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听障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防治对策
2018-02-11欧阳叶
欧阳叶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分院,湖南 长沙 410217)
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过激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发生频率较高。据雷雳和李冬梅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调查,网络过激行为高达62.8 %,是最为突出的网络偏差行为之一[1]。胡志海将网络过激行为的表现归为网络语言攻击、交往失范行为和信息选择失范行为三类[2]。据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49.88 %的青少年接收过引诱、诈骗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自己发布过及传播过含有虚假、恐吓的非法信息;51.22 %的青少年经常了解、看到或者遭受过网络上他人攻击、歧视、侮辱、辱骂或者人身攻击和名誉损毁的恶性事件,77.32 %的青少年接触或遭遇过欺骗性的网络交往行为[3]。作为青少年和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的听障大学生,他们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产生网络过激行为。探究听障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心理需求因素,能对听障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丰富和完善网络问题行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需求层次理论与网络过激行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五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排列。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它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包括食物、水、睡眠、性刺激等。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它包括人身安全、生命安全、家庭安全等,个人追求健康保障、财产保障、道德保障和工作保障等,避免威胁、孤独的心理需要。第三层次是情感和归属需要,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这是一种情感需求,也是一种社会需要。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希望通过获得成功和实现抱负获得他人的理解、认可、重视和社会的承认。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和个人价值的需要,包括道德自觉性、接受现实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等。需要理论告诉我们,需要缺失不仅影响着听障大学生上网络的心理活动和网络行为方式,还是网络过激行为的源泉。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对网络过激行为有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网络过激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是十分贫乏。有一些学者指出网络虚拟世界与个体的上网动机是产生网络过激行为的重要根源[4]。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需求决定了个体的行动。当个体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和有所缺失时,就会产生一些诸如学习动机不足、社会交往不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容易出现破坏性或偏差性行为,而心理需求获得满足则会促使个体产生巨大的行为内驱力、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和提高自我成就水平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听障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长期处于缺失状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他们试图通过网络过激行为来满足这些需求。
二、听障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的特点
(一)生理需要的网络满足
当代听障大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和性器官的发展成长,他们对性的好奇心愈发强烈。由于性教育的缺失,性作为一项基本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于是一部分听障大学生在自我调节无效的情况下,把多余的精力转移到了网络色情内容上,经常浏览和光顾色情网站,通过百度检索一些低俗黄色文化。还有一部分听障大学生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或者社交论坛,肆意地通过一些不文雅的或过激的黄色语言谩骂和侮辱他人,尽情宣泄自己对性的渴望,形成网络过激行为。
(二)安全需要的网络满足
一些性格内向听障大学生因听力困难导致语言发展迟缓和语言理解能力薄弱,在与身边人的交往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不能充分表达出来,只能借助身体或手势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这样一来,有可能造成听不到或听不懂他人表达的想法或要求,也无法理解别人传递过来的语言信号,更有可能是他人无法理解自己表达的想法,会激发潜意识层面对安全的需要和消极情绪,在网络匿名环境下更易于产生情感冲动和过激语言,引发网络过激行为。
(三)情感和归属需要的网络满足
听障大学生社会交往方面发展缓慢,由于语言缺陷,不能像正常同龄孩子一样可以自由地参加户外集体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社交领域受限,他们社会交往更少,社会常识和社会交往经验缺失,社会适应性差,常常感到孤独、沮丧和退缩,往往存在着现实的或潜在的情感和归属感认同危机感。如与父母关系紧张;对同学及朋友缺乏认同感,害怕歧视。这种焦虑情绪和归属感缺失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与网友一言不合就可能引起心理崩溃,网络过激行为一触即发。
(四)尊重需要的网络满足
社会信任度的降低,融合教育组织形式的变化、自身的心理矛盾等因素,使得听障大学生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听障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期,他们对网络社交和娱乐等各种新鲜事物都有体验需要,这也是满足另类的自尊需要一种体现。部分听障大学生沉浸在网络自由聊天、交友、恋爱与结婚,寻觅与自己“趣味相投”的红颜知己和红粉佳人,将网络作为个人自尊实现的平台,沉迷于得到来自网络平等的社会关注、理解和支持。但是,当网恋失败后的痛苦情绪使得他们丧失理智,冲破现实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产生网络过激行为。反过来,这种网络过激行为,会进一步加剧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尊重心理需要的缺失。
(五)自我实现的网络满足
过多保护或者过度管束的家庭教育方式、相对闭塞的学校教育环境,容易造成听障大学生对现实不满和自我封闭。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天性,有的听障大学生从小就不被老师重视,不被同学关注,而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实现重建自我,塑造自我完美形象,可以凭借自己的卓越口才跟网友英勇善战,可以凭借网络语言攻击力获得“一呼百应、万民景仰”的地位,可以凭借偏激的观点和情绪获得网友的认可和崇拜,以网络过激行为这种不当的方式,满足追求自我实现的诉求,满足自己长期匮乏的自我实现需要。
三、听障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防治策略
