,实现育人主客体协调配合的一个活动的支撑平台。如在育人载体方面可优化学校课程教学信息中心平台、学生管理与后勤服务网络平台、大众传媒与现代网络载体、校园文化及社团实践载体等。同时要协调处理好各种载体的关系,发挥不同载体的特长和优势,形成教育载体合力[2]。

(三)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拓展领域。

医学院校协同育人所涉及的环节及需要改革创新的领域很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把握信息社会发展趋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微信等传播载体的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教育和服务等。学生在学校思政育人网站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找到各种所需的信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一对一 、一对多的师生交往互动,同时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沟通等等。

2.优化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容。第一,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学科知识结构,建设知识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第二,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创新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处理问题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内容。第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注重凝练学科方向,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学科科研水平。

3.开展贴近专业特点的思政育人实践活动。第一,开展与医学专业特色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如医疗进社区活动、医疗帮扶活动、健康义诊活动等。第二,用社会实践来促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调配合,如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三,丰富校园文化,实行党、团委等组织领导下的多种大学生自我教育形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

三、医学院校协同育人的保障措施及成效评价

如何调动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内各要素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作前提,协同育人机制运行是否稳定高效,要进行必要的评价。

(一)协同育人的保障措施。

在保障措施的选择上应从学校思政协同育人的政策制度导向、运行资金支持、育人队伍能力提升等加以考虑。

1.明确的政策导向。第一,树立协同创新的理念,打破部门之间的隔离和系统间的封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形成合力联动的局面。第二,明确各育人团队的岗位职责,强化岗位育人责任。第三,制定和完善各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制度及目标管理制度,制订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做好督导、评价、总结和改进。

2.合理的运行经费支持。学校每年要合理预算思想政洽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项目,科学制定经费使用比例;要根据招生规模和入才培养需要,不断加强硬件软件设施的建设;加大思想政洽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扶持和资助力度。

3.有效的团队人员素质培养。第一,各育人团队的职业能力培养。通过上岗培训、专项培训、在职进修、继续深造、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人员的执业素质和能力。第二,师德及人文科学知识修养。通过定期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等方式,提高人员的品德及人文素质修养。第三,信息技术能力素质培养。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工作能力培训,提高人员运用信息技术及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能。同时,要重视学生骨干的培训的学生组织的引导等。

(二)协同育人机制的成效评价。

协同育人机制成效评价的项目有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评估结果的处理。

1.评价方法选择。协同育人机制的成效评价是根据育人效果是否显著或是否达到既定的育人目标的实现的程度来区分与判断的,也是在预期效果与实现效果之间差异度的一种衡量标准,他们的优劣评判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整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兼顾可测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2.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机制的成效评价时间跨度与专业人才成长周期相一致。评价体系以效果为导向,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从思政协同育人的主体,即教育者的团队结构规模,学校育人平台的软硬件设施,育人载体,成员工作态度,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工作实绩,科教研究成果等进行评价;第二,从思政协同育人的客体,即被教育者医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个人品德及医德医风素养,专业知识能力,就业能力等进行评价[3];第三,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进行评价,如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专业建设有效度、毕业生满意度等。

3.评价结果处理。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一定的周期,其成效评价及结果处理有一定的侧重。如组建初期:主要是在机制的理论基础、人员结构规模等进行评价调整;组建中期:主要是系统各成员开始进行深度的合作和协作育人期,注重评价团队成员的工作执行力、接受程度及运行保障等方面是否高效;组建后期:是初步实践成效期,主要是评价考察育人机制的有效度及毕业生满意度等。评价目的是通过各阶段运行实践,对得到的数据和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对不适合的地方进行充实、纠偏、改进或终止。

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的过程。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结合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特点,分析“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要素及要求;在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及途径的选择上应结合医学专业的教育规律及医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时,应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及成效评价确保医学院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正常实施与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方 丽.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J].江苏高教,2014(2):107-109.

[2]胡子祥,余 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75-76.

[3]叶晓藜.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2):356-357.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