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医学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质量诊改体系建设与应用实践

2018-02-10马菲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口腔医学学时专业课程

马菲菲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300222)

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口腔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6年末,我国已有口腔职业教育的院校150家,包括口腔医学、护理(口腔护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其中口腔医学专业54家,每年毕业生超过1.5万人,面向基层口腔医疗岗位,但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例如口腔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国通过率只有30-40%,直接影响基层医疗行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迫在眉睫,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专业课程质量提升。

一、专业课程诊改体系建设

(一)建立专业课程“多元评价—跟踪反馈”机制。

依据职业教育特点(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和文件(精品课程评选指标、资源共享课评选指标)对专业课程的要求,建立基于“多元评价”,涵盖“课程质量五大要素”的专业课程质量监控模型。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保障、课程评价反馈等关键环节明确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3-4]。对专业课程建设、实施和考核进行“多元评价—跟踪反馈”,确保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考核时时有评价、处处有反馈。

(二)建设专业课程“多元评价—跟踪反馈”组织体系。

1.聘请国内一流教育及行业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队。专业聘请全国顶尖专家组成客座教授团队,听取专业发展与建设规划,为专业建设把脉,明确口腔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

2.组建代表基层口腔行业需求的口腔职教同盟。专业遴选基层优质的用人单位成立“口腔职教同盟”,加强与基层用人单位的对话,开展专业课程重要度及满足度调查,岗位核心能力调查,听取基层用人单位意见建议。

3.建立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组成的学生信息反馈系统。完善学生信息反馈系统,对每一位教师开展覆盖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调查,调查包括学习效果和学生感受;对实习学生开展实习质量调查,前续课程满足度调查;对毕业生开展专业课程重要度及满足度调查,岗位核心能力调查。

(三)建立专业课程“多元评价—跟踪反馈”制度。

建立《专业课程辅教制度》《专业课程评价办法》《专业课程日查制度》《实践教学评价反馈制度》,将专业课程评价反馈纳入校内辅教教师职责,并于绩效考核挂钩。

(四)建设专业课程“多元评价—跟踪反馈”信息化网络。

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微信平台、问卷星、考核系统优化评价、反馈路径。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二、专业课程诊改体系应用实践

(一)对象与方法。

2014年专业通过对行业主管部门、1家教学医院、19家实习医院20名专家教师进行访谈,对2000名在校生、80位实习生、6届92名毕业生、92的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从岗位核心能力、专业教学目标的设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口腔医学专业课程进行质量判断,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5-6]。

(二)结果。

1.课程目标分析。依据各级别医院未来三年对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首要从事岗位预计,主要为基层口腔全科医生岗位。进一步对岗位核心能力进行调查,整理序化66项岗位核心能力。另外,各级诊疗机构对口腔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能力的需求有很大提高,重要度位居第5位,而满足度只有34位(总计66位)。受访单位录用毕业生的优先应聘条件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品德修养(63.9%)、职业能力(54.3%)、社会实践经历(41.2%)。同时,用人单位对应聘学生的职业资格要求更加严格,对今后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与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的教学提出要求。

2.课程实施分析。67.12%的在校生、实习生认为需要增加动手机会,51.46%的学生认为需要早接触临床早期实践。37%的教师认为设立学生导师,带动学生二课堂专业实践,PBL、CBL教学,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课程效果分析。3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增加实训、实践项目和医院实践的机会,94%的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质量满意,26%的用人单位认为医患、护患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需要重点培养。

(三)结论。

1.明确培养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口腔解剖生理学60学时、口腔组织病理学48学时,口腔内科学156学时、口腔外科学126学时,口腔工艺技术76学时,增加口腔预防医学课程18学时,增加龋病、牙周病的预防宣教能力练习。增加综合实训44学时,加强重点实操能力培养。

2.“能力为本、德育为先”,设计课程实施路径。按年级确定培养的能力重点、培养手段(活动方式),从一年级的尊重生命、服务意识逐步过渡到三年级医患、医护沟通;把握关键环节,在入学教育、实习教育、就业教育、毕业教育四个点上明确培养重点和培养手段。逐步让学生了解专业、职业、行业、企业(基层医疗机构);深化考试改革,凸显“教学诊断功能”,将“职业素养评价”“学习态度”评价纳入其中。

3.提升实习岗位胜任力,加强综合实训课程模块建设。将原有综合实训课程进行完善,有44学时(第四学期末)调整为100学时(第三学期末和第四学期),同时将第三学期17-18周集中见习(60学时),调整为利用业余时间分批见习,完善学生见习档案和见习制度。综合实训课程内容由以往21项操作(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覆盖率47%)提高到44项操作(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覆盖率100%),同时加入调研反馈的安全意识、院感防护、职业道德、医患沟通、人文素养等方面内容。与校内综合实训相配合,同时减轻医院压力,建立第三、四学期分批见习制度,结合以往评价,遴选12所医院(诊所),建立见习基地,利用周末、假期分批次进行见习,同时建立见习档案,加强过程评价。

口腔医学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质量诊改体系建设与应用实践三年来,“靶向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质量明显提升。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超过95%,整体通过率上升9个百分点;“能力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效果逐步显现。三年来共有13位学生,5位教师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升,达到95%以上,就业率达到100%。

猜你喜欢

口腔医学学时专业课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口腔医学》2022年杂志征稿及征订启事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2019第14届口腔医学十大新闻评选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口腔医学讯息
铌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