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2018-02-10蒋才锋
蒋才锋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206)
引言
职业教育内容需要契合企业发展需求,需要结合学生专业所需,需要提供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真实学习资源。但是在职业教育长期发展中,仍然出现了诸如时对接性差、过渡性弱、效性低的教学弊端。为了消解这些教育弊端,为学生提供最为“适合的教育”,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现做如下分析。
一、“适合的教育”理念解析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所提出的,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倡导适合的教育理念,发展适合的教育,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全新教育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要求,契合职业教育发展观,方能真正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在高职院校不断追求扩大生源的背后,是培养机制不断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也是在不断为企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时代要求在“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做出的教育改革,必须深度发掘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并不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诉求,才能规避教育误区,实时转化教育理念,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多年,很难总结出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并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并不是适合的教育。那么如果无法甄别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则很难就本质性教育问题进行探讨。故此,本文对以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部分关键问题做出如下总结:
1、对接性差
虽然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才培养机制的时效性,能够为学生提供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者会计业务往来的相关账目,作为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始资料。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提供最为真实的业务往来数据。仅以会计专业为例,由于财务数据对于企业而言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投资性问题。因此,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的财务数据,仅为展现企业发展优势的相关内容信息。如果无法得到企业真实财务数据,则很难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对接企业真实情况,则无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因此,对接性较差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也是一项现实问题。
2、过渡性弱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运用,高职学生必须能够明确理论学习的方向,实践操作的本质。是否热爱本职工作,是否能够树立长期职业发展规划,必须在学生了解本专业实践内容之后,才能形成较强的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但是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无法真正发掘学生是否适合本专业发展,也无法为学生提供在理论学习之前的实践内容主观认知。因此,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的过度性并未真正建立,或者可以认为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启也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并无法在学生选择职业发展之前,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职业导向性对比资料。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未选择本专业的职业发展。类似问题,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过渡性弱存在必然联系。
3、时效性低
此处提及时效性,主要代表教学效率的时效性。不可否认,当社会飞速发展,企业发展的相关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而教学内容本身的优化与改良,只能在相关产业或领域真正发展并得到有效验证之后,才能真正落实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本教材中。那么教材指导内容的实践性与社会发展的企业要求存在一定时间滞后性,无法真正提供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或者实践方案,那么学生的成长也会较为缓慢。受限于产业技术革新的时间滞后性,才导致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时效性较低的现象。
三、“适合的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1、提供真实可参照学习范式
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职业能力就是最为“适合的教育”。但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之后,是否能够提供最为真实的企业数据信息仍然有未可知。改变这一教学弊端的根本在于加强学习范式的可参考性。一方面,需要引导企业摒弃行业潜在规则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企业技术,让学生能够在企业核心技术中,掌握职业发展的真实意图与方法。另一方面,企业并不会在利益分割点上毫无代价的取舍核心技术,高职院校能够换取企业信心的做法是提供免费的人力资源、校内场地资源、校内设施或设备资源。当职业院校的部分优势资源与企业核心技术形成近似价值后,方能激发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在得到相应利益支持后,才能刺激资源将最为核心的职业技术传授给在校学生。
仍以会计专业为例,将校内学生作为一种免费的人力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内部财务核算或报账的人力资源补充。当企业获得免费的兼职会计人员之后,并不需要额外聘请更多的财务人员。必然会提供最为真实的企业数据,避免会计核算可能由于原始数据精准度低而造成的核算结果偏差。此时,在校学生可通过专业教师讲解,以企业真实财务数据为作业,在课前、课中、课后积极探讨如何制作财务报表,最终借助企业真实信息或核心技术,完善职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对接性。
2、调整职业实践的教学周期
学生只有在了解未来职业发展状态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考量自身是否适合本专业发展。那么如果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再进行实习,实质上必然存在学生主观理解误区的时间滞后性。如果将实习设置在专业学习之前,以见习为主,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之前,深刻理解职业发展的最终结果,或者具体的学习方向。那么此时学生主观意识中建构了如何学、学什么、学完之后职业归属等关键问题。方能支持学生真正了解为了职业发展的可能性,重新审视自身是否适合本专业发展。在得到否定性的结论后,高职院校教师应当详细了解学生的主观想法,辅助学生辨别自身是否确实不适合本专业发展。如果学生坚持自身想法,也应当提供转专业的便捷条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才是真正的“适合的教育”。
3、增强专业课程知识覆盖率
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内容所产生的时间滞后性并无法真正消解,很大程度上受限于零散知识碎片化的表象特征。当部分专业知识在其特定领域并未真正得到验证的时期,其理论结构尚且无法真正作为高职专业教育内容。但是这种零散化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往往优于教材本身提供的理论知识,是真正触及行业发展所产生时效性较强的知识内容。因此,“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必须重视和关注产业发展,让产业发展中催发出的全新知识点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延伸方向。虽然无法直接将碎片化知识作为系统教育内容,但可以作为补充性的教育资源引入高职教育。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可对比、时效性、参考价值均较高的内容,方能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增强专业课程知识覆盖率,将潜藏于各类专业发展的真实内容作为课程重点,将碎片化的专业知识点作为横向拓展知识维度的补充条件,引导学生掌握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知识,方能为学生提供最为“适合的教育”。
仅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当前教材内容过多的倾向于网络营销的实际案例。但目前诸多企业主要以自媒体营销、APP营销、社交媒介营销为主攻方向。营销策略的转化,是由于自媒体关注度与日俱增、APP软件功能不断优化、社交媒体用户量激增。那么电子商务专业教材的相关教学案例,如果仅以淘宝、京东、聚美优品、拼多多等成熟企业的营销模式为主,实则很难为学生梳理潜藏于职业发展中的全新技术导向。因此,教材内容所产生的时间滞后性,并无法提供真正的职业发展解读。此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联系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供时效性最高的教育内容,在扩增了知识覆盖率之后,引导学生掌握全新的产业发展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适应不同专业及产业的发展动向。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将与时俱进的技术、方法、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才是真正的“适合的教育”。一方面,由于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对接性较差,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性更高的可参照学习范式。另一方面,由于从理论认知到实习阶段的职业发展理解过渡性较弱,需要适当调整职业实践的教学周期,让学生通过企业见习,了解职业发展状态,有效选择专业学习方向。此外,由于职业教育课本教材内容无法具备较强的时效性,需要适当增强专业课程知识的总体覆盖率。