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体验的大学文学写作教学探索
2018-02-10于睿常巍
于睿 常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写作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大学写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人文素养,唤醒学生的精神生命。我国许多大学都开设了文学写作课,许多教师也在文学写作教学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结合实际来看,高校大学生的写作素养近年来却呈直线下滑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大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1、审美精神建构不足,思想肤浅
在写作中,个体的主体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写作主体的文学修养、思想境界决定了作品的格调和品位,写作主体的审美情趣、文学造诣决定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文论中,人的精神境界被置于艺术创作的源头,“秉心养术”、“先心生而后言立”是古人推崇的文学创作方式。在大学文学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提倡,积极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体验,使学生在审美观照和体验的基础上,领悟审美的内涵,提升审美高度和写作水平。但是,受“高效省时”的备考理念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忽略了让学术消化和思考等程序。一些教师惯于将一些短平快的知识和考试模板直接灌输给学生,这也使得学生在写作时内驱力和精神建构不足,所以他们写出的文章思想肤浅,缺少内涵。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移动阅读的兴起,也使许多大学生距离高质量阅读越来越远,大学生的文学积淀严重缺失。这些,都给大学生写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2、写作教学泛工具化,使学生思想僵化
写作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也是高校文学写作教学关注的重要内容。不过,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许多高校在编写、选用写作教材时,都只关注教材的工具性。一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直接将写作教学定义为“实用写作”,干脆将写作当做求职问路的工具,写作的应用性、实用性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写作教学内容都高度工具化。学生在写作中,接触到的大都是行政性质的公文或者实用文体,这些文章该如何写、写什么,教师都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大学生在写作时都有“戴着脚镣唱歌”的感觉,他们根本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体验和感受,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枯燥无趣。
二、审美视角的大学文学写作教学策略
1、立足生命和生活,明确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指个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个性、心理倾向。审美态度带有超功利性,它也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务实功利需求,但是它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关于这一点,狄尔泰从诗歌的角度出发,这样说过:“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诗人所经历的都可以算作是体验,但是在他的生活因素中,只有那些能揭示生活特征的体验才是有效的”。这句话嫁接到文学写作中,可以这样说,我们要从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中获取写作的原材料,体验生命的激情,这样才能将这些转化为写作的动力,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所以在大学文学写作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深挖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话题创设教学情境。同时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挖掘生活中难忘的记忆,调用已有生活经验去观察、审视和判断一些人、事和现象。此外,教导学生注意素材积累,密切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握对生活的内在感应,养成勤于思考、记笔记的习惯,将偶然产生的想法,有趣的事情等,自己对一些事的情绪反应等等,一一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2、教学模式多样化,解决审美难题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接近成熟,并且高度活跃。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要以他们对美的发现和体验为基础,而这一切,都与审美活动有着密切关联。那种传统的对教学设下重重约束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审美素养。因此,在大学文学写作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创新写作教学模式、内容和手法,通过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在大学文学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淡化应用文写作的功利性,放弃对写作的条框约束,让学生结合专业、就业和社会热点开展写作。或者为学生提供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解剖式分析,或者进行案例修改和总结,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当然,教师还可以应用文写作为主题,开设文学写作第二课堂,开展一些文学作品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活动,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来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或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活动主题,设计活动过程。如此这般,借助多样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束缚,使学生在审美体验活动中唤醒自我意识,实现精神觉醒,帮助学生解决审美难题。
3、培养学生跨媒介表达的大文学观
大文学观是杨义先生于20世纪末提出的一种文学理念,大文学观的核心是从文化认知和生命体验的视角去看待文学。在互联网时代,国内文学创作逐渐朝功利化、速食主义的方向不断靠拢,文学文化的完整性、纯粹性都受到了影响。打破狭隘的文学阐述模式,确保文学的纯粹性,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下文学工作者和文学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在大学文学写作教学中,任课教师要从文化的视角去解读、剖析文学的泛化现象,要深入了解在消费文化背景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学心理和价值取向,然后本着开放理念,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使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学沃土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引导学生从网络文学、写作中发掘那些积极的文学因子,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跨媒体写作中,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写作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一件事。如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都有自己的微博、博客,所有人都可以在自己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畅所欲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跨媒体创作中,融合生命感悟,借鉴各种后现代媒介艺术和新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将微博、微课中学生耳熟能详的网络符号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开展个性教学,为大学文学写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4、读写结合,提升审美境界
读写结合历来被视为培养个体的写作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有效途径。究其原因,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认识、生活态度和审美体验的体现,他们所传达的那种“超越生命的体验”和自我体验所达到的境界,能使人们了解审美体验的积极意义,唤醒人们的审美觉悟。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提倡将阅读、赏析和写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与作家的生命体验交流沟通,进而升华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感悟。不过,在阅读方面,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特点,本着广与精结合、杂而专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所谓广与精结合、杂而专,指读书要杂,选书的时候,面积要铺开。但是,也要关注阅读主题,即我们既要寻找不同的书或者文章细细研读,也要将专题知识和书籍组合起来,开展专题阅读,使学生广阔的视觉与独到的眼光融为一体,让学生既能领悟多样的生命情感体验,又能触摸到作家独特审美活动的脉搏,进而使学生在审美素养和精神境界上不断超越自我。
5、强化实践,开展过程性评价
实践出真知,大学文学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特长,单纯的理论教学根本无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如在大学文学现场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工作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当然,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将教室简单布置一下,变教室为会议室,给学生分配好角色,让学生体会不同岗位角色(组织者、与会代表、书记员)的作用和情感,使学生在特定场景中进行写作练习,这样能使学生对写作有更深的感悟。写作评价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写作教学中最易被忽略的一部分。要想强化大学文学写作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要重视写作评价的积极作用,密切关注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体会和感知,了解学生在审美意象生成和精神感知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大学文学写作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做好课后作业监督管理,将课堂写作和课下写作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活动体验,鼓励学生去写作。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利用微信、QQ群等创建班级作业交流平台,让学生共同参与到评价和沟通中去,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文学写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品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大学文学写作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写作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在大学文学写作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写作教学内容,积极打造能促使学生产生审美感悟、生成审美意象的高效课堂。惟其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