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唱法民族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2018-02-10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化美声唱法声乐

林 楠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音乐系,福建 福州 350002)

引言:

声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声唱法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该地区的语言、建筑结构以及审美习惯,造就了该唱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全球化背景下,美声唱法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我国高校也将其作为声乐教育的主要流派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民族声乐也拥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将二者的艺术元素相融合,可帮助美声唱法在我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与特征

1、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

美声唱法起源中世纪的欧洲,这一时期的欧洲建设了规模庞大的教堂,在缺乏扩音设备的条件下,吟唱者发明了当代美声唱法中的发音方式。随着艺术形式的转变,这一发音方式被运用在歌剧艺术中,并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的美声唱法。到十九世纪末,中西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欧洲移民将美声唱法带入到我国,并在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建立了乐团。新中国成立后,美声歌曲作为苏联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中《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曲目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传唱。同时这一时期的高校声乐教育,将美声唱法作为主流声乐形式进行教学推广,受此影响,我国部分艺术家将美声唱法融入到民族歌曲的演唱中。例如,郭颂老师的《乌苏里船歌》,将美声歌曲的元素完美地融入到民族歌曲中。本世纪初,民族文化受到了我国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类艺术形式都开展了融入民族文化的尝试。在此背景下,美声唱法民族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美声演唱技巧民族化

美声演唱民族化的特征主要可体现在发音技巧和吸气两个方面。首先,发音技巧民族化。美声唱法起源欧洲南部,其发音方式是以古拉丁语为基础逐渐构建的,因此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文歌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吐字不清的问题。在民族化发展的过程中,演唱者通过气息与舌尖位置的变化,已将汉语发音融入到美声唱法中。同时,演唱者将民族唱法中的口腔共鸣技巧融入到美声唱法中,从而使该唱法的艺术表现力得到增强。其次,吸气方式的改变。“吸气口”可被理解为歌曲中的标点,合理设置吸气位置可使情感表达更加准确。民族唱法与传统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呼吸方式的改变,民族歌曲元素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3、艺术表现形式民族化

艺术表现是声乐演唱的灵魂,优秀的演唱者可运用歌词与曲调构建出情感环境,从而使听众受到感染。传统的美声唱法较为庄重高亢,听觉冲击力较强。我国的民族歌曲形式较为多元,多数的民歌以小调为主要载体。在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过程中,民族歌曲的艺术表达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例如,在演唱《小白菜》《南泥湾》等民族歌曲的过程中,演唱者通常会保留民族演唱方式中的换气方法。在演唱《牧笛》等民间风情的歌曲时,演唱者可借鉴花腔演唱中的换气方式,从而使吐字更加清晰。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兼容性不强

高校的声乐教育通常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视为不同的门类,这样的设计将使美声唱法民族化难以在校园中得到推广。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教材的内容设计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重要的引导。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使学生对某一类别的知识产生固定的认识,融合不同类别的知识将难以获得多数学生的认可。其次,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学通常会伴有考试或演出等任务。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通常会紧紧围绕教材规定的内容展开学习,其知识结构将更为单一。因此,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下,美声唱法民族化难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大面积推广。

2、缺乏声乐文化教育

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演唱者具备较强的民族文化知识,但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较少输出此类知识,这一问题会对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推广带来严重阻碍。首先,歌曲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是由歌词与曲调共同组成的,受到篇幅的限制,歌词会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代表性,理解歌词表达的文化环境可帮助学生更好地阐述歌曲的文化内涵。曲调的文化性同样较强,在现实环境中,民族曲目的曲调较为独特,部分原生态的音乐曲调仍然保留着生产环境的独特元素。因此掌握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学习民族演唱方法的基础条件。其次,我国部分高校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错误的教育信息将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错误的理解,其艺术表达的准确性也将降低。

3、声乐教学难以与实践活动有效连接

我国高校的音乐活动普遍较少,这一问题将为高校的音乐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声乐表演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自身的缺点。学生在歌曲练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轻声练习或齐唱的方式,这样的练习方式难以将学生的缺点清晰地展现出来,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也将受到影响。但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缺点将被放大,因此通过连续的演出,学生的声乐水平将得到快速提升。其次,声乐表演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艺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将练习所获得的成果呈献给观众,可使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三、改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加强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兼容性

高校的声乐教学通常较为传统,民族文化难以融入到美声唱法的练习中。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当建立更为有效、灵活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融合能力。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融合了民族文化元素的美声歌曲作为学生的练习曲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对该艺术形式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其次,在考试与演出的过程中,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开展艺术创新,并增设民族文化的评比环节。通过这样方式,学生将更加重视民族文化的应用。

2、增强文化知识学习

增强文化知识是提升自身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但我国高校的声乐课堂较少提供此类的教学,以至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民族声乐的文化魅力。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应当在多个层面增设民族文化教育。首先,高校应当在声乐教学中,增设相关内容的讲解。例如,教师可在新歌曲练习前,对该曲目的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社会环境等要素进行介绍、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能力将得到增强。其次,高校应当在国学课堂中增设民族艺术教育。民族艺术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典社会中,孔子等教育家就将音乐教育视为“六艺之一”并作为培养学生个人修养的主要工具。

3、扩展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国高校的音乐活动普遍较少,学生参与演出的机会较为缺乏。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应当利用各类节日,为学生更多的演出机会。例如,在国庆节前夕,高校可举办“歌唱祖国”音乐晚会。在此类活动中,融合美声唱法的民族歌曲将得到更多的表演机会。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学习热强将得到增强。其次,高校应当组建学生合唱团,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演出。同时合唱团可牢牢把握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并将美声唱法民族化作为自身的艺术特色,从而使该艺术形式在校园内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推广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具体路径

1、加强声乐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知识输出的主要渠道,教师的知识结构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推广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过程中,高校应当加强声乐教师的培养。并邀请专业人士为其讲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融合的具体路径。通过提升教师的声乐水平,该艺术形式将得到学生的重视,并可获得更好的推广。

2、通过学生社团增强课后学习

高校的课后管理较为松散,学生难以利用课后时间有效开展声乐练习。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为学生打造出课后练习的良好环境。例如,声乐教师可邀请学生共同组建美声音乐社团,并将民族元素融入其中。同时学校可定期举办音乐表演比赛,通过比赛的带动,学生社团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3、通过合理宣传增加音乐文化氛围

我国高校的音乐氛围普遍不够浓厚。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应当加强音乐文化的宣传,以提升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例如,高校可在校园广播中增加美声或民族歌曲的播放比例,从而使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得到提升。同时高校可在校园交流平台内增加相关的宣传内容,以提升校园的音乐氛围。

4、以民族文化带动音乐发展

音乐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推广声乐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可利用宣传民族文化的机会,带动民族声乐的推广。例如,符合条件的高校可定期举办民族文化研讨会,在会议期间学生可表演融合了美声唱法的民族歌曲,通过此类表演高校的声乐教育将对美声唱法民族化这一表演形式更加重视。

结语:

在美声唱法民族化这一发展趋势的引领下,高校的声乐教育应当作出适当的调整。增加民族文化的讲解课程,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提升。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民族化美声唱法声乐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