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科竞赛平台提升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吉林某高校为例
2018-02-10贾翠平王艳春霍俊爽辛程远
贾翠平,王艳春,霍俊爽,辛程远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132000)
创新创业是2016年两会期间的高频词汇,凸显出社会各界对经济转型的期盼。面临不断发展推进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结构性矛盾日趋凸显,表现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高期望目标与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及就业质量差的犀利现状之间的矛盾。如何结合当前方针、政策及经济环境,采用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学科竞赛的内涵
学科竞赛是包括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企业或行业学会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其他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大学生参加的常设性或国际性学科竞赛[1]。随着竞赛体制和内容的不断优化,学科竞赛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医学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设学科竞赛平台的必要性分析
1.训练和养成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新的源头,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2],高等医学教育要求医学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及辩证思维。学科竞赛活动是学生各种思维活动的集中体现于运用,是学生将理论学习内容向实践、实战推进最适平台,学生通过对学科竞赛赛制的解读,理解竞赛任务,形成参赛项目方向,推导、构建、实践项目模型,得出项目结论,完整的训练过程,可以有效训练和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不断提升医学生的创新能力[3]。
2.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利手段。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学科竞赛的性质和效果决定了其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中的核心角色[4]。通过举办和参加学科竞赛,学生在组织、参与、总结中提升,在“失败—成功”过程中成长,显著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5]。
3.帮助学生创业项目走向市场的孵化器。学生的创业项目犹如襁褓中的婴儿,往往只是一个模型甚至仅仅为一个创意,具有“理想化”“单纯化”的特点,大多数的项目因得不到展现、支持、打磨而夭折,学科竞赛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提供技术支持、经营理念、资金扶持等,将创业项目经过成果孵化、成果展示、成果推介等环节,将优秀的创业项目推向市场,通过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让优秀成果的价值得以体现。
4.加强校际交流合作、促进学科互通的路径。学术本无界限,如失去交流平台,学科发展将形成天然壁垒,如闭门造车,通过学科竞赛平台可以搭建校际交流的桥梁,加强信息共享,充分凝聚各院校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有效实现校际交流与合作。
三、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举措
1.准确把握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定位。学校主动服务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开展以应用技术开发和转化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主,岗位创新和自主创业并重;以学科竞赛为平台,推动教育综合改革。采取辐射模式,以课程为主导,学科竞赛为平台,学校统一领导,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校学生。
2.着力构建“两级、三段、四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在教务处编制单列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在管理学院设置创新创业教研室。学校着力构建“两级、三段、四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两级”——学校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全校性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课和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院、部负责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融合和个性化教育活动;“三段”——“大一大二”通过公共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品格,“大二大三”通过“大创”项目、创新创业活动和选修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三大四”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和个性化指导,推动项目孵化;“四系统”——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和各院、部分工负责、四位一体,教务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创业竞赛、导师选聘和项目孵化,招生就业处负责创业教育与指导,团委负责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3.构建“四结合”课程体系。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内组织课堂教学,课外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和竞赛。二是必修与选修结合。开设全校公共必修课两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40学时)和创新创业创造方法(32学时),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公共任选课专设创新创业类,学生最低修读2学分,依托数字创业学院开设网络选修课16门。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公共必修课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践课,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四月份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月,11月份设为大学生科技月。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学校2016版教学大纲,要求在专业课中全程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4.完善激励机制。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职称晋升量化考核。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其量化分值高于教师本人参加同级别教学竞赛获奖分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量化加分,等同于本人主持教学课题加分。教师以通讯作者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等同于第一作者发表论文量化加分。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按项目类别和指导学生获得素质拓展学分数计入教学工作量,每生每学分计1-1.5学时。出台《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教师指导学科竞赛获奖,给予相应奖励。
5.加大经费投入和条件保障。学科竞赛经费预算单列,并优先保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100万,扶持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推动项目转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国家级项目最低资助1万元/项,省级项目最低资助5000元/项,校级项目最低资助3000元/项。向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用于“大创”项目研究。建立“双创苗圃”,为学生提供“双创”场地4000余平方米,投入经费300万元,配备配套设施。四年来,学校累积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经费1300余万元,全力保障工作深入开展。
6.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实行弹性学制,符合条件学生可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出台《本科生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在校期间学生最低修满4学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成果、奖励或专利、发表论文等均列入管理,并建立了素质拓展学分与公选课学分互认机制。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成果,经学校认定,可代替本科生毕业论文。组建创新创业类社团,依托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四、学科竞赛平台搭建的初步成效
1.学科竞赛类型。以吉林地区某医学类高校为例,2016年度依据《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实施工作的意见》吉高教字〔2015〕24号指示精神[6],参加学科竞赛分别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外研社杯演讲/写作/阅读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电子商务挑战赛、生物与医药创业计划大赛、生物实验技能大赛、国际ICAN创新创业大赛、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梦想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20余项。
2.学科竞赛成绩取得。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被评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已有10余家学生创立公司入驻。四年来,申报国家级“大创”项目30项,培育省级“大创”项目150项、校级“大创”项目240项,参与学生1600余人次。依托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项目和活动,学生发表论文124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SCI收录2篇。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励220项,其中国家级70项,有多个项目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五、结 语
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开展,强化校际间交流合作。只有充分重视学科竞赛平台建设,采取着实有利的创新创新教学改革举措,培育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