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课程教育教学研究
2018-02-10张仁杰
张仁杰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引言
依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指导思想,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并促进我国经济管理升级。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以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会计专业课程本身涉及到实用性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此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课程的实用性。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课程的时代发展诉求
1、信息时代的会计变革
“互联网+”让各行各业都重新面临一次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而会计教育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会计+算盘”可以视为会计行业的1.0版本,而“会计+计算机”结合“网络+会计”可以视为会计行业的2.0版与3.0版。在这种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之下,部分记账功能已经由APP应用软件所取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教育必须适应大环境的变化,才能定位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只要契合企业全新的需求,方能明确会计课程的建设方向与改革措施。因此,会计课程的设计是否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是否满足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才是进一步架构会计课程知识结构,乃至培养方针的重点。
2、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会计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拥有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以往时期的会计教育内容,同时需要延伸数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点,方能适应当前企业快速变化的发展趋势。从会计领域不断创新,适应企业发展的教育模式中能够发现,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发展趋势主要以复合型会计人才为主。其中的复合指标可以简略划分为三个方向,分别为:财务会计、经营会计、战略会计。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课程的设计,也需要全面延伸至企业数据、业务、系统等多方面的体系架构之中,方能真正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辅助企业提高会计管理水平与质量。
二、目前本科院校会计课程的教育现状
1、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教学模式单一是严重制约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从会计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理论课程的讲授围绕教材,但并未深度解析实践问题。假设教学模式未与企业会计操作的真实路径高度契合,其学生后续从业经验也会相对匮乏。诸如,计算机会计课程虽采取了计算工具及相应软件系统。但手工会计课程仍然沿袭了手工计算的普遍作业模式。如果二者并未实现融合,那么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则容易出现模糊的应用定位。类似教学比重的设计问题,也是影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弊端,如无法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必然限定于课堂之内,而无法真正联系到应用层面。
2、知识点分布未平衡
目前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较多,其中涉及到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法、金融学、税收学、市场营销等诸多内容。但从课程配置的情况来看,实验性的课程仍然较少,学生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训练,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仍然需要探讨。如无法从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中剥离出更加具备操作技能的培养方案,实质上对于学生的培养效果也无法真正达到。因此,知识点分布较多,但并未真正均衡发展,实验性的课题较少是主要的教学弊端。
3、实习知识补偿匮乏
从会计课程的时间规划来看,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采取了先传授理论知识,在进行实训操作,最后为企业实习的演练环节。那么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实质上并无法在会计课程中进行总结和讲解。这种时间滞后性,发现问题而无法及时纠正、辨析、研讨的教学弊端,是本科院校无法完成知识补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弊端。如果无法消解知识迁移,乃至实践过程的理解内化,则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全面实施。如果无法及时为学生提供知识解读,无法就实践环节中的潜藏问题加以剖析,实质上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于学生而言,作用相对较小,影响甚微。因此,必须在实习期间建立有效的知识对接,方能真正为学生提供知识迁移和总结的辅助性支持,解决实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三、针对当前本科院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的改善措施
1、丰富会计课程实践性
丰富会计课程实践性是进一步解决教学模式单一的主要方法。会计教学内容必须契合企业发展需要,在功能上保障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内容的契合度。为此,要增强教学模式本身的实践性指标,以多种实践操作的实验课程为基础,衍生出特色化教学内容。让会计专业的知识点能够在不同课程中得到相互渗透、补充、交叉融合,方能为学生架构完整的学科框架,延伸至实践维度的系统运用。故此,改善会计课程教学现状的根本在于丰富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可借助多种教学模式的演化来实现。
2、拓展教学模式多元性
首先,可以设计模拟会计实验的教学方式。在校内实训环节中,利用模拟企业会计的实践操作内容,仿真练习审计、会计业务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操作流程的实践性。模拟实验课程的设置也可划分为单项模拟与综合模拟。单项模拟主要讲解本节课程的知识点,设计模拟训练的操作内容。而综合训练则可以将交叉知识点的融合作为主要教学方向,实现会计模拟、网络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模拟的教学模式拓展。
其次,可以补充案例教学法的授课模式。可利用会计学科知识点不同的思考维度,延展出适应当前课程知识点的教学案例。可以将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指导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的知识点分布规律及操作方针。在讨论与交流的环境下,加强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理解程度,做到真正实现知识迁移和内化的效果。而且能够有效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形成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会计问题的实践能力。
再次,教师可以拓展项目设计方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运用会计知识后,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根本。当学生主动参与并相互协作,配合完成实验性的项目课题时,反而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会计制度设计、会计软件设计、财务制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点迁移与理解,实现学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效果。
最后,教师也可以设计社会调查的相关教学模式。由学生在课程讲授期间,在教师辅助下设计调查问卷,在校外收集相关问卷,而后回到课堂中总结调查内容并进行数理分析与统计。那么学生不仅能够训练合作精神、交际能力、表达意识,也能够在后续撰写专题调查报告时强化会计技能,真正实现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3、均衡会计知识延展性
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延展度必须有所增强,从而保障教学模式的综合性、灵活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性的会计教学课程可以从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等教学内容中开发,同时融合财务管理、贸易、审计、证券、金融、统计等方面的学科知识点。进而达到均衡会计知识延展性,平衡发展会计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能力。其会计知识延展性教学内容的设置,不仅要涉及到如何记录会计账目,更加需要延伸出创新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能契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诸如,可以模拟会计环境,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模拟通货膨胀、或投资行为对企业造成的会计信息变化与影响。也可以通过模拟企业在合并后的财务报表编制,来训练学生转化固有思维的创新意识。借助模拟设计企业会计核算机制,或者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电算信息化的理解认知。也可以模拟特殊的业务类型,引导学生思考会计处理的方法等等。教学模拟方法可促进学生对于多种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将其转化为更加深刻的实践能力,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4、补充虚拟课程时效性
由于学校知识与实习阶段的知识补偿存在一定滞后性,故而需要开展网络虚拟化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课程补偿。教师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利用网络平台发布针对性教学内容。但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必须广泛收集学生的实习资料,由学生的反馈信息考察实习阶段可能存在的会计知识盲区。进而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学习资源补充,让学生能够在强化知识点认知后,达到增强实践能力的教育效果。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课程的设计,必须全面考量时代发展需求,企业发展需求,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在建设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也必须丰富会计课程实践性,拓展教学模式多元性,均衡会计知识延展性,补充虚拟课程时效性,方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为会计教育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