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医学类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2018-02-10史必如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医学类个体信息化

史必如

(杭州医学院,浙江 杭州310053)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定义为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1]。这个过程受到各种情境因素影响,是个体教师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2]。信息化浪潮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出现与应用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3]。由于医学院校毕业生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和学术英语能力,此类院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医学类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探究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找到解决途径。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了某医学类院校3位外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专业背景如下:M老师,44岁,教育学博士,讲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颇丰,属于科研教学并重型教师;S老师,35岁,博士,副教授,主持了多个课题研究,有出国访学经历,属于科研型教师;L老师,32岁,硕士,讲师,课堂教学质量高,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比赛奖项,属于教学型教师。

(二)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本研究的叙事材料有三个来源:一是作者与研究对象做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问题涉及他们专业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动力、阻力和途径等;二是作者进入到研究现场做的观察记录,与研究对象做的非正式交谈记录;三是研究对象的备课笔记、教学反思等。共整理了2.3万字访谈录音和1.1万字文字记录,生成原始文本,归类整理后进行故事重构,形成研究文本。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M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

M老师将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概括为“懵懂—似懂非懂—相对成熟”三个阶段。他提到自己“最初上课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后来通过观摩其他老师上课,与同事们交流探讨,对英语教学有了似懂非懂的感觉。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后,想把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写成论文,但是发现很难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文章学术性不够,很难发表”。由于缺乏科研成果,M老师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于是他决定攻读博士学位。他认为“博士阶段接触了很多前沿的教学理论,对科研和教学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从最初的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到彻底理解,仿佛自己真的‘蜕变’了”。

回顾M老师的职业生涯,“攻读博士”是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通过读博,M老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专业成长得到了实质性的突破。其次,课堂实践和反思是M老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手段。面对信息化教学的浪潮,M老师尝试了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实践,在网络上撰写教学反思。他认为要用开放的心态迎接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但是他也指出目前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培训覆盖面不够广,后续评价没有跟上。另外,同侪之间的交流学习也是M老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S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

作为科研型教师,S老师认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是“读博”和“访学”。“读博之前,我觉得申请课题很难,申报了多次都不成功,当时觉得自己在科研上找不到出路。后来通过努力,有机会到某重点外语类院校攻读博士。读博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科研能力,在此期间申报了几个课题都成功了,发表的论文也比较有质量了。2016年学校转型升本,非常鼓励教师出国访学,我有幸得到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的资助前往德国访学。这段经历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接触到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我的科研发展有很大帮助”。

S老师的经历说明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学校升本后大力提倡教师的个人深造,为此提供资金支持,这些外界推动力和教师自身的动力结合,共同促进了个体教师的专业成长。面对信息化教学浪潮,S老师坦言“有点忐忑,离开教学岗位有段时间了,有些不适应,而且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训练,不知道如何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实践”。

(三)L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

作为教学型教师,L老师认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关键事件是参加省级教学竞赛。“这几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层出不穷,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持谨慎怀疑态度的,后来参加了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培训,学习信息化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后,2017年我参加了省里的微课比赛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备赛的过程使我更加明白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方法和意义。获奖之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比赛使我更清楚地看到教学上的问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从容面对和适应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这条路很长,教师是需要不断实践、反思和创新的职业”。

L老师提到的教师发展中心是学校负责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组织了大量的讲座、培训、比赛等。可以看到校本培训在L老师的专业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L老师认为对没有机会“读博”和“访学”的教师来说,参加校外研修班也是提高科研能力一种途径。“我们学校是医学类院校,没有外语类专业,对我来说做科研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相关的学术环境,缺乏专业的指导,只能通过参加校外学术活动了解相关领域的科研发展动态,希望这样的机会能多一些”。

三、结论与启示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从研究结果来看,个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与具体社会情境相关。这个情境既包括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也包括医学类院校转型发展的小背景,同时还结合了教师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教学生涯。有些职业生涯中的关键事件对教师的成长起了决定性作用,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例如,M老师和S老师在“读博”和“访学”之后,个人专业发展有了突飞猛进。L老师在参加省级教学竞赛之后,职业生涯进入了新阶段。因此,我们要关注教师个体层面的专业发展,在他们专业成长的关键阶段,进行有效地指导和培训。

(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阻力。

教师专业发展有两个推动力:一是系统推动力,包括学校和社会;二是个体自身推动力[2]。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到两种推动力的结合作用。来自系统的推动力:(1)信息化教学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2)医学类院校转型发展后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新需求。这些外在压力激发了个体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还发现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阻力:(1)缺乏有效地科研指导。对于医学类院校的外语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向校外寻求更多的科研资源。本研究中的教师采取的是“读博”“访学”等途径争取更多的学术发展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和资源还是比较稀缺的。(2)缺乏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本研究中的教师主要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项目学习信息化教学,但是由于资源有限,目前这种培训还无法涵盖所有的教师,后续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善。

(三)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开展个性化的定制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终身性的,个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特殊性的,因此需要开展个性化的定制培训,在个体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培训。

2.实现校本培训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学校是教师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要重视校本培训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发展中心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实现各类校本培训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增强教师们对学校的归属感。

3.实现教师进修和深造方式的多元化。除了鼓励读博、访学等中长期进修项目,也应该支持短期研修项目。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有效途径[4],可以利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校外研修班,通过网络为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4.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教师网络学习社群。可以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和平台构建网络社群,营造良好的教师互助氛围和文化。

猜你喜欢

医学类个体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