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差异视角下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2018-02-10徐劼成
徐劼成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引言
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既要注重不同语言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其国家的传统文化,根据对两种不同语言的有效转换,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架构起有利桥梁,推动彼此文化的沟通与互融。由于语言文字结构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信息遗漏、语义传达错误等情况,为目的语的阅读理解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需要翻译人员通过合理选择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来有效解决翻译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此来更好的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为目的语受众了解他国文化,提供切实可行的渠道。
一、归化与异化的界定
归化指的是在翻译当中尽量减少源语言文本内容陌生感的一种翻译方法,其最大限度地让源语言文本所体现的内容与目的语受众的世界观相接近,以此来实现源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言文化之间的对等。而异化主要指的是脱离本国主流价值观念,将源语言文本中的语言及其文化上的差异保留下来。其强调的是在所翻译的文本中体现源语言文化,拓展目的语言文化及其表达形式。简单来说,归化方法需要翻译人员尽可能向目的语受众靠拢,选择他们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递源语言文本内容。异化方法则需要翻译人员尽可能向源文本作者靠拢,选择作者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递内容。
二、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某些研究翻译基础理论的专家表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无法将归化与异化有机整合到一起,同时使用。但实际上,在具体翻译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翻译工作需要翻译人员充分尊重源文本内容的理念与风格,而这些与目的语言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此,在翻译实践中异化方法无疑是最佳选择。与此同时,所翻译的文本还要顾及到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能力与接受程度,要考虑翻译后文本的通顺性,这时就需要选择归化方法进行翻译。当选择某个翻译方法时,完全摒弃其他翻译方法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实际要求。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只考虑一种方法是无法顺利完成整个文本翻译的。既然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要思考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的问题,就需要翻译人员做出准确的选择,让所翻译的文本内容在靠近作者与读者之间,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但该点并不是特指作者与读者的中间点,而是要坚持以下原则来确立真正的平衡点。即当靠近作者时,不能与读者产生较大的距离;当靠近读者时,也不能与作者保持太远距离。换句话讲,在具体翻译过程中,选择异化方法,就要确保译文的通顺、便于理解。选择归化方法时,应体现出源文本的相应特点。此外,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相通性与差异性,还需要翻译人员对所翻译内容中的语言表达形式运用归化翻译方法,而对同一篇文章中的文化类要素,则要运用异化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归化与异化各自的不足,发挥这两种翻译方法的优势与长处,使其在实际翻译中能够共同存在。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在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是相互衬托、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翻译人员应进行科学选择。
三、英汉文化差异视角下习语翻译的具体方法
1、归化法
中英两种不同语言在表达形式以及背景文化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时,应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这是因为在翻译文本中所出现的那些无法全面、精准重新呈现源语言内容情形的部分,通常是源语言以及目的语言当中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词汇组成。若是习语词句表面含义与引申含义在翻译过程中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其矛盾的出现,词句表面含义就应无条件的顺从引申含义,而这就是所谓的归化翻译法。归化翻译方法重视的是目的语受众的实际需求以及接受程度,归化是将源语言文本内容划分到目的语言文化系统中进行变换,最大程度的突破文本之间的地域性,让所翻译的文本内容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与认同。比如,我国习语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按照短句的表面含义将其翻译成英文,会让目的语读者不理解这句话要表达的含义,进而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翻译时则需要直接将该剧习语的引申含义翻译出来,即“Those who have the ability to do things will not succeed if they lack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再有能力的人,做事如果缺少必要条件,也很难成功。)中西方风俗习惯上存在许多差异,尤其是在动物语言中,相同的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会有着完全相反的隐喻内涵。比如,“狗”,在我国,通常与狗相关的习语都属于贬义词汇,即“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狼心狗肺”等等。可在西方国家,狗是最忠诚的伙伴,一般在英语习语中将狗比喻善良忠实的人,属于褒义词。归化翻译方法可以充分弥补源语言与目的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出现,能够让翻译的文本内容更加通顺、简单。但与此同时,这种翻译方法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结合现实的语言环境,单方面的追求归化,将会导致翻译走进误区,产生过度归化的不良效果。
2、异化法
异化翻译方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翻译过程中顺应源语言的文化特点,借鉴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本文的真实内容。异化翻译方法的重点就是应最大限度的传达源语言文本当中的异质元素,简单的说,就是应尽可能的表达出于源语言文本当中异语语言方式以及文化特征。其中,文化的异质性不仅是为翻译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为文化的创新与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参考。目的语的广大读者在阅读当中既是接受外来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与源语言国家文化进行深入交流的过程。翻译人员在翻译习语时,如果能够全面地展现出源语言的鲜明特点,借鉴源语言的表达技巧,将会有效拓展目的语的表达方法,同时还能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比如在我国习语中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可将其翻译成“Out of thirty-six plans,the best is to get away at once.”异化的翻译方法能够有利于汲取源语言的表达特点,以此来更好的丰富目的语言国家的文化。此外,异化翻译法还能为广大目的语读者深入了解源语言文化提供有效途径。但并不意味着这种翻译方法没有缺点,虽然使用异化翻译法能够忠实于源文本,但有时也会让目的语文化的规范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时会无法让目的语读者及时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翻译人员在应用异化翻译法时,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展实践翻译的范畴,而不是为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惑,更不能让读者感受到明显的翻译腔调,而是应为他们创造可读性的有利条件。因此,在选择异化翻译法过程中,不能忽视文本语言的通顺性,应创造出崭新的译文通顺的有效方法。
3、归异均衡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通常会倾向于源语言文本作者,或是会倾向于目的语言的受众群体,或是处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尴尬位置,翻译人员始终都在努力寻找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和谐点,想要实现彼此的共存。翻译人员在具体翻译当中所做出的选择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偏向,都将成为决定翻译增与减的关键性因素。相关研究人员认为,翻译属于选择性的艺术,确实如此,翻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通过异化与归化,来更加贴近原作者与广大读者之间的距离,在其中寻找到合适的融合点。因此,在整个翻译当中,归化与异化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是彼此理解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语翻译的归异均衡便是一种最为理想的途径。当翻译某些具有浓厚文化色彩、暗喻明显、道理深刻的习语时,中英喻体无法顺利地进行转换。针对这种情况,刘法公研究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异化归化有机结合法,也就是说在形式上学习我国歇后语的短句结构,构建不仅能够完整保留汉语暗喻的文化喻体,同时还能准确传递深刻涵义的翻译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汉语暗喻的文化喻体进行直接翻译,而将其中蕴藏的深刻道理进行间接翻译,将所有文化类的暗喻翻译成两部分,并将前后部分用破折号衔接起来,构成前后相互烘托、寓意相互补充的翻译文本模式。比如我国习语当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将其按照上述翻译模式处理成:“The green hills are not afraid of firewood—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
结语
跨文化翻译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中西文化深入交流,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与认同,因此,翻译人员应全面精准的将源语言内容传递给目的语受众,让两种语言之间在表达方式与文化上存在的异质,能够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削弱,从而实现共同的文明。翻译人员应立足于不同文化交流,以文化沟通为翻译核心,科学的选择归化与异化翻译方法,以此来达到两者之间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