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独特视角,分析听障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发现:由于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等低层需要的缺失引发网络过激情绪,听障大学生可以借谩骂他人言语方式宣泄消极情绪获得;由于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的缺失引发网络过激行为,听障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发帖评论,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他人争论观点中得到,通过角色扮演对网友进行人身攻击或名誉损毁虚拟获得。因此,有效预防听障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学校应从关注、满足、控制、调整需要和消减不良需要等视角,采取有效策略。
(一)多方教育,引导听障大学生关注需要
由于听力的丧失,使得听障大学生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正常地与人沟通交流,也很难充分地理解他人的意愿,因而在身体、行为、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呈现出特有的心理需要。因此,学校必须以听障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关注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听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他们正确认识、了解网络的心理影响,了解虚拟化的交往对个体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信任危机的影响。学校要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合理地运用马斯洛需要理论,帮助听障大学生关注自己心理需要的同时,认识到心理需要的缺失是产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心理根源,促使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积累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提升网络信息素养,激发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网络糟粕信息的识别能力和筛选能力。
(二)创造条件,帮助听障大学生满足需要
听障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渴望探索性相关知识;有的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朋友的尊重理解和同学的认可;有的渴望成功。这些合理的需要一旦长期被忽视或得不到满足,那么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无理的网络过激行为。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有效的社会支持服务系统,做好减免学费、勤工俭学资助和物质奖励资助工作,解决他们经济困难引发的生存心理需要;做好学业和就业的帮扶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困难和就业困难引发的安全心理需求;做好恋爱心理与性心理系列讲座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恋爱观、性观念与性行为,满足他们对性好奇的心理需求;做好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创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融入到社会中,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爱,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和归属感需要。
(三)强化管理,激励听障大学生控制需要
自我控制是主体自我意识所具有的内在能力,对自己思想、行为和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关键环节,是自我中最高阶段,包括自强自律、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等内容,核心是“我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关于生涯规划问题上,51.89 %的听障大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制定生涯规划,同时38.88 %的听障大学生没有设定过人生目标;在时间安排上,89.12 %的听障大学生将所有的课余时间用在了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聊天上[5]。学校要强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听障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科学的短期规划、中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教会他们制定行动方案,掌握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导他们调动主观能动性,调整自我认知评价体系,转变网络过激认知观念,坚定地磨炼自我意志,平衡自己需要与他人需要之间的冲突,提升自制力和行为约束能力,理智地抵制网络过激行为。
(四)动态跟踪,促进听障大学生调整需要
个体需求是发展的、动态变化的,当新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个体会产生新的焦虑和挫败感,导致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6]。学校应定期开展网络过激行为筛查,动态跟踪听障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把重点放在情感和归属感需要缺失、遭受过明显的外部精神刺激、长期压抑着孤独感、郁积着焦虑情绪和激愤的听障大学生身上。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需求变化,全程跟踪他们的生活需要、学业需要、情感需要、发展需要、健康需要和心理需要等,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调整生活和学习节奏,用平和的心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需要状态。只有通过正常渠道调整他们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使用的错位问题和消除网络过激行为。
(五)心理疏导,消减听障大学生消极需要
网络虚拟世界不仅满足了听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也满足了他们消极的心理需求,如宣泄情绪的需求,寻求猎奇刺激、性刺激及生理方面的需求,满足虚拟人格的需求等。因此,对于听障大学生由于消极的网络心理需求而引发的网络过激行为,有必要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学校可以开设以“网络过激行为”为专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修教育、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讲座,增强听障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帮助他们理解需求层次理论,认识不良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自觉抵抗消极的心理需求,增强自己解决网络人际冲突的能力。特别强调的是,学校应高度重视构建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针对网络过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发现网络事件的诱因和苗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7]。当听障大学生网络过激事件发生后,积极做好心理救援工作,帮助他们调适网络心理困惑,防止同类事件“传染效应”的蔓延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