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人群腰椎骨密度与其腰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
2018-02-11周长林
周长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骨密度又被称为骨矿密度,其不仅能够清楚反映50~68%左右的骨强度,其测定值能够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女性的骨量在36~40岁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与肌肉总重量下降水平持平[1,2]。随着绝经时间的不断加长,人体骨量的丢失速度开始逐渐变慢、。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综合分析女性人群腰椎骨密度与其腰椎曲度的相关性,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4-08-2016-11,选取在我院诊治的268例女性患者。纳入标准:(1)由于各种原因前来本院接受相关治疗的慢性下腰痛女性者;(2)经过DEXA检查腰椎骨密度值者。排除标准:(1)有腰椎手术史者;(2)合并腰椎肿瘤者、腰椎结核者以及腰椎感染者;(3)先天性腰椎异常者;(4)半腰椎异常者;(5)蝶形椎异常者。排除标准:近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精神障碍者以及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268例中,年龄50~80岁126例(47.01%),50岁以下142例(52.99%)。
1.2 检查方法
骨密度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法)来测定,包括BMD值、T值以及Z值等,对患者的腰椎进行相应检查;通过正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侧凸Cobb角。矢状面Cobb角:在腰椎L1-S1椎体上终板形成的平行垂线,若椎体上下缘不够清楚,可以取代椎弓根上下缘之间的连线,再取其中的垂线交角;测量腰椎侧凸Cobb角:取T12椎体下缘位置与S1椎体上终板的垂线形成角。患者检查后,由3位富有经验的骨科医师进行X线片的相关测量,取其平均值,再通过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数据统计。
1.3 观察指标
分析268例女性人群腰椎骨密度与其腰椎曲度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不符合正态性者,进行sperman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女性人群腰椎矢状面Cobb角为(43.12±15.32)°、腰椎侧凸 Cobb角(3.85±2.36)°,T 值为(-3.174±1.320),Z 值为(-3.175±1.320),BMD 为(0.684±0.145)g/cm2。女性人群腰椎骨密度与其腰椎曲度的相关系数为 r=-0.074,P=0.1744;r=-0.117,P=0.325;r=-0.147,P=0.447;r=0.258,P=0.369;r=0.006,P=0.565,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人体脊柱在发育过程中是以C曲形态完成的,在成长过程中,为了能够完成直立运动的基本功能,对脊柱曲度进行生理塑性。基于此,脊柱继发形成腰曲,使得脊柱呈现S曲。由于脊柱面临着上述发育过程,在脊柱退变时,脊柱从S曲逐渐往C曲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内在发展趋势。在退变下的腰痛病患者中,腰椎前突指数相对而言保持稳定,所以腰椎曲线在39岁之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的,在39岁以后能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现如今已经有研究表明,人体的腰椎在行走过程中是直立的。为了能够完成上述基本生理功能,其脊柱仍然需要适配好曲度。在冠状面曲度和矢状面曲度等截面上,会因为体位姿势的不同而变得不同[3-5]。在椎管方面的容积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在一定病理基础上,上述改变会使得患者的脊髓和神经根等产生影响,从而引起诱发症状。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念和腰椎矢状曲度改变具有直接相关性,在病理上和生理上均能够互相影响,腰椎矢状曲度的改变参与到了腰痛的整个病理过程。
另外,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人口大国,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呈现逐年上升发展趋势[6-8]。骨质疏松常常引起椎体骨折和腕部骨折,与衰老是一种密切相关的疾病。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所引起的骨折是现阶段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也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9-10]。那么,骨质疏松是否对腰椎曲度有所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女性人群腰椎骨密度与其腰椎曲度的相关系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在47~85岁能够显示腰椎骨密度与腰椎曲度之间不具有关联。
总体而言,肌肉骨骼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是一个整体,骨质疏松的发生被认为是肌肉对骨骼负重和负重忍受力之间的抗衡。女性人群应该多喝牛奶、晒太阳和补钙等来补充营养,从而能够增强患者的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