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育思想对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人格提升的启示

2018-02-11林水旺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儒家人格

林水旺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引言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灿烂成果。儒家思想在长期德育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观,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民族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历史角度来看,儒家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我们认为,儒家道德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和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色,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对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人格提升产生现实价值和重要启示。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孔子、孟子和荀子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儒家学派,其“仁、礼”学说对当时和现在都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对于儒家的德育思想内容,我们可将其总结为十二个词,即“仁者爱人、天下为公、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谦恭礼让、见利思义、中庸之道、孝悌之道、廉洁知耻、忠恕之道”。

在中国儒家道德思想中,“仁”乃根本,是核心,所有的道德品德都可以被归纳在“仁”之下。而“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即“仁”就是要求去“爱人”,不仅爱亲人、爱人民,更要对我们的祖国山河和世间万物抱有仁爱之心,上升到人类之爱。那么怎样我们方能爱人?孔子认为这源于我们自身的修为,也就是说“爱人”实际上是“由己及人”的过程。而“天下为公”则是指在“义”与“利”的矛盾之下,要做到公而忘私,将整体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勤劳节俭”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更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要求我们奋发力强,不断进步,宽厚包容,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谦恭礼让,见利思义”指我们要加强内在修养,尊重他人,豁达宽厚,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追求合法之利,将义字放在首位。“中庸之道、孝悌之道”则强调修身处世,孝顺父母。“廉洁知耻、忠恕之道”指人要自洁自重,辨知荣辱,守仁行义,修行自我;而忠恕的基本要求就是由己及人,将心比心。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推崇以仁礼统一为代表的“君子”人格模式,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理想人格,一直作为中国人的楷模被尊崇与效法,并且这种理想人格模式在现今社会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涵与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涵

“人格”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重意义: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格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科领域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从伦理学层面来看,人格是做人的品格、价值和尊严的总和。从心理学层面来看,人格则包括人的性格、气质、智力等元素。从哲学层面来看,人格是人内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总和。因此,可以说人格的内涵是多元化的。但人格的形成受到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的双重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

具体到道德人格,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德性,是个人的先天习性与后天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包括人们对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因而,对于“大学生道德人格”,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是大学生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及社会道德价值的总和,是评价大学生道德综合素质的最高标准。

(二)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

圣贤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儒家思想道德中最为崇高的。这样的理想人格,第一个特点就是要以诚信和忠恕为基本准则。在儒家德育规范里,诚信包括诚与信两个层面的意义。孟子认为诚是做人的基本规律,也是八条目中的重要一环。而信则是指相信值得相信的人,怀疑应当怀疑的人。既诚实真诚,又不会不分是非。“忠恕”则是用来指导人际关系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第二个特点是具有忧患意识,具有既勇于承担又悲天悯人的主观能动性。儒学中的忧患意识更多的是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之情,面临困境,迎难而上,修己达人,居安思危。第三个特点是,终极目标是“内圣外王”,即通过提升自我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修养来治国安民。

三、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正处于转型变革期,旧的社会价值体系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着。在多元的现实利益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之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道德人格培育的大环境、家庭道德教育、高校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四个方面。

(一)道德人格培育大环境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人格,而充满负能量的社会环境则会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产生消极作用。当前道德人格培育的大环境里主要存在着诚信缺失、功利主义和人际冷漠等问题。儒家思想尤其注重诚信之美德,这也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社会环境中,诚信缺失的行为却时有发生,这降低了整体社会的公信度,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设。儒家主张追求合法的利,在义利面前要将义排在第一。而现代很多人将自身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道德观念。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所颂扬的“仁爱”精神在现实中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和冷漠,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二)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家庭中,孝道教育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往往被弃之不顾。家长们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技能,而忽视了传统的孝悌之道,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往往将自己的内心负面情绪强压到孩子身上,进行功利化教育,导致不仅没有培养孩子的优秀道德品质,反而灌输了自私、自利、自大的错误观点。

(三)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重要阵地。然而大部分的高校重文化认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却轻道德教育的成效。即使存在道德教育体系,也是单向的灌输方式,缺少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精神层面的洗礼和升华。总体来看,高校道德评价体系缺失或滞后,道德教育考核流于形式。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需要的是平等对话与沟通的平台,强调多样性。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不能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更难以实现德育思想的内化,因此无法实现预期的德育效果。

