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野下大学生价值观生成机理与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8-02-10董秀青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媒介价值观

董秀青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引言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塑造了学生了解世界的多维视角。多元文化既存在正面导向力,也存在消解的负面价值影响区间。如何引导学生脱离消极的价值取向维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文从媒介融合视角阐述了大学生价值观生成机理,以及高等教育培育大学生正面思想价值观念的积极策略。

一、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的概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最为浅显的定义是不同类型的媒介融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借此新媒体与自媒体也应运而生。

一方面,网络媒介创造了新媒体的融合,让更多信息呈现在受众面前。主流媒介所产生的影响力逐步弱化,而新媒体的影响力却在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智能终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整合创造了自媒体,自媒体的媒介影响力更加空前。受众能够在借助媒介影响力表达自身的想法与观念,形成与不同文化的互动,乃至潜在价值观的相互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中,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机制产生了微妙变化。高校思政教育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通过不同媒介了解到的信息更为宽泛,且更为多元。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路径的思想左右了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乃至人生观。高校思政教育不可能限制学生了解世界的渠道,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需要重新商榷与定夺。如何借助媒介融合的积极路径,扩充思政教育的高地也是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点。

二、大学生价值观在媒介融合中的生成机理

1、广见博识,多元取向

媒介融合的内容与渠道极为丰富,形成了文化价值的多元取向。内容上从物理形态区分涉及到文字、图片、声音、图像、视频等等。从媒介载体角度划分,也存在报纸、互联网、广播、电视、手机等诸多媒体形式。任何一种内容形态或载体均为学生广而见闻的有效渠道,学生了解世界的方式更为多元。可以认定,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导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更为复杂,且更加容易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迷失自己。价值观的形成本身会受到不同观念的影响,而媒介融合的方式为不同文化打开了更为积极的包容心态。当然,在这种包容心态之下,既存在积极的价值取向,也存在影响正面价值观形成的消极文化。如何引导学生在多种媒介渠道中采集正面信息,规避消极信息的影响,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点。

2、交流互动,价值博弈

社交媒介作为媒介融合的后时代产物,为学生与世界架设了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自媒体时代万众皆媒,为每一位社会个体创造了表达自身情绪、思想、观念,对于事物不同看法的媒介渠道。在这种更为便捷的媒介渠道之下,大学生成为社会舆论的普遍群体,且组成了普遍社会价值观的一元。鼓励学生表达思想恰恰是助力于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条件,然而并非所有社会舆论导向都能最终整齐划一的出现在媒介融合时代。允许发声,就需要包容不同的声音。但是充斥于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哗众取宠、非主流价值观念等等,均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念倒戈相向。高校思政课堂付之于媒介融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反而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趋于薄弱。在与消极文化博弈的过程中,不可能直接限制学生的表达和参与,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正面思想价值观念成为全新的教育命题。

三、媒介融合视野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1、积极引导,辩证分析

高等教育的价值引导不能拘泥于保守的传统思想,更加不能与时代发展的趋势相背。顺应时代发展,让学生从更为广泛的媒介融合中了解世界,认知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才能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自主观念。这种自主观念是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诉求,且是学生独立、自主、自信、自由意识的最终选择,同时产生了价值观的多元取向。思政教师并不能直接诋毁学生思想误区,唯一可行的教育规制应当为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辩证分析不良文化现象的潜在意识形态和扭曲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应当秉承积极引导的培育原则,但同时也要辅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的方法,进而抵制不良文化思想的侵蚀,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高地。

2、积极讨论,客观评价

媒介融合拓展了社会交际网络,抨击非主流文化并不能直接得到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反而容易反向塑造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倾向于被主流文化所否定的价值观念。因此,思政教育的本质并非一味否定,反而需要将值得讨论的负面文化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其文化现象中积极探讨,审视不同文化价值所产生的价值取向。让学生自己思考何种价值维度是正面的,远比思政教师的刻意约束更为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到被歪曲的事实,辅导学生在旁征博引中找到真理,将有利于对正面思想价值观念做出客观评价。推动学生向更为积极的、正面的、有意义的价值观念靠拢,形成对于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的深刻认同,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价值取向。

四、在媒介融合时代培育大学生正面思想价值观念的积极策略

1、架构多元文化载体的思政课堂

思政课堂是高等教育培育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在这一载体之中必须更为客观的呈现多元文化的内容,借助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展现能够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主流文化内容。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作为核心区域,也要将多种文化形式客观的呈现出来,不加修饰和限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有利于学生产生多维视野,学会辩证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但是思政教师更加要明确自身论述观点的价值理念,无论学生产生任何思想偏差,都需要给予正面的解读。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不予余力的丰富教学规划,且不断向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机制靠拢,完成更为精准的价值规律解析,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产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解读,并从对比中明确正面价值观念的真实价值与意义,重新树立自身的价值导向与选择。

2、扩充多类文化平台的社交网络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公民话语权,社交网络的形成应当作为高等教育培育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另一种渠道。而这种渠道也是大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身思想价值观念的有效媒介。诸如:微信、微博、陌陌、抖音、快手等等,其社交媒介本身的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发展特征,并不能限制学生了解世界的感官体验维度。而思政教育应当附有包容心态,同时也需要紧抓时代脉搏,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多种社交网络平台,产生教育理念与多类型文化平台的交流互动。教师上传的正面教育内容,将与不良的网络文化形成博弈关系。学生在社交媒介中积极探讨各种价值观念更为正确、积极、附有解读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那么思政教师才能从多类网络平台中获取最真实的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思想进程的人生态度。当思政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之后,也更加容易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传递出正面的引导信号,获得学生积极思考的原动力,让学生产生对于正面价值观的积极心态,影响学生在多类媒介平台获取文化信息的本质意图,并产生更为有效的教育结果。

3、拓展多维文化路径的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始终是解读正面文化价值的重要方式,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之下,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也需要拓展至校园文化之中。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之内架设具有正面教育内容的引导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园活动便是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的积极路径。在媒介融合时代文化形式可以更为丰富,让学生在具有高度体验效果的文化活动中感受正面价值观念的真正意义。诸如,在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中,思政教师可以将选手观点直接上传于网络平台,让学生与社会舆论组成对于本次校园活动的多维评价视角。然后,由学生自行观察和感受来自不同评价方向的价值意图,产生对于正面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解读。进而在实践性的活动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存在,并积极的向主流文化价值理念靠拢,形成正面而又积极的价值观念。

结语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必须重视两项基本原则,分别为:积极引导与辩证分析,积极讨论与客观评价。并需要重新审视思政课堂、交流平台、校园活动的构建策略。通过多元文化载体、多类文化平台、多维文化路径的延伸与拓展,为学生创造客观评价事物发展规律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文化导向中寻找自身的价值,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进而培养学生的正面思想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媒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