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策略研究
2018-02-10谭德红秦骁强
谭德红,秦骁强
(1.潍坊医学院宣传部;2.潍坊医学院发展规划处,山东潍坊261053)
国家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促使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进一步加快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步伐。为了比较客观地了解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状况,本研究对某医学院校40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就医学人文教育问题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提升策略。
一、健康中国视域下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良莠并存
(一)调查对象。
该调查的时间是2017年3-5月,为无记名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潍坊医学院大一到大五的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医学生,所涉及的专业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等,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6份,有效回收率94%。
(二)调查内容、方法与结果。
调查问卷共40题,内容包括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的认识、对医学人文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健康中国战略对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等。并对部分医学生进行了面对面访谈。调查结束后,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统一输入、整理,结合咨询专家、小组讨论等,提炼出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的整体数据并进行因素分析。
1.医学人文知识不足,缺乏人文意识理念。调查数据显示,回答对人文素质的概念“不太熟悉”的频率为256,占比68.1%;回答对人文素质概念“不熟悉”的频率为40,占比10.6%。在问及“您怎么评价自身的人文素质”时,认为自身人文素质一般的频率为263,占比61.2%;认为自身人文素质不理想频率为25,占比5.8%。当结合目前医疗改革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问及是否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时,77.4%的医学生给予肯定回答。这说明,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素质认识及自身人文素质水平不足,但已意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意义。
2.医学人文能力不足,缺乏人文教育力度。依据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评价与“您认为当前的人文课程改革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两个变量的值,进行交互分类制表,考察两者的关联度。数据显示,在376份有效问卷中,自身人文素质非常高的医学生中有38.6%,肯定了当前人文课程改革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45.5%认为影响一般;自身人文素质一般的医学生中有65.8%认为影响一般;自身人文素质不理想的医学生中有44.0%认为影响一般。在问及“将人文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的体验”时,58.0%的医学生表示“体验较少”,26.2%的医学生表示“几乎没有体验”。调查显示,培养方案过度重视医学生的专业教育、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程设置、教育模式、考核评价、实践教学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和完善。
3.医学人文精神不足,缺乏人文教育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调查显示,63.5%的医学生愿意参加各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67.8%的医学生认为爱国敬业精神影响人文素质,65.3%的医学生认为团队精神影响人文素质。多数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及对他人的关切心理,也有少数学生有社会功利化取向,人文教育氛围还欠浓厚。
二、健康中国战略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带来契机
(一)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健康医学模式的践行。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医学模式提出的四十年间,医学人文学研究的范畴不断扩大。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更是为医学生人文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导和依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提出,要以健康医学模式代替疾病医学模式,主张“以恢复机体的整体健康为核心,以多维多层次的整体生命信息作为健康状态的判别标准”[1]。要从以疾病为主的思维模式转向以健康为主的思维模式,对病人不仅给予生物技术上的诊治,更要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培养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品德。
(二)健康中国战略为医学生教育发展定位。
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医学生日常中要自觉培育健康人文素养,树立健康生活理念,“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要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2]。要深刻领会健康中国战略精神和内涵,培养建设健康中国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入学起就要设立目标,做好在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中接受教育的心理准备,积极参加健康人文实践活动和临床实践,打造自身的岗位胜任力,成就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
三、健康中国视域下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以健康中国战略思想为指导,评估和分析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优势和不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形成教育提升策略,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运行。
(一)转变理念,树立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思维模式。
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内涵更加深刻,教育对象更加广泛,不仅仅包括与医疗服务相关的内容,更是涉及了与全民健康服务有关的所有专业,如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等。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者要更新理念,构建一体化、大教育观念,掌握医学本体论、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理论等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医学生树立以人文本的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即综合认识人的身心健康,既要增强医学技能质量,又要优化人文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二)抢占教育主阵地,提升医学人文教育质量。
要抓住机遇,健全管理制度和课程体系。制定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符合医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体系,编写好人文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示范性教材,合理设置教学结构,“将医患沟通模拟训练及临床实战训练纳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3]。促进医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缓和医学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矛盾,理顺好学校教育和教学医院、附属医院之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完善教育模式,建立医文融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新颖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业就业工作。要改革评价机制,将知识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检验医学生的人文培育效果。
(三)打造融媒体平台,增强医学人文教育成效。
利用校园融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增加医学人文教育场域的多样性,增强医学人文的多模态教育成效。多模态话语包括“文字、图像、音乐、表情、手势、姿势等各种符号”[4]。利用融媒体平台,将抽象、晦涩的学术术语与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相结合,打造出个性化显著的多模态话语表达模式,增强受教育者的认同感,打造医学人文教育的隐性场域。当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信息出现时,融媒体将一种模态的话语加工成多种模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不同的介质特点传播出去,在传播中多模态话语互相呼应、互为补充,使教育话语呈现活力和时代性,切实提升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