(四)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是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应当遵守的准则,也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在将来毕业后具体工作中的直接体现。但现在社会上出现了道德败坏的事件,从当前的社会热点来看,教师师德、医生医德、公务员领导和企业高管的灰色收入问题都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这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产生了消极作用。

四、儒家德育思想对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人格提升的启示

如前文所述,儒家的德育思想内容即“仁者爱人、天下为公、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谦恭礼让、见利思义、中庸之道、孝悌之道、廉洁知耻、忠恕之道”。儒家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紧密相通,在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们要在高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加强儒家道德教育,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努力实现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一)提高道德认知,开展学思结合

儒家的“学思结合”理念是一种结合了悟性和理性的道德发展模式,它强调个人修养的反省、领悟和完善,最终实现个人品格的升华。“学思结合”,首先要做的是学,即通过学习和分析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之后则是思,即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思辩。大学生不能接受空洞的道德理论,封闭自足,而应当将自我置入具体的生活之中,去体验、实践这些道德规范,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活阅历。

同时,反省,即内心反省自我的言行,也是培养自我道德意识的重要方法。人无完人,道德修养要求大学生用正确的道德规范,不断扫除错误观念,培养羞耻之心,监督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认知上,要观察、分析、评价和归纳总结对自我的认知;在情感上,要注重培养个人的自尊、自信和良心;在行为上,既要做到自我监督和管控,更要不断调节自我,激励自我。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主体间性德育法

儒家德育思想始终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由培养主体出发,提倡被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紧密融合。外在的道德与内心的道德产生共鸣,所受到的教育内容才会逐渐内化并促使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领悟教育需求,实施自我教育。因此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就要把重点放在对道德思想的内化和吸收上。同时,高校可以开展主体间性德育法,即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均为德育主体,相互之间是可以理解、体谅、换位思考的关系。这也是在儒家“为仁由己”的观念上所提炼出的德育方法,体现了人性与科学性,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带来广阔前景。

(三)实现“自得”与“乐道”的统一,促进知行合一

在现有道德教育体系下,高校也许能够完成道德教育的基本工作,但大学生对待这些道德规范,究竟是消极应对完成任务,还是积极回应自主学习并贯彻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去?对此,我们提出要实现“自得”与“乐道”的统一,实现大学生的知行合一。一方面,大学生要严于律己,不断思考反省,体悟人生道德,提升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有“乐道”精神,即真正地理解生命,对天、地、人彻悟,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去超越个人内心的烦恼和痛苦。注重“知”与“行”的结合,“言”与“行”的一致。道德人格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良好的道德行为才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

(四)注重道德的层次性,塑造榜样群体和信念体系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身教胜于言教”,其提倡的运用榜样的力量进行道德人格的培养,至今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每年的道德模范评比、感动中国评选,都给大学生进行了宝贵的精神洗礼。

我们有共同的道德规范,但对于不同的公民群体,道德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划分为公众人物道德和公民道德。以教师为例,教师往往是学生心中的榜样,对学生的人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周围生活的人,尤其是榜样式的人物,总会对我们的道德思考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校要想塑造榜样群体和信仰体系,一方面可以利用杰出人物,如科学家、模范、英雄人物等,弘扬他们的非凡业绩和光辉形象,激发大学生对照典范督促自己,实现道德人格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教育者示范的方式。皮亚杰的认识不平衡理论认为:“自律只与互惠有关,当相互尊重的情感强到足以使个人从内心感到要像自己希望受到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别人时,才会出现自律。”因此,大学老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个人魅力和道德修养让大学生从被教育的阶段进入“学思结合”的阶段,完成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

(五)营造道德氛围,增强德育实效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过程也是如此。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渠道,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给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德育环境。一方面,可以组织集体活动,进行人格感化;开展专题讲座,让大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等。另一方面,要发挥社团如志愿者协会的作用,将道德教育过程和道德行为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个体不断完善。

(六)实现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统一

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道德发展的源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是未来社会伦理的缩影。因此,高校应当把家庭、家族和社会、国家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这也是道德发展的内在逻辑。个体的追求与发展总是和家庭、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要先重视家庭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家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感,进而引导他们努力实现“天下一家,家国合一”的理想。

结语

道德人格的培育和养成,是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儒家思想启迪民智,对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促使社会形成良好风气有重要影响。我们应当借鉴和学习儒家道德思想之精华,将其精髓植入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去,这既筑牢了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强大理论根基,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要始终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问题,不断寻找适合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环之下,使大学生人格获得全面提升和完善。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儒家人格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